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民族并不存在。南亚地区长期处于邦国割据状态,即使在强大的孔雀王朝、莫卧儿帝国时期,南亚次大陆也从未实现过大一统。英国对南亚地区的殖民扩张,却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南亚地区形式上的统一,但也留下了诸多的后遗症。
从1757年至1947年,英国殖民共了印度190年,掠夺了将近54万亿美元的财富。相比殖民美洲与澳洲的付出与回报,印度无疑是英国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们失去印度,我们将成三流国家”,所以英国政府千方百计地推迟印度独立的时间表。
非暴力不合作到不结盟政策
以圣雄甘地为代表的印度精英派,决定采取不合作非暴力运动来争取印度的独立。非暴力不合作:就是印度人不为英国人工作,不给英国人扫地,当佣人,当兵,当邮差,甚至不和印度人说话,就问你们英国人怕不怕?在印度的英国人没水,没电,没人伺候,社会岂不乱如麻?最终英国人竟然同意了印度独立,倒不是因为心生怜悯,而是英国政府看到了二战后殖民地独立的浪潮。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还是可以将印度留在英联邦体系内的,英国女王还是印度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早在印度获得独立之前,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表达过自己的主张,“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独立后的印度,在美苏冷战格局的背景下,采取的是“不结盟”的政策,立志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第三支力量”,以保证印度的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
对印度而言,不结盟政策是明智且实用的。尼赫鲁也分析过“不结盟不是中立,因为中立只能在战争的状态中存在。当保卫至关重要的原则或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时,不结盟政策并不排除诉诸武力。”看到了吧,不结盟政策好似印度高举了一面旗帜,只要是维护国家利益有需要,印度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旗帜,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印度心甘情愿留在英联邦旧框架中,被邻居苏联当作是投靠西方的最好佐证。苏联从印度的进口额,从1948年的1620万美元,下降到1953年的70万美元。同期苏联对印度的出口额,也从980万美元下降到90万美元。考虑到与新中国还有漫长的边境线,印度对中国还算“客气”,率先承认了新政府,还在朝鲜战争中充当中美双方的传话筒和调停者。美国决策者从冷战战略出发考虑,尽可能在各个方面支持尼赫鲁,给足印度面子。
印度不但继承了英属印度殖民版图的主体部分,而且还想继承英国在南亚地区的权益。印度在称雄南亚的过程中,受到了巴基斯坦的竞争与挑战。印巴因历史遗留的克什米尔地区,还有宗教价值观的差异,一直处于国家间的敌对状态。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调整南亚的政策。1954年2月25日,艾森豪威尔公开宣布美国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决定,以抵抗苏联在南亚地区的扩张,这惹恼了印度。作为报复,尼赫鲁1955年访问了苏联,受到苏联当局的热烈欢迎。随后赫鲁晓夫回访印度,并敲定以半价向印度出售战斗机。在印度关切的克什米尔问题上,苏联也选边站。1955年12月,赫鲁晓夫公开表示,“克什米尔是印度共和国的一个邦,这已经由克什米尔人民决定了”。苏联还明确向印度表示,不支持印度共产党的活动,并保证说服印度共产党支持尼赫鲁的内外政策。
左右矛盾的政策
印度是一个多党派参政执政的国家。全国性政党有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印度共产党等。在印度大选中,如果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单独获得人民院中超过半数的议席,那么执政党都必须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这就导致了印度政府的政策不连贯,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比如,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社会主义党拒绝签订1954年中印友好协议,坚决不妥协;印度人民联盟则谴责尼赫鲁政府没能有效反抗中国。
1957年夏,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进展的极不顺利,美国给予印度大量贷款和赠款,1958年9000万美元,1959年1.37亿美元,1960年1.94亿美元。美国大力援助印度,当然是希望印度“遏制共产主义对南亚次大陆的扩张”。
出于内政、外交的种种考虑,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越发强硬。中国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正处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台湾当局一直在叫嚣反攻大陆;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把在中国所有的资源全部撤离。印度一直在中印争议边界持续推进,推进到不能推进为止,从而造成既成事实。中国当时还是主张以和为贵,力促和平解决。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教员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然而,这也仅仅换来了中印边界2年的和平。
“中印边界危机”期间,印度涉华问题的决策者并不是只有尼赫鲁一人。彼时,政策的商定主要是在被称为“决策三棱镜”的总理尼赫鲁、国防部长梅农和情报局长穆立克三人决策核心小组之间进行的。
1962年6月,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东段。短短两个月,印度军队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就意味着印度单方面向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发起挑战。打与不打印度,教员犹豫了好几个夜晚,最后还是打“不管你说印苏联军,还是美印联军,即便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我们中国也要与你们打!打出一个真理来。”经过第一二期作战,共毙伤俘印度陆军第7旅旅长以下9000多人,歼灭印军3个旅,重创3个旅,歼灭其余4个旅各一部,印度陆军王牌第4师基本被消灭了。缴获印度包括飞机坦克大炮在内的一大批武器装备物资。当时在印军第二师作战术指挥教导的洛克弗菲希尔准将说:“你见过非洲的斑马群奔跑吗?但是不如印度军队溃逃更加壮观。”
尼赫鲁听到印军惨败的消息,吓得赶紧向美苏求援,可是远水不解近渴。解放军突破印军防线后一路追击,前面就是一片平原了,尼赫鲁和议会紧急开会都准备迁都了。出乎所有国家和尼赫鲁本人以及所有印度精英们的预料,解放军突然撤军了,并要求国际红十字会和印度红十字会接回被俘的印军和武器弹药。因为在维护了西段边境稳定,稳住中国对西藏控制的局面后,战斗目标就已经达成了,没有必要继续战斗。印度见解放军撤退后,随即向全国发出通告:印度取得了全面胜利,印军的伤亡,是因为地形不利印军发挥。
印度版的“门罗主义”
尼赫鲁从1947年印度独立的那天开始就任印度总理,1962年印度在中印战争中惨败,两年后的1964年,尼赫鲁在郁闷中死去。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接过父亲衣钵上台,却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为了不让国大党分裂,聚集力量党同伐异,英吉拉·甘地硬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强硬的“独裁者”。对内大肆逮捕政敌,解散了反对党的地方政府,拘留抗议者,禁止了新闻自由,推迟了选举,强制推行了绝育措施……
对外提出印度版的“门罗主义”,反对南亚之外的大国对南亚地区进行干涉,公开追求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及其合法性。“英迪拉主义”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印度与邻国不断增长的不信任以及邻国对印度的担忧。
印度自1947年从英属印度独立以来,在领土问题上基本没吃过亏。占领克什米尔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通过谈判收回法属印度526平方公里土地、侵占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武力收回葡属印度3983平方公里土地、占领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8249平方公里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控制了不丹、武力吞并了锡金王国7096平方公里土地。
由于国大党管理不善,印度人民党强势崛起。2017年3月,在印度的5邦选举中,印人党大获全胜,一举拿下了2亿人口的北方邦,取得了30年未有的胜利。自尼赫鲁时代,印度少有这种总统、总理、下议院、地方邦的权力高度集中,印度人民党几乎垄断权力机构职位,被称为“saffron wave”——藏红花浪潮(印度人民党的旗帜是藏红花)。
莫迪政府上台初期,将“邻国优先”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通过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发挥印度的主导作用,使南亚地区充满活力。2015年3月13日,莫迪总理访问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2015年5月14日莫迪总理访问中国北京。2014年7月,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海上边界问题得以解决。2015年6月,莫迪总理访问孟加拉国,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得到解决。2015年12月25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巴基斯坦,为缓和两国关系作出努力。
印度是南亚头号强国和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优越的地缘战略位置、巨大的人口数量、庞大的经济发展规模与潜力、迅速增强的军事实力以及实际拥有的核能力,注定了印度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国际性角色。夹在中美俄等大国之间的印度,也左右逢源,争取利益最大化。
为了选举获胜,莫迪屡次利用印度教制造民族主义,对外持强硬姿态来维持自己的合法性。由于印度模仿英国实行的议会制,印度总理的任期没有限制,只要莫迪的身体不出问题,总理就可以一直当下去。莫迪期望印度教民族能获得认同,强迫印度人都说一种语言,信一种宗教,同时地方要效忠中央,维护莫迪政府的权威。莫迪知道挑衅中国的代价,但他太需要一个敌人让印度团结起来,他深知只有危机才能让印度人赋予他更大的权力,只有危机才能换取印度民族的危机感。理解了莫迪的使命,你就不难理解为何莫迪会采取激进的外交策略。
只要在边境修墙就能解决非法移民问题;只要打贸易战就能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只要脱欧就能解决英国的难民问题、社会问题;只要抵制中国制造,印度的制造业就能强大起来……粹主义之所以能够屡屡兴起,根本原因是由于民众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现状的不满和不安全感。
印度人民党和莫迪的崛起,正是印度人自己选出来的。除了这个冷酷刚强的男人,还有谁能够抑制伊斯兰教的“邪恶”扩张?还有谁能够带领印度抵抗北方大国的“入侵”?只是没人能够预测,莫迪政府会把印度引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