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人总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带有偏见。
好比在德国时候的我,看到德媒对中国的报道,听到网上那些流言蜚语,感觉国内的世界好复杂;
也好比长期在国内的小伙伴,看到国内媒体对德国的报道,感觉西方世界都水深火热。
电视报道含有政治意味,自媒体报道更多为了博眼球,只能信一半,不能反映全部的事实。
当老胡得到外派机会时,我对国内的印象是996,内卷,员工如螺丝钉,房价高,学费贵, 假期少。
想到这些,我的头就摇地像拨浪鼓一般,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想回国。
但老胡鼓励我说,这是我们俩一起回国生活,是全新的体验。如果我不喜欢,我们就提前回来。
我没有马上接受。我不希望自己把期待寄托在另一半身上,发现不如意之处就怪他,这对他并不公平。
因此,我还是在德国待了几个月,想清楚自己是否能承担放弃喜欢的工作,回国试一试的决定;是否有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迁怒于老胡的担当。
考虑了三个月,我觉得我可以,所以我回来了。
刚开始回来,感觉国内的服务特别好,但是那会儿是包机回来的,我知道昂贵的隔离酒店并不能代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后来,解除14天隔离了,我在街道的医院也感受到了医生的不耐烦,以及街道上嘈杂的声音,随意穿梭的非机动车,虽然有些头疼,但多少在我预期之中,所以经历了几次也就接受了。
再后来,我开始了工作。当我挤在早高峰的地铁上时,我知道我已经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要面对真实的世界了。不过也还好,毕竟以前就是这么挤过来的,所以挤几次就习惯了。
如果说预料当中不太好的一些事情确实有的话,那也有一些我没有预料到的小惊喜:
✅ 安静
我一直以为国内的地铁会很嘈杂,但是好几天早高峰,我发现地铁上鸦雀无声,和德国一样。闭起眼的时候,我会错以为身边空无一人,但睁开眼,却发现原来周围的人比德国多好几倍。
✅ 看书
根据我以前的经验,以及40%中国人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的统计,我以为国内每个年轻人都是看手机的低头族。
但我前天在地铁上发现,竟然有年轻人抱着纸质书在位子上津津有味地读。虽然只有那么一个人,但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意外和惊喜,大有一种“星星之后,可以燎原”的心情。
✅ 挡门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差不多的体验:在德国,人们进入一个建筑物时很习惯为后面的人挡门,方便他们进入。
但是国内很少有这个习惯,很多人反而还会快马加鞭,在前面一个人通过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缩到很小,马上钻进去。
不过,上周我去办公室,早上发现竟然好多中国同事都会给后面的人挡门,真的有被惊喜到。
✅ 同事相处
我们是北欧企业,我的同事大多比较认可西方的文化。和他们相处比较直接。
今天我和一个PO开会,半小时,非常高效。她说她就是有话直说,最不喜欢猜来猜去,我深以为然。
我团队的中国同事们也很open,你可以随时给他们反馈,他们也会和你开放地探讨问题。虽然我是刚上任的敏捷教练,但我感觉这是一个我会喜欢的团队。
经历这些以后,我在想是不是我刚回国,所以还在蜜月期中,那些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还是,我原先对国内的想象太极端了,导致现实比预期高不少?
答案或许是beides。
我想到我在德国的第一份工作,每天去上班的路上都很紧张,脑子里幻想出了各种幺蛾子场面,但想象的场景很少一比一发生。可能在回不回国的问题上也是一样。
再往下深挖一点,有可能,我不想回国的根本原因是:我害怕会显得平庸。
在德国,我是能靠自己在海外站稳脚跟的华人,心理上多少有种自豪感;而回国,我就会埋没在身边千千万万个差不多的人群里,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平庸了,不突出了。
但其实我明白,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
在德国,只有我自己觉得自己很不容易,其他社会上的德国人并没有觉得我的存在有什么不一样;
国内,虽然人群庞大,但是我有我最爱的家人和朋友,他们的心里有我,我有价值感。
在德国刚满2年的时候,我回国是带着一份想要证明自己的心情,特别希望别人能看到我的与众不同;
但如今,哪怕走在千百万人的街头,我也非常笃定。因为我知道我在德国的那些经历,早已让我骨子里变得和别人不一样。皮囊什么样已经无所谓了。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的体会:
以前在考虑留德还是回国的问题上,我总会想到福利。觉得德国福利好啊,工作时间短,假期多。
但是我现在才发现,福利不直接等同于幸福感。如果一个地方,让你心无所盼,那么福利再好,你也并不一定觉得幸福。
福利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只有在一个本来就能让你幸福的地方,才能发挥出额外的作用。
你们说是不是呢?
END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