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刀叉和手指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原始人类直接采食野果,分食猎物,无所谓文明不文明的。进入文明时代,用碗、盘、盆、钵,来装食物,全世界基本一致。如果按进食工具划分,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三派:东亚筷子文化圈、欧洲,北美的刀叉文化圈和非洲、中东、南亚的手指文化圈。
手抓文化圈
文明不分贵贱,手指文化圈占到世界人口的四成,以前恐怕地盘更大。这是人类最自然的进食方式,有成语形容这叫“食指大动”。在刻板印象中,我们总觉得手抓进食是贫穷和落后的表现,就像西方人总觉得东方人用筷子是在浪费木材,其实大可不必。手抓文明圈普遍分布在炎热地区,这使得他们没有非用餐具的理由。
以印餐为例,首先给客人杯生水,印度人常吃咖哩、洋葱等,自带很强的抵抗力,外国人悠着点喝。其次吃饭前必先净手,印餐大部分菜都被做成像儿童食品的糊糊状,方便客人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印度的餐馆会提供筷子和刀叉,但那都是为游客准备的,印度当地人还是习惯手抓进食,他们说那是表达对食物敬畏的一种方式。

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盘子,在印度除了金质的餐盘之外,很多有钱人都喜欢用芭蕉叶包裹着饭,不是他们买不起餐具,而是他们觉得这样更高档。把米饭盛上,再浇上菜和汤,撮起小堆,送入口中。印度兄弟抓饭时只用三指:拇指、食指和中指。手抓饼就是拇指和食指一齐用力撕下一小块面饼,接着三根手指协同作战,用饼子将菜包住,像吃北京烤鸭那样,捏住送入口中。像奶、粥之类的流食,用手竟也能像用勺子一样吃得一点不剩。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中的用餐礼仪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因为人们认为右尊左卑,左手不登大雅之堂,多用在上厕所后的清洗之事。

在餐馆或印度人家里吃饭,当快吃完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给每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可不能喝,是用来洗手的。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消除口中的异味。

筷子文化圈
筷子是谁发明的,已无法考证,但筷子的出现一定是晚于火的发现。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就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层。火是好东西,能加工食物,能提供温暖,还能防御野兽的侵袭。火很重要,但当时没有打火机,从自然界取得火种要保持不灭,“薪火相传”本身也是种文化的传承。

出土文物证明:3000多年前,餐叉、勺、刀三件配套是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筷子出现后,中国人用勺子吃饭,用筷子夹菜,但是叉子很快就放弃了。刀叉只能进到厨房,难再登大雅之堂。
肥沃的土壤,让中华民族的的农耕文明蓬勃发展,稻谷茂盛,炊烟遍地,但农耕和种植业为本的传统让肉食成为比较珍贵的食物。传统中所“马、牛、羊、豕、犬、鸡”六畜。其中马是役畜,牛用来耕地,一般不食用,鸡属司晨鸣禽,主要用作祭祀。 其余三畜加上雁和鱼,构成了主要的肉食结构。除了贵族能够食“食有鱼,出有车”,老百姓的生活只够粗茶淡饭,“老者食肉”“无肉不饱”都被古人反复引用。
农产品为主、肉菜类为辅的饮食食品结构,奠定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肉类匮乏,于是用少量肉和菜烧出的“羹”,成为日常主要的菜肴。吃饭时用不着刀叉进行分割,只要用筷子送入口中即可。
战国之前,用筷子的都是贵族。后来作为一种消费时尚,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筷子的材质也一直在变化,最初是用竹、木制作,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出现了满足贵族需要的象牙箸、青铜箸等。 铜和铁都会氧化,铜氧化产生铜腥气,铁则会生锈,于是铜铁所制的筷子渐渐为银箸所代替。古代的毒物来源主要是砒霜一类的砷化物,古代帝王权贵喜爱使用银质筷子,以防有刁民在饭菜中投毒。

食物的方法以煮、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开始用芝麻油炒菜。将食材加工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块,制成熟食。滚烫的熟食出现,巩固了筷子的地位,再用手抓食就有被烫伤的危险。讲个笑话:一个印度人对中国人说,我们印度人虽然不用筷子,但是什么也能吃。中国人笑了,那晚上请你吃火锅!

筷子灵活无比,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掰、能剥......中国是礼仪之邦,筷子经过长期的演进,已经不单纯是食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礼器”的功能,也讲究、也有忌讳:
传统的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对应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理解的体现。而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也被视为象征人的七情六欲。祭祀的时候,摆上杯盘碗筷,放什么位置都有讲究。筷子成双使用,也有“成双成对”的美好寓意,在很多地方,被用作婚礼上的信物和道具。
筷子三长两短,不整齐;击盏敲盅,形同乞丐要饭;手拿筷子,满桌子找菜;当众上香,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


刀叉文化圈
西方从食无具到有具,有个渐进的过程。埃及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埃及用手吃饭,也影响了西式饮食。到了古希腊和罗马,上流是贵族圈中,最时尚的吃法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食物被佣人分割成适宜入口的大小,再用手指送入口中。平民可以上手抓,能用几根手指就用几根,贵族只用三根手指,要是无名指和小指碰到了食物,那就是没教养。手指沾了油水也不能像平民一样舔吮或用衣服擦,而是要用专门的布,这是餐巾的来历。

受地理环境影响,欧洲农业始终落后,更没有现在的灌溉技术和生产条件,一直处在半农业半游牧状态。天天吃些谷物、豆类,和少量水果蔬菜,根本用不上刀叉。食物的匮乏,连当时的贵族都很难吃饱,更别提吃好的要求了。


主流之外,用刀进食的也大有人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常要跟人抢地盘,秉持着常搬家、简起居的原则,小型刀具兼有了餐具的功能,可以用来割烤肉、叉起来送嘴里,也可以用来防身、捅人。
11世纪,拜占庭的公主西奥多拉·杜卡斯与意大利威尼斯的统治者多梅尼科·塞尔沃结婚,将叉子这种餐具带到了意大利。叉子仅仅是用来吃意大利面的。1574年亨利三世从波兰回法国时,途经意大利,在威尼斯宫廷发现吃意面用的两齿小叉子。感觉用叉子不易弄脏衣服,就带回了法国宫廷。
十五世纪,变为三个齿。十七世纪,变为四个齿。在凡尔赛宫的餐桌上,永远有叉子的一席之地,但王公贵族从来都不用,依然喜欢用手干饭。英国教会甚至公开反对,认为食物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不用手指接触食物,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你说了算)。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由于黑死病爆发,人口骤减,土地闲置,成为牧场,欧洲畜牧业得到了大发展,肉类成了他们主食之一,刀叉当然比筷子更好用。人们发现除了勇猛善战以外,优雅也挺重要。伴随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助攻,民间用餐器具出现了大量皇室同款,餐叉正式跟餐刀一起统领西方人的餐桌。

文化不分高低贵贱,没有谁更高人一等。越是了解越是司空见惯,越是陌生越是匪夷所思。进食文化就谈这些,千万不能被那些教条洗脑,因为傲慢与偏见背后体现的,是无知。
古罗马人最爱去的社交场所,澡堂子
开不开奥运会,日本左右为难
权力的游戏,英国版《甄嬛传》
深圳盐田港拥堵,美国人这次真的急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