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战船的希腊远征军,从马其顿出发,开始了东征。十年间,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征服了除中国以外的三大文明。公元前323年,帝国的东边逼近还在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中国,帝国的西边下一个征服目标,可能就是还在亚平宁半岛打转的罗马。随着亚历山大的神秘去世,希腊世界的分崩离析,也给新帝国的崛起留足了生存的空间。
罗马的诞生
亚平宁山脉(Apennine Mountains)纵贯意大利全境,而山的两侧土壤肥沃,所以意大利农业尤其发达。相传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慕路斯(Romulus)和勒莫斯(Remus) 于帕拉丁山(Monte Palatino)建罗马城。考古学和历史学更倾向于,属于印欧语系的拉丁人,在台伯河沿岸的七个山丘上建立村落聚居,逐渐发展成罗马城。
不管怎样,罗马是依靠战争起家,武力掠夺流淌在每个罗马人的血液里。早期的罗马实行的是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全民皆兵,没有常备军。士兵的口粮、武器、盔甲均由本人准备。将领由士兵选举产生,士兵们在战场上所获战利品和战俘均归个人所有。公元前107年,执政官马略用募兵制取代公民兵制。公民应召入伍,服役须满16年,装备均由国家提供,依照军衔发放薪饷,士兵退役后还可以在新征服地区分得土地。职业军人渐渐不再效忠罗马,而是效忠于给他们发饷、保证他们的安全、为他们夺取战争胜利的指挥官。
罗马的国王由公民大会投票选举,不能世袭。在国王的领导下罗马逐渐发展,周围的部落相继被打败。经历了七位国王,公元前510年,最后一位国王“傲慢者”塔克文被罗马人民驱逐,城邦的君主制结束,共和国取而代之,执政官、元老院及公民大会三权分立。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如何运转呢?
每年,罗马人会从贵族之中选出两名执政官来行使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执政官的任期为一年,并保留了象征权力的束棒和斧头,就是我们常说的“法西斯”。
元老院起初有一百位家族的首领,作为国王的咨询议会,称为Patres(父老),在共和国时期扩充到300多位贵族,七年为一任期,执政官负责任命元老院成员。执政官会每月轮流作为元老院主席,如果两位执政官因战争同时缺席,资深的行政官会顶替上来。在元老院会议中,第一元老会最先发言,平民要在同等地位的贵族发言后才被允许发言。初期的元老院是既无立法权也无行政权的,共和国晚期成为罗马实际上的行政机构。
公民大会,有库里亚大会、百人队大会、特里布大会和平民大会几种。职能是通过法律和选举行政官员,平民大会的主席是保民官,百人队大会的主席是执政官,后者常忙于军事事务,无暇开会,所以很多立法工作都由平民大会承担。
罗马的衰落
罗马的宽容与开放,是其兴盛千年的根本原因。罗马抛弃了狭獈的血统论,任何人只要效忠罗马、能为罗马做出贡献,满足一定条件都能成为罗马公民,享有与原住民相同的权利。罗马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用武力征服了希腊。被俘的希腊人,又用艺术俘虏了罗马人的审美。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罗马同西部的商业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迦太基的疆土在今北非突尼斯一带,是个由元老院执政的奴隶制共和国。迦太基人的主要精力用于经商,军队靠雇用外国人。迦太基擅长海战,擅长陆战的罗马人就发明了“乌鸦吊桥”,将自己的战船与迦太基的战船相连,这样罗马人不太擅长的海战就变成了陆战。由于战术得当,加上罗马军团的骁勇善战,迦太基变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
经年累月的战争,大量适龄的公民被送上战场。很多公民兵因此战死疆场,导致国内土地大片荒芜。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后的罗马,涌现了大量廉价的奴隶。罗马当时几乎所有的生产劳动,均由奴隶完成。罗马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每天游荡在街头巷尾、混迹于浴场酒馆之间。统治者为了安抚他们,花费重金举办节日宴会和公共演出,免费提供的食物和表演。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帝,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仗总有打完的一天,和平日子总会到来。奥古斯都去世后,元老院公布了他的遗嘱,他建议罗马守住已有的边界、不再扩张: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至阿拉伯和北非沙漠地带。
巨额财富与大量奴隶,给罗马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生产危机。大量自耕农无法与拥有大批奴隶的大庄园竞争,纷纷破产涌入城市谋生,整个罗马社会都卷入商业经济中。欠高利贷者被变卖为奴的情况日益增多,成为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内容之一。统治者缺乏领导能力,贵族只求高官厚禄,军队一味聚敛钱财,普通民众沉迷于物质享受,造成罗马内外矛盾不断恶化。罗马人原有尚武传统,为了祖国的利益,英勇无比。帝国时代开启后,罗马军团变成一支戍边的部队。安于享受的罗马人尚武精神迅速降低,罗马军团竟要依靠吸收蛮族入伍来填充兵源,但雇佣兵何谈对罗马的感情和公民精神,指望他们保卫国家无异于痴人说梦。
当欧洲腹地的日耳曼人南下掠夺之时,罗马皇帝为鼓舞公民士气,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转而支持基督教的传播。后期更将其作为唯一国教对待,并以罗马皇帝和教皇而代表的二元统治罗马。皇帝的政治权力源自于上帝的授予即君权神授,这就割裂了维系公民与皇帝的情感联系。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军在亚德里亚堡与西哥特人决战。罗马大败,瓦伦斯皇帝战死,西哥特酋长说了一句名言:“最令我感到吃惊的,乃是一群绵羊般四散奔逃的家伙(罗马人),竟敢拥有举世的财富和众多的行省”,在当时的蛮族人眼中,罗马人就是胆怯无能的代名词。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西亚一世公元395年逝世,将帝国平分给两个儿子。在日耳曼人、匈人等蛮族的冲击下,西罗马帝国仅维持到476年,便被日耳曼人的一支的哥特人所毁灭。
意大利新手上路
西罗马灭亡,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还有罗马皇帝在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和罗马人的基督教皇,都留存完好。罗马帝国理论上依然可以重整旗鼓,东罗马帝国也念念不忘收复罗马城和整个意大利。然而此时的拜占庭,正面临穆斯林的威胁,无暇对罗马城教皇提供庇护,所幸此时的法兰克人已经皈依基督教,南下出兵相助。
经过三百多年的厮杀,法兰克王国统一了大部分的中西欧地区,公元754年把罗马城及周围的一些城市和地区献给教皇。意大利北部慢慢脱离法兰克王国,形成了以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为核心的多个城市国家;意大利中部形成了一个教皇国;南部是名义上臣服教皇、实则半独立的希腊人邦国。有能力插手意大利的法国、西班牙、德意志、奥地利等基督教国家,需要争取罗马教皇的支持,都不愿意直接对抗教皇国,于是任由整个意大利地区碎片化。
东罗马帝国在15世纪衰落及灭亡后,大批人才逃到意大利,带来了东罗马(希腊)文化,使这里的多元文化得到进一步融合。但丁《神曲》在内的一系列新时代文艺作品,与教皇国继承下来的古典拉丁语相互揉合,最终形成现代的意大利语与文字。1848年,大半个欧洲先后爆发反抗封建专制的革命,法国和奥地利的政府都一度被推翻。而意大利各邦国有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如撒丁王国;有的直接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共和国。趁着奥地利帝国自顾不暇,撒丁王国被各邦国推举为意大利独立战争的领导者。
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成为其更加必要和迫切的要求。要达成目的,对外必须排除奥地利、法国等强国对统一的阻挠;对内必须消灭盘踞于意大利南方北方和西西里岛等地历史久远、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朝,也必须消灭象征反动精神的教皇国,任务艰巨可想而知。
半岛北方首先宣布与撒丁王国合并,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又一鼓作气解放了半岛南方。到1861年,除了教皇国外,其他意大利邦国都已经与撒丁王国合并,成立了全新的“意大利王国”。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由于惨败失去了教皇国的保护能力,意大利王国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收复罗马城。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仅保留了自己居住办公的教堂作为教皇国领地,即“梵蒂冈”。
意大利夹在在强国的夹缝中左右摇摆,赶走奥地利侵略者却引来法国侵略者,赶走法国侵略者又不得不和德意志帝国坐同一辆战车。1881年5月,法国对突尼斯军事占领,意大利国内掀起了反法浪潮。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缔结同盟条约,史称“三国同盟”。20世纪初,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意大利历届政府和英国的关系非常好,只是看法国不顺眼。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法国在军事上援助了埃塞俄比亚,而盟友德奥却没有半点实质上的表示。战争失败后,意大利调整对外政策,与法国和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并没有第一时间参战,而是在观望战局走势,协约国集团给出了足够的筹码,意大利在1915年4月26日撕毁三国盟约,转会协约国集团。
二战的情况也很类似,当时意大利的工业规模略小于日本,国力不容小觑。欧洲二战打的一团糟的时候,意大利本土仍然处在一片祥和之中,国民悠闲的喝着下午茶,讨论着去哪看歌剧表演。墨索里尼是个争议的人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成功带领意大利走出了经济的泥潭,这也是当时民众支持他的主要原因。但民众并没有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所以意大利军民对打仗一直出工不出力,盟军西西里岛一上岸马上投降。德国、日本国土被盟军快被炸平了,意大利本土的损失基本可控。虽然被割地、赔款、军备限制,意大利一样也没拉下,但看看德国被硬生生撕成两半,日本被一只脚踩在头上,意大利欲言又止。
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成立,定都罗马。罗马代表着是强权和至上。但再辉煌的历史终究属于过去。亚平宁半岛的老百姓在血缘、民族划分、生活习惯和文化上与古罗马大不相同,所以“意大利”叫起来更耳顺,更合适。
小浣熊又来翻我家垃圾桶,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