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幸福的女人都有着怎样的一生?如英国作家塞•约翰逊所言:“只有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才可以享受到幸福。”
爱我所爱、做我所想,才是每一位对人生有追求的女人最高的境界。
2017年9月13日,北京迎来了15位乌干达中学生代表,这一代表团的出现,刷新了中乌两国青少年交流史上多个“第一次”,而在这一行人中,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她便是乌干达鲁扬子中学的校长——王丽红。
让人意外的是,王丽红不但是位地道的北京妹子,还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身为80年代的清华才女,王丽红绝对担得起“时代翘楚”这样的称号。
而王丽红与乌干达的不解之缘,还要从她与黑人丈夫的异国恋说起,时隔25年,当王丽红昔日的同学再度见到她时纷纷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她一直都在爱着自己的丈夫,做着有意义的事业。
有人说,王丽红本可以留在国内安稳并幸福地生活,但其实,她遵从了本心追随丈夫来到乌干达,这又何尝不是一位幸福女人的精彩人生?
70年代,出生在北京的王丽红,虽没有显赫的家世,父母与哥哥同样给了她珍贵的亲情与关爱,王丽红的成长环境宽松且充满善意,久而久之,她也养成了热情开朗的性格,所到之处很轻松就能与人打成一片。
大大咧咧的小姑娘还有着“别人家的孩子”那般优秀的学习潜质,在北京那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她还能从幼时起保持着名列前茅的学习状态,相对于同龄人来说,王丽红的确有着自己天赋异禀的一面。
虽说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可对于女儿王丽红的学业却从不马虎,他们尽最大努力给王丽红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只为不辜负女儿难得的天赋。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之后的王丽红成功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的好成绩哪怕放在如今的普通中国家庭而言都是天大的喜事,尤其在大学生有如凤毛麟角的时代,一纸文凭几乎标志着王丽红在日后平步青云的开始。
大学四年里,这位努力的姑娘并没有松懈,相反,她在学习、研究方面付出的努力又一次让她成功获得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名额,此时的父母对王丽红的未来有着不小的期待与憧憬。
或许是宽广的知识储备让王丽红对于外界事物有着更广的接纳度,也或许是如此卓越的女孩子,人生追求早已突破了常人的局限,接下来发生的事悄悄地改变着她的人生轨迹。
虽说当时王丽红的家境并不殷实,可始终还处在小康水平,至少对于王丽红来说,根本不需要为学业、生活开销发愁,可为了积攒更多的社会经验与阅历,倔强的姑娘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
向来支持女儿做决定的父母,这一次也没有对王丽红做兼职的事进行反对,甚至还给了她一笔启动资金,就这样,王丽红低价买来一些生活必备品、食物等等,再用三轮车拉到人流量多的地方进行售卖。
或许有人会问:学霸做兼职还需要如此辛苦吗,随便做做家教都可以收入不菲!对于年轻时的王丽红来说,她做兼职为的就是得到更多难得的社会经验与阅历,至于能够赚回多少钱,这一点并不重要。
本着做就要好好做的原则,王丽红也明白自己的小生意需要到对廉价生活用品需求量多的人群聚集地,而她瞄准的恰恰是离家不远一处施工地点。
每到中午开餐时间,工人们总会到王丽红的小货车前买些咸菜等廉价食品改善伙食,一来二去,王丽红与这群民工也渐渐熟络起来,某一天,她突然发现人群中一个陌生且独特的面孔。
原来,这位陌生人是一位黑人,他的出现引发了王丽红的好奇,让她意外的是,这位看似普通的黑人有着很不错的修养,甚至可以与身边人流利地进行中文沟通。
在黑人买完东西准备离去时,王丽红随口说道:“你的中文真好,你在这里生活很多年了吗?”
两人进行简单的攀谈后,不可否认,这位黑人让王丽红眼前一亮,原来,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异国民工,相反,他的另一个身份便是清华大学留学生。
这位黑人留学生名叫苏玛,来自非洲乌干达,中国改革开放后与非洲各国联系紧密,苏玛也才有机会以公费留学生的身份来到中国进行深造。
之所以王丽红会在校园以外的工地结识这位特别的校友,源于苏玛的生活困窘,虽说他不需要为巨额的留学费用考虑,可他的家庭环境依旧无法承担起他在中国的日常开销。
幸运的是,苏玛有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人高马大的他至少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气活赚取生活费,甚至工地老板还很喜欢他这一把力气。
当王丽红初次了解到苏玛的实际情况后,如此积极向上的校友得到了这位京妹子从心往外的敬佩,随着两人接触次数多了,王丽红每每推着小车来到工地门前做生意时,苏玛还会热情地带着工友们前来捧场。
往后的日子里,两人的接触已经不只是在工地这么简单,他们在校园里相谈甚欢,久而久之互相心生情愫,成为了一对十分特别的大学情侣。
对于当时爱情观念并不开放的国内而言,中国姑娘与黑人小伙的爱情并不被周遭理解,他们甚至要面对很多来自周遭的质疑声,可对于向来很有主见的王丽红来说,这一切在挚爱面前都不算什么。
而要说最看重王丽红感情生活的还要数她身后的家人,当如此跨国恋传遍清华校园时,王丽红的家人也得知了这一消息,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五雷轰顶。
一开始,王丽红的哥哥直接将她强行带回家中,一家人坚持王丽红与苏玛分手,可王丽红的态度也很坚决,自己不但要坚持这份爱恋,未来还要与苏玛一共回到非洲生活。
面对着一直以来的乖乖女变得如此叛逆,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父亲甚至直接做主将王丽红送往日本留学,只为能够彻底断绝女儿与苏玛的联系。
事实上,王丽红的家人对于这场跨国恋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远嫁非洲,异国他乡的王丽红会面临怎样的生活,谁都不知道,可远嫁向来都是一场豪赌,赌输的人往往才是大多数。
其次,非洲的落后人尽皆知,从小养尊处优的王丽红去往如此落后的地方生活,哪怕感情再是和美,生活方面也注定会吃尽苦头。
来到日本的王丽红很是心灰意冷,她也渐渐开始接受自己与苏玛就此分手的结局,没成想,深爱着她的苏玛此时也来到了日本,只为追上这位他深爱的中国姑娘。
面对苏玛,王丽红的心不再动摇,这一次的她决定,哪怕远嫁非洲后几年都无法再见到家人也在所不惜,另一边,当她的家人得知两人婚事已经无法阻拦,也只能不情愿地默默接受。
要知道,在旁观者看来,王丽红的如此选择,几乎与毁灭自己原本可以前程似锦的人生无异,可在1996年毕业后,王丽红便跟随苏玛来到了非洲。
为了迎接这位中国姑娘,苏玛及其家人为王丽红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当时的王丽红并没有感觉出非洲生活的种种不便,因为夫家的因素,她在当地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
随着非洲生活得越发深入,王丽红开始对当地“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感到无所适从,哪怕苏玛向她承诺终生不再娶,可王丽红依旧很担心丈夫会背叛自己。
除了婚姻观差异之外,当地人手抓饭、生育无节制、治安混乱等等落后的社会现状都让王丽红越发难以接受,甚至连续几天足不出户对她来说都成了家常便饭。
可这位自幼就性情开朗的京妹子总有一股韧劲儿,不断反思后,她觉得一味抵触与逃避根本不是办法,既然已经选择远嫁非洲,不如大胆融入其中,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就好似当年那个敢推着三轮车四处叫卖的小女孩一样。
面对妻子的如此打算,苏玛没有横加阻拦,反而一如既往地支持着王丽红开拓非洲新生活,要说王丽红能够在非洲有所成就,与苏玛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后,王丽红发现,非洲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思维观念落后,社会无法快速进步恰恰源于人才奇缺,这些社会问题都将矛头指向了教育落后这一点。
找到了症结所在,王丽红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她决定开办一所学校,致力于改善非洲教育落后等问题,在苏玛的资源支持下,“鲁扬子中学”应运而生,这所学校也肩负着为乌干达培养更多年轻教师的使命。
当鲁扬子中学在王丽红的打造下成为了乌干达教师的“黄埔军校”后,王丽红索性利用自身优势为乌干达与中国之间的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她开办汉语学校,聘请来自中国的专业教师,从此,中乌有了深度交流的可能。
多年非洲生活,王丽红与苏玛的感情一直很和美,两人也养育了4个优秀的孩子,在她的努力下,娘家人曾经的担忧都没有发生,能做到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
源于这样的努力,王丽红不但没有被乌干达当地的落后传统吞噬,相反,她凭一己之力为异国他乡更多的平凡人带去了人生希望,也才有了开篇提到的中乌交流中王丽红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她重返家乡时,这位曾经娇嫩的京妹子早已在生活的磨炼下变得苍老许多,甚至因为日益操劳的缘故,王丽红比自己的大学同学看起来都要衰老不少,熟知她的人纷纷感慨她变化之大,可对于王丽红而言,无悔当初的抉择比什么都重要。
想来,如果王丽红没有选择远嫁非洲,她的人生会有更多无限精彩的可能,可在远嫁非洲这件事上,王丽红却照亮了更多非洲青年人的未来。
我们姑且不用家国大义、社会使命这些角度去衡量王丽红的选择,身为女人,她能够坚守自己内心所爱,在生活面前勇于做出调整与改变,仅凭这一点,王丽红就是万千现代女性的榜样。
正如开篇约翰逊说的那样,她的心中装满了幸福,也注定能够享受到幸福,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