在“看病难”的国内,潜藏了一家超棒的国际医院


老胡被外派来上海前,公司给他买了国际医疗保险。
理论上,他可以自由选择本地的医院。不过落实到具体选择哪家,我还是一头雾水。
毕竟在我和家人的就诊经验中,看医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儿。一般当天要起个大早,然后去门诊排队挂号。但排了半天,和医生讲不到五分钟就被撵走了。
拖了几个月,今天终于领着老胡去考察了一家德国朋友推荐的医院(为避免广告之嫌,名字就不公布了)。
打车到门口,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会亲自接待,并引导至接待处。

这个医院实行预约制,需要在小程序上,找到不同科室,然后选择喜欢的医生进行预约。
因为是国际医院,大多医生都有海外经验,会说多国语言,有的还是国际上非常有名望的外国医生。
当然,这样的医生也很难约,等四五个月也不稀奇(是不是有德国那味儿了?
不过国内也还是挺人性化的,知道我们没预约后,还是主动帮我们去询问加号,甚至引导我们去急诊。

不得不说,这家国际医院的环境很让我开眼界,没有其他医院人山人海的场景,而且非常安静。
服务的小姐姐们态度也相当好。
不过,这里的挂号费不便宜,而且只会先给一个区间,具体的费用要看完医生后才知道。
我们问了一下,最低的门诊费用为500人民币,最高的是1000多元。
当然,如果你有保险公司可以报销,就会宽心很多。
以下这是和该国际医院合作的保险公司:

如果你用的是这上边的保险,那么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付钱。
如果不是,但是有合作关系,可以自己先垫付,然后报销,或者让保险公司给医院发送一份预保单。
讲一个题外话:老胡和我都有一个共同的app叫做 International SOS,这个可以确保员工在其他国家出差旅行时的医疗救护。
如果大家要在疫情期间出国商旅,推荐你们询问一下公司是否也有这样的医疗保护,必要时安装一下这个软件。
这样无论你在当地发什么了什么,该app会自动定位,并且提供当地的医疗帮助。

我们今天去的这家医院最有名的是癌症中心,其次是儿科。
我们在急诊病房区域里发现了一个药房,联想到我从德国带来的日常药快要吃完了,于是便询问这边有没有卖。
在德国,你可以统一用药盒上的PZN码进行查询,但在国内并没有直接连通的网络。医生拿着我的德国药看了良久,在系统里也没有找到一样的,很有可能是中国市场没有引进。

一旁的休息室有咖啡机,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查看不同科室医生的履历。
有些医生不只会出现在医院主楼,偶尔也会去其他区的诊所,在小程序上可以看到每个医生的时间排表。
如果是抽血检查的话,也不需要亲自来拿纸质报告,他们可以提供发送报告到邮箱服务,或者在小程序上也能看到电子版本的。

或许是圣诞节快到了,医院里还搭建了一颗非常巨大的圣诞树,一旁有儿童区,供小朋友们玩,感觉比德国诊所的儿童区要大不少。

我偶然间路过了皮肤整形科,在价目表上看到了我之前有心动过的热玛吉。
这家医院用的是第四代机器,价格为18800元,比德国当时看到的稍微贵一些(德国是2000欧元),无法保险报销。
临走前我询问了保险处的办事人员,因为我观察到这个国际医院里大多数还是中国面孔,所以我很好奇他们如果不是外派的保险如何在这边看病。
办事人员说很多来这看病的中国病患都是自费的。普通社保卡在这里起不到什么作用。
假设挂号费是500元,社保卡只能报销18元人民币,其他都要自费。看来国内不是没有好的医疗,而是看上好的医院需要赚大钱才可以。
我们决定下周或明年年初来体验一次,如果医生特别好的话,之后还可以分享和推荐给大家。

回家的出租车上,老胡和我妈对“国际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特别好”这个现象进行了一场有意思的辩论。
我妈的观点是:态度好不好不在于这个人如何,而在于他能赚到多少钱。如果给他一小时50块钱,他的态度肯定不会特别好;但如果给他500块,那态度一下就变了。
老胡的观点是:态度和钱的关系不太大,和人的关系更紧密。有的人,无论赚多少钱,态度都不好。
最后,老胡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不惜出卖了我。他振振有词:“我老婆早上,不管给她50块钱还是500块钱,她起床时对我的态度都很差”。
透过后视镜,我看到出租司机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END
【往期精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