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袍(头巾)之下的自由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信徒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人口的23%。伊斯兰教中有一些习俗,其中一条就是遮体,特别是要遮盖羞体。男人肚脐以下,双膝盖以上属于羞体,需要遮盖。而女性的全身都在被遮盖的范围之内,只有眼睛和双手可以例外。
阿拉伯半岛主要是沙漠地形,阳光被沙子反射,身体暴露很容易被晒伤,狂风裹沙没有遮挡也容易吃灰,沙漠当地人制作波卡面罩,经济又实用。
慢慢的,谁家的波卡(罩袍)越长,越大,越华丽,谁家的姑娘就越受欢迎。钱币、珠子、彩线、金属片,宝石能挂的都挂上,布灵布灵招摇过市,变成女性炫富斗艳的一种首饰。

穆斯林女子在有男有女的公共场合,要穿戴罩袍,主要由长袍(披在身上)、头巾(戴在头上)和面纱(蒙在脸上)三件套组成(每个伊斯兰国家要求不太一样)。在家里,可以穿居家便服。衣服可自己选择,但要符合教规,不能穿短袖,不能穿裙子,所以只能穿裤子,且上衣要盖过臀部。少女(一般是未成年),可以不穿。

穆斯林女性的穿戴风格
在最常引用的,关于穆斯林女性衣着的《古兰经》第24章31节,是这样说的:
“你对信士们说,叫他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这对于他们是更纯洁的。真主确是彻知他们的行为的。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Khimar(一种遮挡物)遮住胸膛,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弟兄的儿子,或她们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叫她们不要用力踏足,使人得知她们所隐藏的首饰。信士们啊!你们应全体向真主悔罪,以便你们成功。”
Khimār在先知的时代,主要是指一种遮挡物。在衣着方面,《古兰经》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苛刻,为了维护父权或宗教权威,后世的当权者就将头巾、长袍之类的衣着,加给了穆斯林妇女,世界各伊斯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遵守此规定。女性穆斯林罩袍用料颜色,因年龄差别处理:青年用绿色,中年用黑色,老年多为白色。按照露出来的面积,又由大到小排列。

一、哈吉布 Hijab,covers hair and neck,即头巾,是用来遮盖头发,耳朵和脖子。
二、喜玛尔Khimar,covers head, neck and shoulders,是一种长面纱,覆盖了佩戴者的头发、脖子和肩膀,但脸部却清晰可见,在北非埃及妇女中很受欢迎。
三、恰兜儿Chador,full body cloak revealing eyes or face,一种全身性的斗篷,露出眼睛或者一部分脸,这种服装在伊朗、伊拉克最常穿。
四、尼卡布Niqab,covers face showing only eyes,一种头巾,遮住脸部只露出眼睛,有的女人还会戴上手套。
五、波卡Burqa,covers entire body including the face,罩袍,穿戴者只能透过眼前一小块网纱看到外面的世界,伊斯兰国家里女性的传统服饰。


“戴头巾,我是来自阿拉伯的穆斯林独立女性”
中国大妈笃爱穿金戴银,日本女人热衷涂脂抹粉,韩国姑娘喜欢隆胸整容,这些对穆斯林女性来说,都无用武之地。只有在女性的聚会场合中,她们才能脱下罩袍头巾,秀出美貌、身材、各色服装、首饰或彩妆发型。

罩袍(头巾)是伴随着阿拉伯世界的近代化而逐渐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的。从拿破仑远征埃及开始,穆斯林世界就被拖入了近代化历程中。显然,在见识到西方船坚利炮、科技发达后,曾经先进的阿拉伯文明俨然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而罩袍(头巾)就成为落后的象征。阿拉伯世界并非没有反思,从西方殖民时期直到土耳其世俗化,到伊朗王国时期的白色革命,无一不把摘掉头巾当做甩开过去,面向未来改革的必然途径。
在英治埃及时期,社会改革家阿敏就曾经发表过《妇女解放》一书,书中大力疾呼妇女的全面解放,而解放的第一步,正是要掀开头盖,以面示人。土耳其国父凯木尔废除了伊斯兰教法法庭,甚至冒着“亡文灭种”的骂名,硬是废除了阿拉伯字母表,改用拉丁字母表书写土耳其语。而强制妇女除去头巾,也是他世俗化的一个重点项目。上世纪七十年代,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曾下令除去头巾,遏制伊朗的左派, 并确保美国获取该国的石油。骄奢淫逸,过度挥霍。秘密警察,萨瓦克,折磨和残害异见人士。
罩袍(头巾)的问题永远不在头巾本身。在英帝国的干涉下,阿拉伯地区民主化进程大部分都失败了;阿拉伯地区文化复古主义全面复燃。“回到古兰经”中去,找回“传统道德”的提法大兴于世。
宗教要求遮住身体,其实啥颜色都行。黑袍端庄优雅,更受女性欢迎。现代黑袍最初是一些萨拉菲教士设计出来的,沙特女性也认可这种转变,黑袍是她们[追求信仰]的表现,就像伊朗妇女为了抗议巴列维的统治穿上了卡多尔,这种在当时被禁止的黑色斗篷一样。

随着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沙特让美国过来驻军的这种做法,导致本国一些极端保守人士的不满,发起觉醒运动,也带动了沙特的女性,她们坚持穿黑袍,作为一种反美反帝爱国的政治表达,直到这种民间运动愈演愈烈被国王彻底镇压为止。

没有比罩袍(头巾)更能代表伊斯兰文化了,它既是传统、约束,也意味着抗争。伴随着世俗和伊斯兰一次又一次的对抗,罩袍(头巾)也将被一次次地作为伊斯兰的图腾,被推上政治斗争的祭台。

不用穿着厚重的罩袍(头巾),就能自由自在地逛街、喝奶茶,过周末……只能说,我们不是生在了和平年代,而是生在了一个和平而强大的国家。

往期文章:
香港选美的衰落,未必是件坏事
1929年大萧条如何发生,美国人又是如何熬过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