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奇迹与俄国的野心,西伯利亚大铁路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让国人兴奋不已,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不可估量。北方近邻俄罗斯,也曾修筑过一条传奇的铁路大动脉——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于远东地区的影响同样举足轻重。
俄国第十次俄土战争兵临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却因英法阻挠无功而返。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俄国沙皇的面前,欧洲的利益已被瓜分殆尽,想要在不触碰其他列强利益的情况下扩张几无可能。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后,俄国心有余悸。幸好国策本来就是双头驱动,西边不亮东边亮,俄国的战略重心向远东转移。

话说俄罗斯人越过乌拉尔山以后,一路东行,于十七世纪中叶侵入黑龙江流域。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碰壁后,俄国与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个双边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东部的边界,允许两国之间进行商业贸易。

俄罗斯商队的贸易商品,主要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出产的上等皮毛(相当于征收的税收)。运回欧洲的成本过大,不如运到北京销售(清朝官员服饰有等级制度,每一等级的官服,配饰相应的皮毛,是官场的必需品),换回俄国所需的丝绸、瓷器等东方商品,再销售。清政府对俄商还有优待政策,清兵派兵保护,提供食宿费用。
修建背景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标志是轮船与火车。十九世纪中后期,世界上主要的商业船舶或海军战舰都已不用风帆动力,而改用蒸汽动力;铁路建设也同时进入高潮,欧美国家用铁路来消化自己所获得的领土,或者更加高效的在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前者如美国的太平洋大铁路,后者如英国在殖民地印度所修建的铁路。
在中亚诸国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区,英国与俄国都有不可调和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国从海上扩张,俄国从陆上扩张。俄国从陆路的高加索、哈萨克向南推进,英国则占据了埃及、波斯、印度、缅甸和马来亚,阻止俄国入海。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大商人诺斯科夫提出沿西伯利亚过去的驿道修筑从下诺夫哥罗德到恰克图和阿穆尔河沿岸,整条铁路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段落和区间进行修建。
俄国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调研论证工作后,拿出了西伯利亚修建铁路的设计方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北京条约》夺得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和远东的第一大港——海参崴。当然,引起沙皇的重视只是推进铁路建设的前提,更重要的工作在于为西伯利亚铁路项目操盘,包括组织架构、沟通协调、筹措资金、决定线路走向等。直到19世纪80年代,沙皇才下决心修建西伯利亚铁路。
俄国的欧洲部分已建成铁路网,西伯利亚大铁路只需要再兴建,从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到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共七千四百十六公里;若与先前的铁路网相连接,即通往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九千多公里。俄国对西伯利亚大铁路,有着更多的愿景:
一是巩固扩张成果。从16世纪开始,沙俄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这片占亚洲陆地面积近三分之一、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原,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矿藏。但由于远离俄罗斯的政治中心,所以几百年都在那里沉睡着,只被用作政治犯流放之地。

二是争夺远东利益。为实施蚕食亚洲的“远东政策”,必须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上敲打道钉的声响,也是在敲打英国与日本的神经。新加坡以东的人员与货物以前都是走海陆的,陆路一通英国的商业利益必然受损。日本看到的则是军事威胁,本来在中国东北地区势力就不占优,朝鲜半岛的利益更会受到影响。

三是振兴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通车,无疑加速了西伯利亚物资的循环,拉动当地的诸如采煤业、木材加工业、冶金业等应运等行业,刺激整个俄国的经济发展。铁路沿线将会涌现一大批大中城市和卫星城市,届时西伯利亚将成为俄国繁荣而稳定的大后方。
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 "西伯利亚"意为宁静之地),铁路修建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不仅要面对密布的河流、湖泊山脉与面积广阔的永久冻土层,还要经受恶劣气候的严峻考验。春天泥泞,夏天积水,冬天坑洼,同一块地方夏季可高达三四十度,冬季又要降到零下四五十度左右。温差大不但人受不了,也易造成钢铁脆裂、设备损坏,道路的维护成本也非常的高。

修建过程
1890年7月,俄国从英国工程师那里获悉,清朝为了对付俄国的扩张,准备修建一条从北京到东北的铁路,因资金不到位,还没施行。为了抢在中国之前修铁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决定首先从最东端的海参崴动工,由皇储尼古拉亲任“西伯利亚大铁路特别管理委员会”主席。
俄国财政部对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最初预算是3.5亿卢布,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铁路花费很快超出了预算,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俄国累计向铁路投资了14.55亿卢布。除了资金之外,西伯利亚大铁路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极大。在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下,劳工要冒着严寒酷暑,开山搭桥,铺枕木设钢轨。在施工高峰期(1895年—1896年),铁路建设工人达8.4万人~8.9万人。工人们的劳动工具,仅仅是斧头、锯子、铁锹和手推车,很多人因劳累致死。


日俄战争
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一项便是割让辽东半岛,这一条款明显对俄国不利。俄国马上联合德国与法国进行干涉。日本被迫做出退让,让清政府再付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带头大哥俄国,日本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1896年,俄国尼古拉二世加冕。清朝派李鸿章为头等出使大臣前往祝贺,并签订密约,结成共同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清政府允许西伯利亚大铁路经过中国东北地区,即从满洲里到绥芬河一段,长达一千四百多公里的“东清铁路”(后称“中东路”)。
日、俄两国磨刀霍霍,双方都在拼命抢时间武装自己。俄国在赶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工期,日本则在加速完成扩军计划。两国都明白:谁先完工谁就能占据开战优势,可大大提升获胜的概率。
面对共同敌人,日本和英国两个岛国迅速走近。英国欲扶持日本在远东制衡俄国,日本想借助英国实现在远东称霸,这为后来的英日结盟奠定了基础。1902年1月,两国签订了针对俄国的《英日同盟条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蔓延到中国东北。团民们拆电线扒铁路,损毁了900多公里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俄国以保护铁路的名义,出兵占领了整个东北,借此长期占领拒不撤兵。
1904年初,日本想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之前,抓住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劣势的窗口期,对俄国开战。最终,日军于2月8日不宣而战。开始时日军连败俄军,攻占了旅顺口,并在沈阳会战中获胜。俄国则被动防守,等待援兵。在后方,俄国拼命赶铁路工期,环贝加尔铁路段还未完工(夏天用轮渡,冬天零下五十摄氏度的气温使之可在冰面直接铺设铁轨),1904年7月便强行通车。靠着这条铁路生命线,俄国迅速从欧洲调动大量军队,最终成功守住了北满。


以胜利者自居的日本想依葫芦画瓢,要向沙皇俄国多要点战争赔款,“十年之前的大清赔了我们两亿两白银,这一次战争规模更大,我们大日本帝国也投入了很多,所以我们要求沙俄政府赔偿我们30亿日元”。沙皇闻讯,回答:“要钱没有,不服再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让俄国有底气拒绝日本的狮子大开口,最终比较体面地结束了战争。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意识到在别国修建铁路不保险,于是又启动了阿穆尔铁路计划,即不经中东铁路,而是通过在本国阿穆尔地区修建铁路,连接海参崴。1916年10月5日,纯俄国版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竣工。沙皇政府远东政策虽遭到了日本的迎头痛击,但远东的力量因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而得到了巩固,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