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压顶,看人民币如何突围




疫情大暴发,美联储大放水,美元无限制印钞,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俄乌战争远未结束,后续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将持续深化;
厂租、人工、物流等要素成本上涨,企业主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实体产业困境逐步传导到消费终端;创造财富的人数减少,年轻人背负房贷、车贷,消费能力下降,实体企业、实体店、终端消费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俄乌战争的影响,比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时还要严重得多。俄欧矛盾的尖锐对立,资本恐惧战争,加速逃离。一部分去了美国,另一部分去了中国。

实体困顿,驱赶欧洲资本
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白宫的纾困法案“药效”减退,美元在美国国内四处乱串;美国供应链长期依赖外部市场供给,糟糕的物流和劳动力短缺,导致美国在过去半年,CPI指数大幅上升,遭遇40年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今年1月甚至达到了7.5%的新高。
“通胀之痛”让美联储不得不加息,可美国日益脆弱的金融体系,却经不起加息这颗重磅炸弹。老总统亟不可待地渲染“俄罗斯威胁”论,为美国金融力量和军工联合力量的利益奔走呐喊,制造欧洲地区动荡,力推欧洲资本流向美国规避风险,从而缓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接盘巨额美国国债,夯实美国股市。普京一声令下大军开拔,总统拜登的KPI指标完成。美联储3月加息25基点,点到为止即可,完全没必要加50基点。
随着美元指数上涨的,还有人民币,甚至势头更猛。从2020年五月的最高汇率7.1到如今的6.3,毕竟中国较早从经济低谷中走出,跟一切国际动荡事件又不搭边,印的人民币总量又比较克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极少有资产能在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三方面同时胜过人民币的。如今人民币已经取代日元,成为世界支付比重排名第四的货币。
货币价值的衡量
人民币升值,无疑增加了中国人的购买力,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亦能购买到更多的进口商品和原材料。那是不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和美元1:1兑换,购买力就更强呢?其实不然,就好比目前1人民币=15.82日元,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人均工资水平就是岛国人民的15倍。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确实能进口更多美国商品,但前提条件是美国的商品价格不变。而过去12个月中,美国的食品价格上涨7%,能源价格上涨27%,燃油价格上涨46.5%,电力价格上涨10.7%,新车价格上涨12.2%,二手车价格上涨40.5%。人民币升值了,但美国商品也大幅上涨,我们并不能买到更多的美国商品。但对于其他的国家就不一样了,国民的全球购买力相对提升,可以买到更多的别国商品。
还有一点。中国是世界工厂,2021年世界出口国家排行榜:1. 中国,出口21.73万亿元(约3.36万亿美元);2. 美国,出口1.7546万亿美元。
人民币升值过快,肯定会降低了中国产品的国际价格优势。倘若外国人会因商品价格“太贵”而降低购买意愿,进而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做生意。外贸企业没有订单,就需要调整或裁员,引发失业潮。所以,人民币汇率急升是危险的,特别不利于出口。理性的状态是将汇率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既有一定的购买力,又不损害商品出口,缓慢升值。

货币外升内贬
春节期间,羊肉上涨,牛肉上涨,猪肉上涨,鸡蛋上涨,蔬菜也上涨,不是说人民币升值吗,物价怎么不降反升呢?

不矛盾。物价涨跌一般是跟该国货币的发行量有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国家现有货币总量为10000元,对应的社会商品总量为100个,那么每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为100元。但如果社会商品总量增加了20%,即对应的社会商品总量为120个,货币发行量增加了30%,即货币供应量达到13000元,相应的单件价格上升到108.3元,相当于物价上涨了8.3%。
一般来说,如果货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率同步,物价水平就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美元除外)。人民币已是国际货币了,但在国际结算中只占了很小的份额,所以物价对货币的供应量极为敏感。除了与货币因素外,商品价格上涨还跟供求关系有关联。
猪肉、羊肉、牛肉价格接连上涨,与市场上猪和牛的供应相对较少有关;春节期间,居民对肉类的需求很大,供应商囤货,造成市场供需两旺;再加上,有些地区因寒潮等不利天气,影响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多因素叠加造成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季节性上涨。
有效需求,支撑未来经济增长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并不能拉动经济增长之“车”,只是经济快车的轮子。车没有轮子不能前行,但动力实则来源于发动机,即创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改进。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对有效需求不足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政策建议,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进而带来效用或者福利水平的提升。
中国经济大约每十来年出现一次转型:
九十年代,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出口成为经济的拉升的主力,并因此在海外市场掘到第一桶金。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等供给侧改革,是那轮经济腾飞的动力。
随后的十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热触发了投资的井喷,带出一轮资产升值。清除国内市场壁垒、银行改革、住房改革,是那轮经济腾飞的基石。
而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供给侧改革来点燃民营投资的积极性,满足符合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新供应,主导市场资源配置。投资转向消费,锚定国内内需,而非继续锚定美国内需。

同是消费故事,洋快餐在华一蹶不振销售萎缩,洋咖啡却如日中天开遍大街小巷,这反映出人口结构、消费品味、购买习惯的变迁。 以中国的生产能力形成的巨大产品供给能力作为储备,向全世界发行人民币,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未来,拥有人民币就等于,拥有品质的产品,品质的生活。这也是人民币走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必由之路。
往期文章:
浪费是美国人的权力,环保是地球人的责任
瑞士罕见打破中立,加入对俄制裁,透露出哪些信号?
台湾大停电,用爱发电咋不灵验了?
前苏联的经济危机,是怎样发生的?
亚洲唯一的永久中立国,谁也不接近谁也不得罪
俄乌战争,打翻“潘多拉魔盒”
颠倒黑白,舆论战的主战场,在中国打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