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办丧事为什么要摔瓦盆?
摔瓦盆不只是农村的丧事上摔,城市里的丧事也会摔瓦盆,摔瓦盆作为丧事的一个环节,在很多地区都必不可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摔盆,而且有的地方的瓦盆盆底会有个洞,说法也不各不一样……)。

人死之后,从停丧到下葬期间的祭祀活动为"祭奠"。
"阴阳盆"虽然名称是盆,但有不少地方用的是碗。就是在停丧期间扣在棺材之上,出殡的时候由特定的孝子摔碎。
据说,葬礼中这个"摔盆子"的习俗,是阴阳悬绝的意思。
旧时,俗信人死之后尚有魂灵,所以称棺材为"灵柩"。把灵柩抬到埋葬的地方下葬,称为"出殡"。这是旧时葬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是死者与生者的永别,从此阴阳相隔。
出殡时,一般要使用五样物品:引魂幡、灵牌、哭丧棒、阴阳盆、焰食罐。
灵柩起杠(早年出殡都是人抬,就叫"抬杠",前面用白布拉的叫做"执绋")前,先有辞灵的仪式,亲属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一般这时举行一个祭奠仪式。
辞灵仪式的最后,就是"摔盆子"。
摔瓦盆的操作
一般摔盆前要在盆里烧纸钱,是由死者的长子来摔盆,长子不在,长子长孙代替;长子一支无人,则轮到次子,并以此类推。如果死者无儿无孙,则由同姓宗亲中血缘最近的子侄辈代劳。说白了就是摔盆的人属于“继承人”,按例就可以继承死者的大部分家产了。
至于无子无侄之辈,死时则不能摔盆,属于不得善终之列。对于这一点到今时今日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很多家庭是独生女,不能不摔盆吧,那就由女儿来摔盆。
瓦盆摔得越碎越好,预示“碎碎(岁岁)平安”,说法也是,盆摔的越碎,死者越容易带走。发丧那天,只听得“噹啷”一声,瓦盆坠地,灵柩杠起,顿时间哀乐低回,哭声大作,出殡正式开始。现在城市里是在死者遗体上灵车后摔盆,农村是在火化当天摔盆。

摔瓦盆的来源
说法一:
按旧时说法,人死后的灵魂踏上黄泉路,途径一座奈何桥,过了桥到达望乡台,去世人会最后一次回首人间,滚滚红尘中那不尽的爱恨情仇,顷刻便将化作过眼云烟。思之及此,悲从中来,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到阴曹地府后,诸鬼魂依次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善行恶举,或坠入地狱,或投胎为人。
离开阎罗大殿之后,便来到一个叫孟婆庄的地方,孟婆专司“由阴转阳”之事。投胎前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亦叫迷魂汤,这样便可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说到这或许就明白:之所以准备一个盆底带眼儿的瓦盆,就是为了把迷魂汤漏掉,以免死者误饮,忘掉阳间的亲人。

说法二: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娶了一房媳妇生下一个男孩后不久因病去世。不久后这个读书人续娶了一房媳妇,这个媳妇待书生的孩子像亲生儿子,白天抱着夜里搂着。不成想孩子到了三岁,这读书人生病身亡了,撇下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有男人时家里就不宽裕,男人一死,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但即使这样这妇人对孩子也从没缺过一口吃的。
在他家床头柜顶上有个盆,妇人买来的吃的都搁在里边,让孩子随便拿着吃。日子长了,孩子就习惯了,饿了就在盆里拿东西吃。孩子长大后也读书中了举人,成了出名的人物,还是经常到柜顶盆里拿东西吃。
后来妇人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秀才哭的死去活来,看见柜顶上那个盛东西吃的空盆,就想起娘来,止不住地哭。在场的人商量,想把盆摔了,省得他看着伤情。到第三天,金生头顶着盆跪在棺材前哭着:“娘,您好苦命啊!”哭着哭着就昏过去了。人们凑这个机会把盆给摔了。

从这以后,儿子为表示孝心,也买个瓦盆,在里边烧箔化纸。到发丧这天,在大街当众摔了,叫摔盆。又因为摔时在孝子头顶一下子,所以又叫“顶盆”。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当然还有不同版本的说法讲究为什么摔盆,到现在也都是各说各的,但摔盆在整个丧礼中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对于这样的仪式感,不应被淡化,被遗忘,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农村老话:“穷不走水,富不涉淫”,“走水”指的是什么,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明朝最败家的王爷,皇帝为他大婚挪用90万两军费,甚至不惜抄了张居正的家......
跟着《天道》学处事:怎样让朋友高高兴兴的为你办事?
《金瓶梅》风流无度的潘金莲,为什么专爱听人“墙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