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好了野猪泛滥,防不住又打不过,怎么办?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大部分人对猪的了解,还停留在菜场肉摊和餐桌红案的猪肉阶段,印象中的猪,不过是白白胖胖、爱吃懒做,笨头笨脑的蠢家伙。其实,户外的野猪,并不是任人宰割的乖乖儿,而是抗打抗造,战斗力不输战狼的狠角色。

野猪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种群分布,家猪和野猪有着共同的祖先,名叫弓颌猪(完齿猪),生活距今约2300-3000万年前。锋利的牙齿可以帮助弓颌猪,啃咬树根树皮,也可以撕咬对手和情敌。中国常见的野猪,可长到1.5-2米,体重大约150-400斤的大块头。皮糙肉硬,背上有又硬又长鬃毛护体,嗅觉灵敏,天生会游泳,还有一对随年龄不断生长的獠牙。

就算是有经验的猎手,也不一定能独自降服一头成年野猪。况且,野猪根本不讲武德,喜欢成群结队一起生活。冷不丁地还会对你攻击,轻松地将人撞翻。野猪皮如厚重的铠甲,一般的武器难以入体。之前南京地铁站附近就有野猪串出,民警接连射击6枪才将它击毙。别看野猪模样粗鄙不堪,却非常狡猾,可能居住在一个山头,倒会七八十公里外的地方觅食。

家猪每天待在猪圈里,吃了睡睡了吃,与世无争的样子,那是人类馋它们的身体,每天投食“灌”的。如果人类敢,不阉猪,不喂吃喝试试,猪猪肯定会造反的。那破坏力,绝对让你哭爹喊娘叫救命。日本人很早就认为猪是猛兽,打野猪是古代日本武士展现个人魅力的绝佳方式,猪甚至还被写进人的姓氏之中。童话故事里,“三只小猪”应该是把大灰狼房顶飞天,而不是自己吓得瑟瑟发抖成“小可怜”。

野猪主要生活在林地中,常常出没于林地与农地交界的地方,尤其喜欢在这些交界处的庄稼地里觅食,春拱种、夏毁苗、秋啃果。公开资料显示,广东、湖南、安徽、陕西、甘肃、河北等地,近几年都发生过野猪破坏庄稼的事件,而且日益频繁。野猪的繁衍能力超强,成活率较高。一头野猪一年能够繁衍五头野猪,如果不加干预,只需几年时间,就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大的野猪种群。

水稻、花生、番薯、玉米、芋头、粉葛等根茎作物,都深受野猪的喜爱。野猪拱食过后,地里的庄稼基本上就没剩啥了,像犁地一样刨土取食。如果发现野猪偷吃庄稼,还不能靠得太近,有被攻击的风险,只能远远地对着吼叫驱赶。每到收获的季节,为了驱逐野猪,村民就在田地边上,扎上稻草人或者用竹竿挂上衣服进行驱逐。野猪非常聪明,土办法只够‘骗’上它们一阵子。

野猪还贵为国家保护动物,有一定的经济和科研价值,再加上狩猎工具受限,受害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野猪成灾并非是危言耸听。山区村民辛辛苦苦种地,种了等于白种,还不如不种,因野猪而撂荒的现象也亟待解决。

野猪增多,是中国生态环境向好、大家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体现,但同时野猪过多,势必影响到农业生产甚至是村民的安全,也值得社会去关心和注意,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解决之道。
往期文章:
小浣熊又来翻我家垃圾桶,该怎么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