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看淡看开才是智慧人生。尤其是到了人生的暮年,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自己,已经不复当年,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随时,随缘。
农村有一句俗语,“五十不交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饭”,说的就是老年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壮年人和老年人交往应该注意什么。
一:五十不交钱
“五十不交钱”,是指不要轻易把钱借给五十岁以上的人了;或指人到了五十岁,就不要轻易把钱借给别人了。“交”在这里应理解为“借”的意思。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人生短短几十载,青春一别岁月匆。一个人经历了为事业奋斗的黄金年龄段后,很快就到中老年。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就已经是一个人懂得顺应天命的年纪了。
不仅如此,人到了五十岁,多数人已半工半退,已过挣钱的黄金时期,这时基本都在享受前半生的辛劳所得。如果这时借钱给别人,很可能让自己生活品质下降。
人到了五十岁,身体各项机能都在走下坡路,万一他生重病向你借钱,而治病又会花了不少钱,你拿回钱就可能遥遥无期了。如果他再因病去世了,你的钱很可能成了“死账”。
即便你想通过法律途径讨要回来,那也得耗费掉不少心力与时间,如此劳心劳力,实在不值当。当然,要不要得回来还是个未知数。
人到了五十岁,上有老下有小,身体越来越差,赚的钱越来越少,这时更应该捂紧钱袋子,不该借的就不借。因为生病住院需要钱,养老需要钱,儿女刚参加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都需要钱接济。
因此综上,不管是五十岁的人要借钱出去,还是要借钱给五十岁以上的人,建议都不要在钱财方面“深交”。在借出钱财时,一定要权衡对方的还款能力,以免给自己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与麻烦。
当然如果对方实在需要帮助,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时我们应站在人道主义层面,能施以援手的就施以援手,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了。
二、“六十不交言”
人到了六十岁,就不要再轻易跟人“交浅言深”,更别指望着交到新的朋友了。
因为本身成年人交朋友就越来越难。成年人的友谊本身就是易碎品。
人活到六十来岁,对很多事情已经看得很透彻了,跟这个年纪的人,最好不要自吹自擂,任意妄言,因为他们都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人,对人生的很多道理都已经很是明了。跟这个年纪的人,说话的时候,需要谦虚谨慎,不要随意说话。
三、七十不留饭
七十古来稀,现在社会人们的寿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前活到七十岁的人都是非常长寿的人,这个时候外出做客的时候基本就不在人家吃饭,因为人一旦上了年纪,卫生情况也不好了,头昏眼花,吐痰吐水,眼泪鼻涕,事情也就多了,尽量不在别人家吃饭,就是为了避免让人家讨厌,再有上了年纪很多的东西都吃不动了,主人还得考虑你的身体情况,费心去做一些适合老人吃的饭菜,这些都给主人增添了麻烦,所以,岁数大了外出做客还是尽量不在人家用餐。
在古时候,科学和医学均不发达的,在落后的医疗条件下,超过七十岁的老人也是比较少的。除此之外民间也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收自己去”之说。所以来说,在古时候,7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身体不如以前,吃饭不如原来的时候,也是属于危险期的。
也正是如此原因吧,古人们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的身体健康原因不好,怕七十岁因为吃饭或者做的久了而出事,所以他们也就不敢给他们留饭。这是因为如果七十岁以上跌倒在别人家,自己虽然有理也是说不清的。所以来说,也就有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不留饭”之说!
和谐社会,尊老敬老是华夏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相互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也非常多见,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这些俗语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值得人们进行学习和深究。
明代九大攘夷藩王之一,最后为何被废为庶人?
《金瓶梅》妓女李娇儿的清醒:只有摸的着的,最实际
还有多少人不知道,这个国家曾是中国领土?明朝朱棣曾用30万精锐平定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