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穿着的衣物,睡觉盖的被子,使用的纸币、书本,炒菜用的菜油、洗手用的肥皂,里面都含棉花成分。没想到小小一朵棉花,竟关联着农业、工业、全球贸易,甚至是世界格局的演变。可为什么是棉花呢?
据生物学家推测,棉花在地球上已生长了一千万到两千万年。棉花cotton,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这种絮状纤维,经过简单加工后即可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野生棉种类繁多,不过有四个种被人类长期选择、驯化和栽培,它们是:亚洲棉(G. arboreum)、非洲棉(G.herbaceum)、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
圣雄甘地说:印度人开始用棉花织布时,欧洲人还生活在野蛮、无知和荒芜之中。这话真没毛病,棉花种植起源于三个地区:南亚(亚洲棉)、东非(非洲棉)和美洲的中部(陆地棉),主要是南纬32到35度,以及北纬37度左右区域。要求这些地区的无霜期每年200天左右,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降雨量在500到635毫米之间。
棉花与英国工业革命
从青铜时代到11世纪,欧洲人一直穿由亚麻、兽皮或羊毛织物,棉布不要说穿,可能都没怎么见过。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公元前500年在印度旅行时,记述了那里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十字军东征控制了中东的部分棉花产地,后来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和威尼斯等地率先有了纺织厂。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切断了欧洲人的棉花供应,意北的纺织业一蹶不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棉花产业技术纵使不断进步,但终归是小打小闹。
15世纪中叶,英国人不再单纯地出口羊毛,而是大力发展毛纺织业及其贸易。英国羊毛和呢绒成为欧洲国际贸易中的大宗货品,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支撑起英国的经济命脉。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为欧洲人找到了最重要的原棉产地;达伽马开辟了到达印度的新航线,印度的棉花和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开始流入欧洲;而体格强壮、能承受繁重田间劳作的非洲黑人,则为欧洲人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
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棉花大放异彩,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25%,其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至美洲和日本,每年税收达到1亿两白银,是同时期明朝税收的十几倍。当时纺织工业的中心位于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奥里萨邦。由于莫卧儿帝国控制着24.4%的全球GDP,这一时期被称为“印度最后黄金时代”。莫卧儿帝国开始于1526年,直到1858年被英国政府接管。18世纪初,《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感觉自己陷入印度纺织品的汪洋大海之中,他写道,那些纺织品“悄悄潜入到我们家里、衣橱和寝室中,化为窗帘、坐垫,最终连铺盖都成了纯色棉布或某种印度货。英国人担心低廉的棉花,会摧毁本国羊毛产业,果断下令禁止棉花进口。
寒冷的欧洲并不适合棉花生长,当地也没足够的土地和劳动力,印度纺织业的手工技艺更是难以逾越,英国只能在生产效率上下功夫,各种机械问世。
1733年,英国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新的织布工具——飞梭,纺织工效提高1倍多。
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纺纱工效随之提高了十几倍。
1769年,钟表匠阿克莱发明了一种以水力为动力的纺纱机,初步解决了动力问题。
1771年,罗伯特·凯伊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英国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被认为是近代机器大工厂诞生的标志。
随着机器生产,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动力已无法满足需要,急需一种新的动力。1784年,瓦特成功改良研制出万能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机械化时代。英国棉纺织业如虎添翼,于18世纪末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
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通过武力征服和占领港口,把贸易网络扩展到亚洲、美洲及非洲。为了便于欧洲人从事远距离的商品运输和资本运作,英国完善法律,创建配套服务,如保险、金融及航运。公共体制如政府融资、货币和国防也随之发展起来。
由于奴隶制满足了棉花种植中廉价劳动力密集的需求,美国于19世纪成为全球棉花种植的中心,棉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在盛产棉花的美国南部各州,棉花一度担当了准货币的功能。
棉花与美国南北战争
南方的农场主们,通过棉花揽得滔天财富,一心希望政府能降低关税,促进棉花出口贸易;北方的精英阶级更希望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免受英国冲击。不可调和的分歧让南北两方的矛盾日趋尖锐,南方奴隶制地区联合起来,主动挑起内战。最终,北方赢得战争,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
当来自美国的原棉供应链被掐断,欧洲工厂却需要更多的原材料。英国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分化瓦解印度当地的王公贵族,到19世纪中期,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全面掌控,彻底将印度转化成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并获得了所控印度土地上的棉花和棉纺织品的议价权。为了满足宗主国需求,印度殖民地政府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种植棉花。为了保证原棉的供应,英国在印度大修公路和铁路,投资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触手伸到原先无法控制的印度农村,将印度的原棉生产也掌控在手中。印度从一个充满活力的棉布出口国,转变为英国制造棉制品的进口国和粗纤维材料的出口国。
在东方,日本和奥斯曼土耳其成了新的棉花强国。日本把朝鲜和中国东北变成其原棉产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把中东变成其原棉产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抗帝国主义殖民的斗争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浪潮。吸纳的劳动力最多,生产方式最集中,和外国资本联系最密切的纺织工人又冲到了国家变革的最前沿。
一战后,英国的棉布产量直线下降。又经过50年代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和兰开斯特等地,到处都是游荡的失业工人和废弃的纺织厂。为了缩减成本,解决劳工短缺的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棉纺织工厂,把中国、印度、中亚国家、土耳其、越南等国纳入全球棉花经济体系。
棉花与半部中国穿衣史
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所谓丝绵,就是用蚕丝织出来的材料。丝绵极其昂贵,绝非寻常百姓之物。如诗所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用大麻、苎麻和葛,甚至用纸做衣。到了寒冬,常无衣为暖。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也有用木棉纺纱织布的传统。但木棉的纤维较短,缺乏韧性,还是不太适合作纺织原料,多用作枕头、被子的填充物。
非洲棉又名草棉,原产于非洲东部,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传入新疆地区。在唐朝时又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在有钱人的花园里,棉花像牡丹一样供达官贵人欣赏。用棉花制成的“白叠子”价格不菲,是爱美女士的怀中物。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奖励农桑”的政策,推动了非洲棉的种植。
亚洲棉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原为多年生木本棉。公元前5世纪左右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到中国。最晚在公元前1世纪,海南岛人民已能够用棉花织布。西汉时,亚洲棉经海南岛传至气候温暖的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当时通称为“越布”),直到宋代才推广到长江流域。黄道婆总结手工棉纺织技艺,从她的家乡乌泥泾传至松江全府,进而传遍整个江南包邮区。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
松江府的上海、南汇、川沙等县因成陆较晚,以沙质土壤为主,气候、土壤等不适合种水稻,但适合棉花种植。以明朝后期为例,整个松江府,这样的耕地面积约有140万亩,占全府总耕地面积的22.5%。因而种植棉花,成为该地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当时流传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在嘉善县)”的谚语。
当然棉花在中国的种植进一步得到扩大,还要感谢一个人: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位时强制推广棉花,规定一家人家有地五亩以上的,其中有半亩地要用来种棉花,以此促进了棉花在中国的推广。明代起每年冬天大雪纷飞,中国老百姓终于有棉衣穿,有棉被盖。
随着1840年一声炮响,曾无比强大的古代中国棉纺业,成了昨日黄花。“美国棉”“英国纱”“东洋布”充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的棉花产业急剧萎缩。棉花被认为是实业救国的希望。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78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建,在经历大火后于1893年重建。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老家南通筹办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工业初创时期最成功的一个棉纺织企业。但纱锭并未实现中国的强国梦,因为在列强对中国定位一直未变:产品倾销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力宣扬革命文化,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要遭到批判。军装是当时最“帅气”的衣服,其他人衣服的颜色不外乎灰、蓝、黑三色,即便是这样的衣服,还要凭票供应。最困难的时候,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添置新衣,家家都是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用棉花织布,再做成衣,这种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大量种棉花,需要占用土地资源。新中国,首先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为避免棉花与粮食争地,只能无中生有!大力发展合成纤维工业。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用进口的涤纶纤维做成衣服投放到市场,这便是后来人尽皆知的“的确良”。它的最大特点:色彩纯正不褪色;耐磨易干不走样;挺括滑爽好清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买“的确良”只需一半尺寸的布票或免布票。
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中国从西方引进了多套化纤生产设备。最大一套设在辽宁辽阳,此外还有上海石化、天津石化、四川维尼纶等。这是我国第一次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设备,掀开了我国通过引进技术设备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潮。1984年,中国正式取消布票,穿衣难成为历史。五颜六色的服装开始争奇斗艳,成为时代开放的标志。
更多合成纤维问世,性质各有千秋,服务不同人群,中国人衣品式样也越来越新潮。例如:锦纶耐磨性能特别好,大约要高于棉纤维好几倍;涤纶纤维抗皱性最好,弹性和保形性也特别好;维纶纤维性能与棉纤维相近,但耐磨性能比棉好;腈纶纤维性能与羊毛相近,而耐光性极好,比羊毛也轻;丙纶轻盈坚牢;氯纶则有着优异的保暖性。
还是那朵棉花。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产棉区通过六次育种,选育了大量高产、优质、抗病、抗虫的新品种。中国,已由产棉大国变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产棉区、长江中下游产棉区和新疆产棉区,三大产棉区。由于国内棉花连年丰收,加上人们对衣服的选择日益多样化,中国的棉花进口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昔日的棉花帝国陨落了,但棉花依旧在世界各地盛开,只不过它已不再是处拥有造富“超能力”的大宗商品。在棉花之前谢幕的是黄金,仍在台上翩翩起舞的是原油,下一个改变世界格局的大宗商品,又会是什么呢?
往期文章:铜,“链”接过去与未来的金属曾经鼎鼎大名的波西米亚,今何在?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流浪”中国哪类移民,在美国最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