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回国工作,我感觉到了稀罕和冷漠


周末终于有时间对第一个月的国内工作做一个总结,想写一下我作为海归,感受到的同事/公司对我的态度。
还没回国的时候,我对国内工作环境大致做了个想象(我在本科和硕士之间工作过1年)。
回到国内,和我想象的有70%相符。办公环境,和工作自由度比我预期的更好,但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其实没有太大变化。
我们是欧洲企业,公司里的海龟非常多。
很多都是国外待了10年以上的,98%是美国加拿大,和我一样从德国回去的,基本没有。唯一一个奥地利人,因为工作忙,还没有约到喝咖啡的时间。
公司的同事和老板们对美国的了解比较多,对德国的很少。
有同事从美国回来,他们会聊哪里的城市有什么,绿卡怎么样等等。
但是到了我这,大家问的比较多的是:“德国有中餐吗?” 
有些以前在上海的德企待过,也去过德国总部的,会和我聊德国的食物难吃还很咸。
再往下聊德国的城市,政治和文化就聊不动了。
不过也罢,我们毕竟也不是德企,大家能有些好奇,已经是很好了。

虽然很多人都是海归,但真正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其实不多。比较常见的是在国外读个本科和硕士,就回国发展了。
即使是有海外背景,挺多人其实对海外文化并不认同。
只要他们经常说出:“他们外国人怎么样” 或者 “老外不懂。。”这样简单地以国籍做对立面的话语,我就心知肚明了。
话说回来,无论你是之前在哪个国家的,都还是要本土化。
不管是哪国外企,平时有什么国外的节日,福利或待遇,回到工作的核心上,还是中国特色的。
有时我和老板们聊工作的时候,他们会突然边思考边吐出一句:“哦,你才从国外回来。。” 言下之意就是,你还是一张白纸,并不了解中国。

刚开始工作的第一周,我尝试过用欧美那套标准体系去推进,但是发现大家的意识没有到这层,没办法像在德国那么简单和直接地做这份工作。
后来,我改成了“迂回战术”。花了很多额外时间,私下去找我要找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要到那些没办法在台面上讲,却又很重要的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很晚下班的原因。我其实已经基本没有要独自一个人产出的东西了,大部分都是管理工作。
要管理流程,就要管理人。
流程差,会导致这个人工作一直很忙,我要去帮他解决问题,就要等到这个人在夜深人静比较“崩溃”的时候。
我不会直接告诉他应该要走什么路,而是分为二段式:“理论上的情况应该是。。”,以及“现在的情况是。。”
也是德国职场上大家熟知的Soll-Zustand和Ist-Zustand。
运用了这个方法后,我发现其实大家对“应该如何”,以及我在德国学到和用的东西都是很有兴趣的,只是不喜欢直接被“推销”。
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人是一个喜欢有选择的动物。
当你只给他们你认为正确的选项A,他们会本能地抵触;但是当你给了A和B(适当弱化B的合理性),他们会自愿走向A。
作为管理者,你自己推给别人做一件事,还是他们自愿去做一件事,差别可太大了。
老胡当时从德国回去接管国内的工作,比我现在更难,因为那会他还是远程。从会议上,很难接受到真实信息。
我当时给他的建议是:私下一个个谈,多晚都要等。
他这么去做了以后,发现在会议上一张白纸的记录,之后变成了三四页大纸。
国内的职场风格是:
明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暗流涌动。暗流只有在实在过不去的时候,才变为惊涛骇浪。
那个时候才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对西方人来为时已晚,对国内人来说司空见惯。甚至要等到那个程度,他们才会觉得这是问题。
德国人强调的“预判性”,在国内很难看到。

作为一个欧洲海归,我是能感觉出我公司对我的稀罕的,主要体现在2方面:
✅  知识
他们稀罕你在国外学习和使用的知识,只不过方式和时间比较巧妙。不能像在德国那么直接。
✅  工资
薪资是根据上一份工作做上调。如果上一份是海外工资,那么也会给出相应的更高的报酬。
有海外职场经验的,比直接毕业就回国的小伙伴,在薪资上更占优势。
✅  期望
公司要人,是期望他解决问题的。
如果你的某个行动正好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会给予支持。
如果你认真再读一遍我上述的话语,不难读出,其实他们也是冷漠的。
大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KPI,很少有人站在一个高点看全局。
社会发展至今,国人一直是经济实用型人才。
优点是能精确地抓到痛点,确认眼下要做的事;弊端是功利性强。
如果每个人都只做对自己有益的“有用事”,你会发现,到最后大家合在一起,做的却是“无用功”。
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内卷。

END
中德ICE第四期:德国买房
报名最后10个名额!
👇明天德国10点开场👇

👇 了解讲座内容👇

德国租房,其实说不定更划算
【往期精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