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玛丽亚·雷沙(Maria Ressa)和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以表彰他们为捍卫民主主义和持久和平的前提——言论自由所做出的努力。
和平这种事,在地球可遇不可求。1895年,诺贝尔先生在去世前一年立下遗嘱,要每年将自己财产的所得利息奖励给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五位个人。其中关于和平奖的获奖者,遗嘱是这样形容的:
“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规军队以及为组织和宣传和平会议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其实在所有诺贝尔奖中,最没有含金量、争议最大的就是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的奖牌正面印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左侧头像,奖牌背面有三人组成的兄弟,上面刻着:Pro pace et fraternitate gentium (翻译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情谊),奖牌边缘刻有获奖的年份,以及获得者的名字。
遵照诺贝尔的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
理论上来说,和平奖的评选委员会应由挪威议会指定,由挪威前政治家,前议员,学者,作家组成,一位委员任期五年。关于和平奖的候选人,全世界有六类人士有权推荐:
一,挪威议会和评委员现任或历任委员,议员。
二,各国议会或国际议会联盟。
三,海牙国际法庭法官。
四,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法研究所成员。
五,各大学法律,历史,政治,哲学教授。
六,前得奖者。
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首次颁发,每年被提名的人士有几百名之多,但提名从来不会公开。在二战之前,得奖的全是欧洲或美国人,冷战后,诺贝尔和平奖开始变味,偏爱“人权人士”或领袖人物。苏联有萨哈罗夫,波兰有瓦文萨,罗马尼亚有维瑟尔,后来又有戈尔巴乔夫,中国人也曾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人对和平奖向来不报期待——“太政治化”的一个奖。
诺贝尔和平奖就是这样任性
1906 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获奖理由是“成功地调停了日俄战争”。
1919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获奖,理由是倡导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而获奖。但意外的是,国际联盟成立了,美国却一直没加入,也许威尔逊一开始就是奔着诺贝尔和平奖来的。
1971 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获奖,理由是在任期间他努力跟苏联、波兰和解,尤其是在犹太人的纪念碑前下跪,让他获奖实至名归。
1974 年,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获奖,理由是他提出了“非核三原则”:日本不会拥有、制造、运进核武器。希望日本人牢记这个“三原则”,违反了把诺贝尔和平奖退回来先。
1973 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与越共领导人黎德寿获奖,以表彰结束越南战争和人类和平而付出的努力。黎德寿直接无视诺贝尔奖,他拒绝领奖的理由是:南越还没解放,战争还没打完,国家还没统一。两年后国家南北统一,这个奖励比和平奖更“香”。
1977 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进行了双边会谈,结束了两国对峙的局面,两人同获1978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87 年,哥斯达黎加总统桑切斯因主导中美洲五国(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签署《中美洲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的程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0 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结束冷战,获奖,以“表彰他在和平进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帮助形成了今天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托他的福,苏联解体后人均寿命减少了4年,失业率上升56%,物价飞涨,积累了几十年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1993 年,南非伟人曼德拉获奖。虽然曼德拉在1994 年才担任南非总统,但以他无与伦比的威望,获奖是早晚的事。
1994 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外交部长佩雷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0 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因主持南北会谈而获奖。为什么不给金正日一枚诺贝尔奖,因为惹不起某些国家。
2002 年,美国前总统卡特,因与古巴的破冰之旅,以及为全球范围内的无家可归者启动住房工程,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8 年,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获奖,“因其在过去30 多年来,横跨几大洲,为解决国际间争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奖,理由是“奥巴马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他为人民带来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奥巴马拿诺贝尔奖太轻松了,转身给了世界一个失望。2015 年,诺贝尔委员会前主席告诉 BBC,委员会对奥巴马赢得该奖项的决定感到遗憾。
2011 年,非洲历史上首位女总统: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与另外两位女性因维护妇女权益,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2016 年,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获奖,理由是“他持久的努力结束了该国超过50 年之久的内战。”
2019 年,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理由是他在实现和平和国际合作所作出的努力,尤其是在解决与邻国厄立特里亚边境冲突中的决定性作用。
该拿的没拿到,不该拿的硬塞
1937年至1948年间,甘地一共获得了5次提名,但是种种原因,一次都没拿上.....1948,甘地第五次被提名,和平奖委员会委员们大部分的票都投给了甘地,但这一次,还没等宣布,甘地在获奖前被人刺杀了。诺奖委员会以不给死人颁奖为由,拒绝给甘地追授诺贝尔奖。仅仅过了十几年,1961 年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空难身亡,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为第一位死后追授该奖的获奖者。
1939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者:希特勒、张伯伦。希特勒当时兵锋正盛,吞并好几个欧洲小国,而软弱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主张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英法当时跟德国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议》,用“抱薪救火”的方式出卖小国的领土给德国,希望能换来“和平”。因为在绥靖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诺贝尔和平奖委员提名了张伯伦。其他委员觉得应该一碗水端平,就连希特勒一起举荐。如果希特勒不急着撕毁《慕尼黑条约》的话,1939年的诺奖大概率就是他和张伯伦共享,那该是多么讽刺的场景。
诺贝尔和平奖出发点是好的,为了鼓励人类科技的发展,希望和平永存,但在实际上操作中,却容易被人为操纵 。还是一位中国网友总结的到位:“诺贝尔和平奖是专为那些服务西方国家的人准备的,而不是颁发给为人民服务的人的。”
往期文章:
21年内拿下19个,到2050年前,日本能完成30个诺贝尔奖的指标吗?中国水利史,千辛万苦只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