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聊聊隔壁三哥家的牛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印两国本应有许多聊不完的话题,可这个搬不走的邻居总是行为怪异、迷之自信,有时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哭笑不得。辛丑牛年,蛋哥就从牛文化的角度来聊聊。

在没有机械的时代,牛是农耕文明里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所以被历朝历代立法保护。以中国为例,大秦律法规定“盗牛者枷”。到大宋时,律法则规定“私自宰牛马者,判刑一年。”《水浒传》中,什么好汉一到酒家,叫小二割上两斤熟牛肉,一边大碗喝酒、一边大口吃肉的场景,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书作者施耐庵,无非是借此来塑造好汉的造反精神罢了。中国人古代禁食牛肉,完全是从保护生产工具的角度出发,而印度人对牛感情则是升华到宗教崇拜的层面。


印度,是一个印度教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今,其全国近80%的人口,信奉的是印度教。印度教徒对牛的尊崇,可一直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中国商朝)。在印度教中有三位大主神,分别是梵天(创世之神)、湿婆(毁灭之神)、毗湿奴(维护之神)。白色公牛南迪(Nandi)既是湿婆的坐骑,还是她最忠实的信徒。印度教徒为湿婆的神庙大兴土木时,也不忘将南迪的雕塑摆在大殿外。话说中国道家祖师爷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关骑的也是牛,为什么中国人对牛特别关照?这又要说到印度教的起源了。

原来印度教也是个舶来品,它是由征服者雅利安人创造的。雅利安人在征服南亚大陆之后,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姓种制度,给印度人设计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其中征服者雅利安人属于高等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被征服的印度土著归为低等级的吠舍、首陀罗。经过千百年来的思想灌输,印度人已习惯了“认命”,没有了奋斗动力、金钱观念与反抗意识,而掌管生殖与毁灭的湿婆神就成了他们转世最大的寄托。当神牛和来世这件大事联系在一起,印度教徒自然不敢随便造次,杀牛吃牛肉了。

人分三六九等,印度牛也不例外。不是什么牛都叫神牛,背上带瘤的奶牛,印度教里称为Brahman(婆罗门牛)。黄牛次之,用于耕田,但至少老了能够在大街上横行霸道。水牛最惨,劳作到老,大部分还会被宰杀掉,把肉卖到国外,皮用来做各种皮革制品。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牛肉出口国,出口量比第三名的美国还要多。
在印度教徒眼中杀了白色的神牛,伤害性等同于杀人。等神牛老了会送到养老院养老送终,虔诚的信徒会每天主动奉上食物。住不进养老院的黄牛,水牛就会流落到印度街头,自由地“飞翔”,吃点街边的厨余垃圾。


印度教的地位也曾受到过挑战。反映底层民众“众生平等”思想的佛教,在印度诞生后就强势崛起,差点就被皈依佛教的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发扬光大。可惜在阿育王死后不久,印度次大陆印度又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佛教也跟着一起在其发源地衰落。
公元8世纪起,从中东崛起的伊斯兰教,开始渗透南亚次大陆。公元16世纪,莫卧儿帝国的君主基本征服了恒河、印度河两大平原上的诸多印度教王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对牛百无禁忌,不仅吃牛肉,还在私下做些牛肉生意。

牛的全身都是宝贵的,印度人更是把牛的价值开发到了宇宙极限:公牛是田里耕种的主要畜力;母牛为印度人提供牛奶;牛尿被当做仅次于恒河水的“鲜美饮品”和药物;牛粪经过处理制作成燃料和熏香;从2011年开始,印度把牛羊粪加进国家GDP数据统计;最牛的,傣族有泼水节,日本有泥浆节, 印度有“戈尔哈巴节”。在泼粪节那天,印度人会把神牛的粪便泼到想要祝福的亲人和朋友身上,以传播善意,表达祝福美好,印度人认为被泼粪最多的人在下一年运气将会很好(是走了牛屎运了吗?)。任何种姓、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参加(女性不能参加,只能旁观)。



印度对外旅游宣传用的词都是:Incredible India(难以置信的印度)。果然,很有印度特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