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传奇,写给伊斯兰世界的一封情书




伊朗是当今世界误解最多的国家之一,大多数人对伊朗的印象还停留在石油、战争、动乱、女性受压迫、宗教极端分子等……其实这里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史,久负盛名的手工艺品,和数不胜数的美食,热情纯朴的美女。
波斯美女
伊朗古称波斯,现民族构成中,2/3左右是波斯人,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的91%为什叶派。伊斯兰世界主流派别为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什叶派”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阿富汗等国。该派强调真正安拉的旨意必然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这位独特领袖就是“救世救人”的伊玛目,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就属于这派……
从民族上讲,伊朗人属于古雅利安人,从事着农牧业活动。大约公元前3000年,从中亚和南俄草原开始外迁,辗转多地到了伊朗高原。伊朗姑娘高鼻梁、大眼睛,有典型的欧洲人体貌特征。与中国姑娘追求高鼻梁不同,伊朗女孩以塌鼻为美。每年约有20万人,不惜花半年工资去做鼻子整容手术(对美也是够执着的)。

波斯帝国对于伊朗,是文明的源头。公元7世纪左右,波斯人被阿拉伯人征服,又经历2个世纪的磨合后,波斯人放弃了本土宗教,改信伊斯兰教。在很长段时间里,伊朗主体上是一个逊尼派国家。16世纪,波斯萨法维王朝建立。那个时候的伊朗受到逊尼派三面夹击:西边是虎视眈眈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边是频繁来袭的乌兹别克人,东南边则是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为了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萨法维家族坚定地选择了什叶派,强迫大量的逊尼派信徒改宗什叶派,并从叙利亚、黎巴嫩、巴林等地请来什叶派学者教波斯人。

早期伊斯兰教历史上一度实行多妻制,意在建立稳定的个体家庭、保护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孤儿,以利于社会安定,过渡到现代社会,仅仅是法律允许,也不是提倡。一个穆斯林男人可以娶两妻、三妻,最多是四个妻子,但有一个很现实的条件,你要养得起。
就伊朗而言,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朗损失了近60万的青壮年男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适婚女性要比男性多100多万,单靠伊朗本地男性显然无法扭转这一局面。伊朗法定结婚年龄是女孩9岁,男孩15岁,现实中男女青年结婚年龄平均20岁左右。一般家境良好,品貌皆优的女孩子,高中没毕业就有男方上门提亲。不少女孩还未出就先跨进了婆家的大门。思想开明的丈夫会出钱送妻子上大学,但有些伊朗男人不愿意妻子外抛头露面,留在家相夫教子吧。再说伊朗的隐性失业蛮高,谋份饭碗不易,高知高智高值伊朗美女有时也不得不感慨:找丈夫还是比找工作难多了!
在伊朗,男性享有更多“特权”。男孩子们可以从容不迫地挑选女友,同时交好几个也不会受到任何谴责。伊朗法律规定,允许男子和妻子以外的非处女交往同居(女方必须是寡妇,或是离异者。若是未婚女子,必须得到父亲的同意),但男女双方需找律师签订一纸婚姻合同,注明时间期限和男方给女方的价格,连法院都不用去,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终止合同。
拼钱过日子,合伙生孩子的合同婚姻,看似荒谬,实际也是解决伊朗现实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伊朗还有句俗话:“结婚容易离婚难”。在伊斯兰婚姻中,为保护女方的经济利益,男方需要在婚姻合同上说明,支付给女方一笔类似于聘礼的财产“mehriye”数量。在伊朗大部分以金币的形式体现,大部分是在离婚时被法院判为定分期支付。一个金币约合400至500美金左右,一般都会要求最少500个金币以上,男子离婚前是不是要先看下荷包,再做决定?
在大部分婚姻里,这个“聘礼”不过是一种形式,永远也不会兑现,只是在离婚的时候,女方才会要求男方支付。因为数目较大,一般都是分期支付,根据男方的收入状况来定,赖账是绝不可能的(法院也不会支持)。

伊朗女性戴上盖头,穿上长袍,不轻易外人显示装饰,更不许坦胸露背,浓妆艳抹的出游。在清真寺以外的地方,年轻的女孩也很少穿黑袍,只在大衣或袍子底下,掩藏着现代服饰和一颗爱美之心。伊朗女性有社会地位(只是还不够高),女性绝不是某个男人的私产,各行各业都有女性。即使是婚后,如果愿意,也可以参加工作。出海关时有女士通道,地铁有女士车厢,清真寺也有女士包间,即使去银行和医院,也不用排队……如果不是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巴列维国王也许会把伊朗改造成另一个沙特,但不会是宗教领袖领导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波斯地毯
产地毯的国家不止伊朗一个,但没谁能像波斯地毯一样承载民族文化。对于伊朗人来说,无地毯不成家,到清真寺朝拜,到野外露营,都离不开地毯。一个伊朗家庭有了积蓄,往往会购买地毯,不仅有用、美观,还能保值,越老越值钱,好比国人眼中的古玩字画。

尽管遭欧美经济制裁多年,伊朗的地毯还是“皇帝女不愁嫁”,每年生产的500万平方米地毯,有80%卖到海外。伊朗大部分地毯仍坚持手工编织,全国500万名地毯工人,其中120万名是织工,每年出口手工地毯收入超过4亿美元,在本国非石油产业出口中位列第一,占据世界地毯市场的三成份额。
伊朗人家里很少摆设贵重的家具,地毯不光是为了铺地。贵重的毯子常常被伊朗人挂在墙上,骄傲地向宾客炫耀着主人的财富。当伊朗女子出嫁时,携一块母亲赠送的波斯毯嫁妆,幸福的笑容就会不自觉地洋溢在脸上。

波斯毯子以富丽堂皇著称,秘密就在于原料的选择。除了一些丝织毯之外,主要原料为羊毛,使用由野生植物甚至昆虫榨取的天然颜料染色,千年传承的染色工艺加上独特的编织技法,在保证色泽稳固的同时,用上百年不成问题。
或许受伊斯兰教影响,波斯绘画风格有明显的细密画(miniature)风格(细密画最早是用作《古兰经》的插图和封面,后逐渐应用于徽章、盒子、镜框等物件上。在伊斯兰教中是禁止偶像崇拜的,所以在穆斯林的艺术中并没有圣像等具体的呈现,而是以抽象化的花纹和几何图形为主)。与葡萄酒很相似,波斯地毯的风格也分产区,并以地区命名。比如,大不里士以草木、花卉图案的羊毛地毯著名,库姆以真丝毯著名,伊斯法罕以瞪羚、花鸟、葵花、棕榈叶、和藤蔓著名,卡什加以小动物和小人像地毯著名。
伊朗女子大多熟悉各种波斯毯子的制法,各具特色。她们完全靠自己的记忆,勾勒出那些精致的几何图案。以纬线韦基准来构筑图案,需要的织物原料逐个打结固定,必要时在经线上用各色织物原料来勾画图案。经线绝对不会贯穿整条毯子。纬线被紧密敲打,以至于根本看不到经线。波斯毯的主题是没有限制,乡村风景、狩猎、庭院等各种场景都可呈现。一些带有风情,绚丽色彩的图案,凭借一代代人传承下来。想了解伊朗文化,买块波斯地毯先体验一下。

在印度、埃及和摩洛哥,可能会有被喋喋不休的商人纠缠、急于脱身的经历。伊朗地毯商人不玩这种低级营销。他们会诚恳地邀请你上自家天台看风景,拍古城全貌、赏日落日出。随后,请你到店里喝茶聊天,自然而然,你的目光会被店里的地毯吸引,察言观色的商人开始为你讲解地毯图案的寓意、地毯编织的工序、地毯价值的鉴别……即使你打定主意不买,他们也不会露出半点不悦,更不会勉强挽留你,反倒是你会觉得更过意不去,买卖不成至少多了一个朋友。

伊朗石油
伊朗处于恺加王朝时,只识金银,不知道矿产概念,更会不知道什么是油田。英国那时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1911年,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已认识到油比煤作军舰动力性价比更高,有更快的速度和更省人力。他决定把英国的海军优势建立在石油之上,所有舰船燃料都以油代煤,这就是1912至1914年的加速发展海军计划。
1890年后,石油作为煤的替代品被发现。最先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商业油井,然后有了高加索的油田发现。欧洲地质学家在伊朗西南部发现了石油,发表报告预测有大油田。1901年,恺加国王给予澳大利亚矿业富翁威廉·诺克斯·达西开发天然气、石油资源60年的排他性权利。英国海军就安排伯马赫石油公司支持达西。
1908年,公司终于在与伊拉克接壤的马斯吉德莱曼钻出了石油。1909年,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在胡泽斯坦省的阿巴丹建立炼油厂,这是“二战”前世界最大的炼油厂。伊朗人既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石油,更不知道石油的价值。公司里最底层卖苦力的都是伊朗人在做,公司管理岗位数钱的全是英国人。1941年8月,德国入侵苏联两个月后,英俄军队进驻伊朗,保卫阿巴丹的炼油厂以及从波斯湾通向苏联的补给线。德国在苏联和北非推进的时候,巴列维国王礼萨汗表示出对纳粹的同情倾向,很快就被同盟国废黜,逃到南非。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立为国王。
1945至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账面利润2.5亿英镑,而上缴给伊朗的只有9000万英镑。英国政府所得到的税收和公司股份红利,比伊朗多得多。当时英国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但一点也不给伊朗,并且与政府勾结起来压榨工人。伊朗人非常恨英国人。各式各样的伊朗政客,不管他属于哪一派别,都被政治敌人指控为英国的代理人。干旱、歉收和蝗灾,也被认为是出于英国人之手。矛盾逐渐集中到英伊石油公司。1950年,美国在沙特的阿美公司与沙特政府宣布了“五五平分协议”,所有人都认为,伊朗饱受折磨和不幸的根源就是英伊石油公司,所有人都要求石油业国有化,赶走英国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摩萨台上台进行石油国有化改革,那时伊朗人口1700万,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连运油船都没有。美国要防止苏联向伊朗推进,于是向英国施压。英国害怕伊朗的国有化会鼓励埃及和其他中东国家,特别是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但当时印度刚刚独立,英国没法召集印度军团来打仗;英国财政又濒临破产,无力应付长期的军事卷入。最终,英国看到伊朗民族情绪高涨,放弃动武的念头。美国给了英国20亿美元的补偿费,这也是美国开始在伊朗逐渐取代英国势力的开始。
石油公司国有化进程,伊朗再一次被国际社会孤立。那个时候,没一个国家愿意向伊朗买石油。日本、意大利买了伊朗的石油,还被英国军舰半路拦下,说伊朗石油是英国的财产,别国无权购买。1953年,美国担心摩萨台与苏联会走得太近,执行了推翻摩萨台的“阿贾克斯行动”。摩萨台政府倒台后,美国牵头组建一个国际石油公司财团。伊朗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以雇主的身份雇用这个国际石油财团为承包商,并在董事会中有两个名额,按照五五分成的原则分配石油利润。国际财团由英伊公司、阿美石油、海湾石油、法国石油和壳牌等9家西方石油公司组成,英国人又夹在财团中,偷偷回到伊朗。
从20世纪50年代起,阿拉伯国家一直说要用“石油武器”来对付以色列。当时美国并不会觉得油价上涨对其影响有多重要,它的石油主要来自西半球,自己也是主要石油生产国,还不那么依赖阿拉伯石油。1961年,欧佩克组织成立,其中产量最大的是沙特。巴列维国王的统治,虽然也受到美国的支持,但国王一直谋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也谋求将石油资源的财富完全掌握手中。
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欧佩克继续提价。在德黑兰的欧佩克石油部长会议上,沙特比较谨慎,建议的标价是每桶8美元,而伊朗大胆坚持要价11.65美元。油价飙升对美国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远不及欧洲,而且沙特、科威特、伊朗的石油美元又通过购买武器回流到美国。当时,尼克松以私人名义致信巴列维,指责不稳定的价格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灾难,要求其回头是岸,可巴列维并不鸟(买美国武器可以,想石油降价没门)。巴列维努力摆脱美国的举动并没有感染国人,很多伊朗人仍视他为美国的附庸,所以后来爆发了伊斯兰革命。

1979年初,巴列维登上飞机,永远离开了德黑兰,霍梅尼乘坐法航包机回到德黑兰,组建了反对派领导的联合政府。1979年11月,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使馆人员作为人质。美国总统卡特对伊朗实行了禁运,伊朗也对美国公司禁运。伊斯兰共和国把国际石油财团扔进了大海,政府宣布取消了国王时期与外国公司签订的所有合同,特许权的时代彻底宣告终结。不久,两伊战争爆发。
萨达姆以为,趁伊朗国内混乱,战争将在一周内结束,但伊朗顶住了打击,迅速还击,一打就打了8年。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做原油期货交易,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成为世界原油价格的标杆,油价已经不再仅听命于欧佩克决定了。1988年,霍梅尼结束了两伊战争。伊朗现在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8%,都名列世界第二(你要说伊朗没钱途,我是不相信)。1993年,克林顿政府出台了封锁伊拉克和伊朗的“双重遏制政策”。美国一直想说服世界制裁伊朗,但30多年制裁的结果是什么呢?它只是让美国损失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什叶派之弧
伊拉克的萨达姆被美国人扶上总统宝座,条件是消灭伊朗什叶派政权,这也符合萨达姆统一阿拉伯的理想。美国出装备,海湾的阿拉伯君主国家出钱(仅科威特一国出资达150亿美元,想想80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不足100亿美元)。战争的结果是伊朗打退了伊拉克的进攻,保住了革命果实,萨达姆又盯上了科威特这只小肥羊。
伊拉克3500万人口中有60%的人是什叶派。2003年,美国推翻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逊尼派政党)的统治后,依据一人一票的原则,伊拉克顺理成章成为了什叶派的天下,逊尼派成了少数派(还有一个更少数派的库尔德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也被空前激化(电视上经常看到伊拉克针对什叶派聚居区或者逊尼派聚居区的自杀式爆炸),什叶派为了维护自己利益,需要伊朗这个什叶派的大本营做盟友,伊朗也需要伊拉克的什叶派来拓展地缘政治影响力,双方一拍即合,越走越近。
叙利亚执政的阿拉维派也是什叶派政权,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中,大叙利亚(法国殖民地)被法国刻意安排成了2个独立的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深受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影响,法国也在这两个国家分别扶持了少数派掌权,叙利亚的阿拉维派(什叶派)和黎巴嫩的马龙派(原始基督教),法国的想法是以后这两个少数派政权依靠法国才能稳定国内政局,自己依然可以在大叙利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只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叙利亚靠上了苏联这颗大树后,就没法国人什么事了。伊朗宗教革命后,伊叙两国成了天然的准军事盟友。
以色列赖在叙利亚国土上不走,1982年的黎巴嫩正处于内忧外患,内战进入第7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国土的半壁河山,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没有工作,也没人关心饿不饿。他们渴望返回家园,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振臂一呼,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诞生。就这样,中东地区的什叶派联盟呼之欲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而这条地带地形上呈一条弧形星月,又被称为“什叶派之弧”。

伊朗要在中东称霸,就必须站在伊斯兰教的天敌以色列的对立面,为六神无主的阿拉伯人出头。本来伊朗和以色列八竿子打不到,但为了高举伊斯兰领袖的大旗,不得不出头。这也是为什么伊朗卖了这么多年石油,老百姓生活水平跟隔壁土豪家差距这么大,还要养革命卫队的原因。伊斯兰革命卫队独立于国防正规军之外,在中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放巴勒斯坦。中东有句谚语"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付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付外人"。中东逊尼派国家中60%普通民众支持伊朗拥有核武器。在逊尼派的心目中,什叶派是死敌(那个堂兄弟),以色列却是天敌(那个外人)。
在伊斯兰教中,星月代表着一种新生力量,预示着从新月到月圆的美好前景。伊朗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去崛起,只要内部不崩盘(外部势力很难通过武力攻克),必将长期影响中东的历史进程。
往期文章:
西班牙是如何,用几百人征服数百万人口的大帝国?人类能离开地球生活吗?短期度假可以,长期移民需慎重考虑世界法系哪家强,里面既有“三国杀”,又有丛林法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