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2021年的重要统计数据。初步核算,全年GDP为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美国联邦债务即将30万亿美元,各州地方财政债务是GDP的7倍。两个加一起要190万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天量的债务,这还不包括企业、居民家庭的债务。而我国2021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贸易顺差4.3万亿元。2022年美联储面临加息。一旦美联储加息,全球经济熄火,外需市场必被抑制。
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合计增长13.2%;医药材及药品出口增长101.2%,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出口这种高增长虽然可喜可贺,但显然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由于疫情,出国旅游和读书的规模明显缩减,帮我们省了不少外汇。
在人口方面,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2021年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中国的婴儿潮始于上世纪的1962年,接下来的30年到1991年出生了约7亿人口。1962生人今年步入花甲之龄(60岁),有的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中国老龄化社会比预想的都要快。目前的劳动力大军主要集中在70-90年代生人,而随着90年代计划生育的趋紧,劳动力大军急剧下降,在后续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的缩减将比总人口的缩减速度更快。
人口增长乏力,就一定是坏事吗?
中国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但人口不可能永续上升,迟早是要步入“人口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势不可挡,可把经济学家给愁的?人口减少,那以后谁来工作,谁来发展经济,谁来帮我们养老?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处在马尔萨斯平衡状态,即人口与自然资源保持平衡的关系。人口多了,社会生产关系就会紧张,容易引发战争、动乱等人祸,使人口减少,再度与自然环境达成平衡关系。人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越多越好。娃越多,不见得经济总量就高,国家就强大。全世界人口排名前列的国家里,除了中印人多势众、GDP还可以靠前点外,其他的人口大国如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基本都是穷国、弱国。
美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有166.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8.22%。美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旱地多,降水中等,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
印度虽然国土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153.5万平方公里却高居世界第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51.61%,仅次于孟加拉的58%和乌克兰的55%。
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但境内多山陵、荒漠、草原,平原面积很少,耕地面积150.4万平方公里仅占国土面积的16.13%。全国耕地面积满打满算20.24亿亩,这还是算上了2亿亩后备的耕地资源。这些后备土地水、土、光、热等条件上都很差,只能勉强开垦,高产丰产就别指望了。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3万亿斤,且是连续7年保持高数值。中国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厉害了我的国。
人口红利消失,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经济应该去主动适应人口的变化,生孩子是人的本能选择,而不是过多的干预。中国是在特殊国情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口数量稳定下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情况下,不能因为人口增长的放缓,而慌了手脚要求人民多生育,更应反思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把女性就业、托育照料、健康服务等基础工作做到位,经济搞好了,生活压力小了,生育率自然会回升的。
人口红利消失,真的那么可怕吗?中国不可能永远被锁在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业国,大量廉价劳动力涌入城市,制造业才缓慢起步发展。现在年轻一代已经不愿意去工厂,忍受低待遇高强度工作了,曾经的廉价劳动力基础已不复存在。从内部来看,人口的流动就再自然不过了,有限的劳动力将更加集聚于东部以及中西部地区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城市,人口缩减、经济衰退、城市萎缩和老龄化将会相互交织,很容易使某些经济薄弱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进入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面对未来人口负增长,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国经济在2000年以前,消费主要靠吃穿来拉动,作为必需品的衣食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2000年开始是住行升级,一个汽车,一个房子,房价涨了18年,汽车销量提高了15倍。假如外贸不行了,投资增速下来了,房地产增速也下来了,遇到这些问题需冷静面对,因为都是正常的。中国逐步从一个依靠进口的、物资短缺的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们的制造业的GDP远超过美国。一个能够为全球制造可贸易的最大制造业国家,所面临的压力更多的是产能过剩,而非通胀。
老龄化和少子化,可以通过制造业转型升级,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替代,对中国的劳动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都是件好事。不能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多,就把自己锁定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上。为了“照顾”就业,收费站要招收费员、超市要招收银员、流水线要用工人,因为人工比机器更便宜。公交车取消售票员,餐厅扫码点单,银行自助,也没什么不方便的,活到老学到老嘛。
大势所趋
未来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偏好,会跟收入结构还是相关的,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关。如医疗保健和教育娱乐这两个行业,都值得看好,显然医疗养老保健行业的增速会更高。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有上升的空间,首尔占到韩国人口的20%,日本东京占到33%,美国纽约9%,印度孟买6%,中国上海只有3%。尽管北京上海严控了超大城市人口流入,但是在北京周边、上海周边的人口还是不断增长。
人口分布和集中趋势,是个经济现象。人口的走向与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城市的配套设施是否健全等密切相关。高铁沿线三四线城市不一定就能占到便宜,甚至还有负面影响,因为人口会继续往大城市、超大城市、产业发达的地区集中。过去区域发展政策侧重于面(区域),现在侧重于线,如杭州湾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今后要侧重于点,如超大城市、核心城市,城市集群。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来选发展模式,究竟是选择人口高生育率、低发展水平的非洲模式,还是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率、低总人口量的西方现代模式,结论一目了然。应对人口挑战,要兼顾技术、经济、环境与社会现实、人文关怀等多维度的因素,坚持构建面向未来、前瞻性、系统性、有温度的解决方案,而非零敲碎打、修修补补的应急之策。
往期文章: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洋快餐”
面对流行病,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农民该不该穷?如何通过双手勤劳致富?
德国绿党崛起,凸显欧洲政治变迁
中国摩托车败走越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