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北京,陈云同志的住处。
彭德怀元帅的遗孀浦安修同志,前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和陈云早在战争年代就是亲密战友,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此时,陈云同志有事外出,浦安修意外地看到了陈云专门留给她的一张字条,上面写道:彭德怀同志的问题将很快解决……
两行激动的泪水,从浦安修眼中夺眶而出。1978年12月24日,中央为彭德怀元帅举行了追悼会,会场上挂着彭德怀同志的遗像,安放着彭德怀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人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送的花圈放在彭德怀同志遗像两侧。
下午3时,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同志宣布追悼会开始,参加追悼会的全体同志在哀乐声中肃立默哀。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在追悼会上致了悼词。
在追悼会现场,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彭德怀同志的夫人浦安修以及他们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彭德怀的小侄女彭钢在会场泪流不止,那种心情无法言说,邓小平便对彭钢说道:“不要难过,今天应该高兴。”
图丨彭德怀
在追悼会结束后,彭德怀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浦安修在参加完彭德怀元帅的追悼会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决定为逝去的彭德怀元帅做点事情。
在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浦安修便给中央写信提出一个请求,在面对浦安修这个至情至义的请求时,中央立即批示道:同意!
在之后的岁月中,浦安修便奔波于祖国各地,只想为彭德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么浦安修和彭德怀元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在彭德怀逝世后,浦安修又向中央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便是浦安修和彭德怀元帅之间的一些事。
彭德怀逝世后,浦安修重返故地
1982年6月20日清晨,一个特大喜讯传遍了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彭德怀元帅夫人浦安修、左权将军夫人刘志兰怀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今天要前来看看乡村们的生活状况。
乡亲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非常的激动,顿时整个山村沸腾了起来。其实,乡亲们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要知道在革命年代,不管是浦安修还是刘志兰都曾在这个山村进行过革命活动,并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那天下午2点10分,6辆小汽车有序的停在砖壁村村口,夹道欢迎的群众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浦安修、刘志兰一行人的到来。从第一辆小车上下来的就是浦安修和刘志兰,两位老人衣着朴素,面带笑容,一边和大家握手,一边说道:“我们回来看望大家了。”
乡亲们也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村民们争着和浦安修和刘志兰握手,一下子就将两人围个水泄不通。在踏上这块熟悉的土地后,看着这些热情的面孔,她的内心也同样激动万分。
图丨浦安修晚年
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浦安修和刘志兰不顾旅途的劳累,和大家一起在村庄中四处走走,交谈得十分开心。大家走着走着便来到了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处参观,浦安修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脑海中便又浮现出彭德怀元帅的点点滴滴,这个地方有他们两人太多的回忆……
由于在战争年代八路军总部曾几度进出砖壁村,外加上已经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大家已经记不清除李家祠堂外彭老总还住过哪家院落。在乡亲们的带领下,浦安修看了三四处院落,都遗憾地摇摇头,表示彭老总并没有在这里生活过。
正当大家内心沮丧时,浦安修说道:“没事的,大家在走走,或许下一个院落就是彭老总居住过的呢!”
后来大家来到一家四合院,浦安修在角落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起来的露天厕所,里面埋着两口大缸,上面各铺有两块石板,浦安修便对乡亲们说道:“彭老总在这个院子里生活过,我敢肯定。”
图丨浦安修
大家对浦安修如此肯定的语气,非常好奇,有些村民便询问道:“浦老,您为何看了看这个露天厕所,便确定彭老总在这里生活过?”
浦安修便说道:“当时我因为生病的缘故,在总部养病养了一个多月。厕所那个缸特别大,彭老总怕我掉下去,常常在外边等着我。为此,我对于这个露天厕所记忆很是深刻……”
进屋后,浦安修坐在炕边环视屋内,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幕,浦安修眼泪忍不住地落了下来。关于和彭老总美好的回忆,顿时出现在浦安修脑海中……
1938年年底,彭老总和浦安修在延安举行了婚礼,结为了夫妻。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各种物资都比较稀缺,自然洞房装扮就比较简陋,仅有一张床和几个木椅子。
不过对此浦安修却不在意,在她看来:只要两个人互相喜欢就行,物质上的这些其实并不重要。
图丨彭德怀和浦安修合照
在两人婚后不久,浦安修便跟随彭老总来到了太行山。对于这个时期的生活,浦安修曾深情地回忆道:
那时候,我们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像那时的许多女同志一样,我不愿在自己爱人领导的单位工作,想独立地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对于这一点,德怀很支持,不要求我留在他身边照顾他……
当时浦安修只有星期六才能抽空到彭老总那里一趟,每次去警卫员都会向她诉苦:“彭老总不允许别人给他设小灶;给他出外侦察地形准备的大衣,他送给了执勤战士;行军中,他总把马让给伤病员骑……”
彭老总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劝过他,可彭老总根本不听。没有办法,大家只好委托浦安修同志,去劝说下彭老总。面对浦安修的劝说,彭老总也不听,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1939年冬,彭老总整合朱老总在太行山上指挥八路军英勇抗战。那时的浦安修在北方局工作,住在离总部不远的另一个村子里。
图丨彭德怀元帅
在某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浦安修踏着积雪来到八路军司令部,彭老总在处理完手头文件后,便和浦安修坐在炭火盆前取暖。
望着炉内跳动的火焰,彭老总向浦安修讲述了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时代:“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我彭德怀是个什么人!不能忘记我为穷人打天下的使命。我这么能在战士和人民面前搞任何特殊化呢?”
在谈起这段历史时,浦安修笑着说道:“也正是从那天起,我更了解他的为人,也更爱他了……”
抗战八年,彭德怀和浦安修在敌后频繁的行军转移中,尽管跋涉艰辛,物质生活艰苦,但他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夫妻生活的幸福甜美。
图丨浦安修(左一)
彭老总尽管战事繁忙,但内心还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妻子浦安修。
浦安修的体质本来就不强,加上长期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人渐渐消瘦,脸色也不那么红润了。看着妻子日愈消瘦,彭老总的心情很沉重,也很着急,该怎么办呢?
彭德怀认为想要让妻子的身体好起来,必须补充营养,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津贴购买食品。按照当时的规定,彭老总和朱老总及八路军三个师的首长津贴费是每月5元,但有时不能如数发放,只发一两元或几毛零用钱。
彭老总自己舍不得花,全都用来给妻子买营养品。某次周末,浦安修冒着严寒而来,彭老总向旁边的警卫员招招手,同时笑容满面地说:“端上来!”
彭老总这句话说完后,警卫员端过来一个旧搪瓷缸子。彭老总接过来递给浦安修,然后高兴地说道:“核桃煮红枣是闻名太行山的补品,用这来为你滋补身子骨,保准你的身体会慢慢强壮起来的!”
图丨浦安修和彭德怀
浦安修端着缸子,好久没有说话,只是望着彭老总,目光中显露出惊奇的亮光:一是这时很难买到核桃和红枣,二是丈夫从来不搞特殊化,他自己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食品,现在怎么会弄来这些好吃的东西呢?
于是浦安修便询问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弄的?”彭德怀似乎也觉得应该和妻子讲清楚,连忙说道:“这是我用自己的津贴费买的,你的身体太虚弱了,需要补一补。”浦安修静静地听着,仿佛又回到了新婚燕尔的那一刻,心头涌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甜蜜和幸福。
从此,每到周末,彭老总就拿出他已经敲好的核桃,端出他那个旧搪瓷缸。里面是彭老总早已为浦安修煮好的红枣或者是红薯片。遗憾的是当时他们身边没有摄影师,也没有画家,不能够将他们那时候的神态和那个盛满感情的缸子给摄下或画出来……
浦安修向中央提出一个请求
正是回忆起这些往事,浦安修故地重游时,内心才感慨颇多。要知道此时,彭德怀元帅已经逝世8年了。而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浦安修不仅完成了彭老总的遗愿,而且还和其他同志一起编辑了一部定名为《彭德怀自述》的书稿。
1958年12月,彭德怀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湖南湘潭。在时任省委书记周小舟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韶山、平江、乌石等地。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彭老总召开了干部、社员座谈会,走访了学校、幼儿园和敬老院,参观了炼铁厂。
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彭老总很是重视。不过视察到哪里,彭老总都要亲手摸摸老人和小孩们铺的、盖的,亲口尝尝他们吃的、喝的。
在这次视察活动中,最让彭老总不满意的便是自己家乡的教育情况。当时彭德怀在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几个课堂,走进课堂便能明显感受到光线暗淡,并且桌椅陈旧,有安全隐患问题。
图丨彭德怀和百姓亲切交谈
彭德怀在回到北京后,就给乌石小学寄去了几百本小人书。1961年秋天,彭德怀再次来到乌石小学视察,见一切依然如旧,便征求教师们的意见,把它一一记在本子上,准备将这些问题解决掉。
后来彭德怀元帅病逝后,他这个建设乌石小学的愿望,也是由浦安修来替他完成的。
当时浦安修来到乌石后,对陪同她参观的乌石公社党委书记说:
彭总生前让我生活上节俭一点,留点钱帮助乌石学校,我是特意为彭总的遗愿而来的。我从彭总补发的工资中拿出一万元赠给乌石学校作为重建基金,希望地方上也能出把力,实现彭总的遗愿。
对于浦安修的这番提议,地方政府很是重视,专门拨款用来建设学校。在学校建设完成后,县政府还给浦安修寄去了照片。在看到学校新的面貌时,浦安修常想,如果彭老总看到的话,那他一定会高兴的。
图丨彭德怀个人照
浦安修一直想要为彭德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在参加完彭德怀元帅的追悼会后。在经过她的反复思考后,于1979年给中央写了一封信,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够成立“彭德怀大事记组”!
中央在收到浦安修的这封来信后,便立即批示道:同意。半年之后,这个组改为“彭德怀传记组”。浦安修和另外一名同志,阅读了彭老总亲自写的材料,并奔波于祖国各地来查找资料。
从1979年8月到1980年3月,她们写出了一部《彭德怀自述》的书稿,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在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在出版后,顿时在国内外引起一片轰动,先后发行300余万册。
浦安修的晚年生活
浦安修晚年时,非常关注革命老区百姓的生活情况。
像上文中提到的砖壁村,浦安修在故地重游后,便非常关心乡亲们的吃水和道路问题。在浦安修同志的帮助下,砖壁村村民先后吃上了自来水,原本的砂石路经过扩宽改造,也变成了柏油马路。
太行山区作为彭老总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浦安修很理解生前彭老总对太行山老区人民的感情。因此在1984年,浦安修特意回到太行山老区看了看,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浦安修发现革命老区的教学条件比较差。
图丨彭德怀和浦安修合影
为此浦安修专门拿出钱来,用来改善革命老区的教育条件。当人们在称赞她时,浦安修总是笑着说道:
我出点钱没有什么,彭老总生前就关怀这些老区的教育事业。今天,我用彭老总的血汗钱(指《彭德怀自述》一书的稿费),支援太行山老区人民办学校,抓好基础教育工作,为的是实现他的遗愿。
再后来浦安修因为身体的缘故,便无法前往革命老区视察工作。由于她和彭老总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为此有不少写彭德怀传记的作者上门拜访,希望她能审阅下文稿。
有位作家在浦安修老人审阅完文稿后,曾向她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您为这本书题个词。在听到对方的请求后,浦安修犹豫了一下说:“不能说是题词吧,写两句感想吧。”
图丨浦安修和彭德怀(左)
浦安修老人走到办公桌前,她沉思片刻,便用圆珠笔在纸上写下“人间毁誉淡然对之,身处逆境忠贞不矢。”
这16个大字无疑也是浦安修老人对彭德怀元帅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