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西封城前的最后一晚,我的心情难过又复杂...


最近在后台收到读者的留言,非常温馨:

上海的鸳鸯封应该已经不是秘密了。
浦东的同事已经封了几天了,明天就轮到浦西了。正所谓“浦东决战愚人节,浦西决战清明节”。

不知道其他同事是怎么度过的,但自从鸳鸯封的消息传播以后,我都挺焦虑的。
或许是因为我去年从德国回国,经历了几周的统一隔离吧。即使酒店很不错,但是足不出户的感觉真的挺难熬。
这一星期,我每天坚持去办公室。
说来也惭愧,早上叫醒我的并不是梦想,而是对“足不出户”的恐惧。
这两天,因为外面的人少了,地铁间隔时间也长了。按照往常的时间出门,但早上差点迟到。

(以往根本没座位的早高峰地铁)
今天下班的时候,看到街上空荡荡的,昔日热闹非凡的商区,如今形单影只。

对面沿街的居民楼已经提前搭好了临时防护栏。接下去的清明节,就要这么过了。

本以为这个大城市不会为了任何人停下脚步,现在在疫情的影响下,说停就停了。
虽然平时觉得这里那里都有点不尽人如意,但是一旦看到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展现出了脆弱的那一面,便会觉得非常心疼。

(几乎一辆车也没有的中环)
与今天的“冷清”相对的,是前两天的抢菜的“疯狂”。
用我爸妈的话说,感觉就如同是又过了一次新年。
虽然说是只封到清明节后,但似乎大家都准备好了至少封两周的打算。每个同事之间的寒暄,都是“今天你抢到菜了吗?”
平时喜欢睡懒觉的小伙伴们,现在7点不到就起了,辗转叮咚和盒马。甚至群里还出了抢菜攻略。
不仅是线上,连线下也是挤满了抢菜的人。
其实线下的抢菜是很有风险的,因为人太多,大家都做不到相隔一米远。

(实拍某个超市)
这就好比上个星期,上海出了一个通知:在16号-20号之间没有做核酸的人,必须到医院去做,否则行程码的绿码就会变成黄码。
这一天,各大医院都快被挤爆了。
做核酸的人里三圈外三圈排到了马路上。我带着丹麦哥也去做核酸,他看到那么多人,在惊叹的同时问我:“这么近距离地排队做核酸不是很危险吗?”

因为物资稀缺,最后两天的蔬菜也涨到了天价。
我家附近的土豆卖10块钱一斤,荠菜16元块一斤,连鸡蛋也卖到了16.8元一斤。
幸好奶站价格没有变化,我们给家里的老人囤了点酸奶。

家附近的包子和点心铺,平时只有快过年才会有那么多人:

网上还流传一个段子,称为“上海人民最后的倔强”。

至于大家一直在讨论的,这样封城是不是有必要?
我个人觉得其实任何防疫措施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作为一个人口密集又是对外的港口,上海的防控肯定不会容易。
如今上海选择封控是为了降低人口流动,能大概率地统计出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
我们私底下也常讨论无症状是否要隔离和坚持清零?
我认为虽然无症状患者自己是没有感受,但是他的周围可能还有其他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加上大众对国内的疫苗的有效性和普及率的担忧,也许封控是眼下为数不多的办法之一,但清零恐怕是比较难了。

(甜猫上周拍的法租界)
说了很多沉重的事儿,现在说点好的消息吧!
因为封控,很多同事们都在家办公了。我和在办公室的为数不多的同事,还能见面唠唠嗑,一起去平时要排队很久的网红店,增加了不少革命友情!
这家店的牛排包,女王卷真的很好吃!推荐推荐~


(咖啡芝士6块钱一盒,价格还行)
另外,去年的年终奖评定下来了,因为公司在疫情期间的超预期表现,我们可以分到20%多的Bonus,非常开心!
当初选择回国,以及跨行进入零售业,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很多制造业公司在疫情期间表现萎靡,甚至有的还裁员。但我们还算蒸蒸日上,今年又开了好几家新的门店,最远的开到了拉萨。
如果大家对国内的生活和职场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好好唠一唠。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都可以写在评论区,我打算尝试一下直播。
回国后一直没有时间和大家办分享会,可想念你们啦! ❤️
最后,纪念下最后一天还在决赛圈的我:

(耳环是同事亲手做的)

END
头一回在德国出版文章,非常感谢读者们对我捧场,你们发给我的杂志图片,我都收藏啦!
很多人都猜对了,我的文章在第124页,标题为:中国式拒绝。
可能有书店卖完下架了,如果你们在附近买不到,可以上这个网址看看周边的城市:
https://www.mykiosk.com/

杂志里其他大咖的精彩内容,可以回顾这篇文章:

激动!第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在德国出版了!竟和这些大咖一起...
【往期推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