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全球经济阴晴不定,气候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接踵而至。国际粮价持续维持高位,让几亿地球人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境地。而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2008年。
相比能源和大宗商品,粮食危机才是最令人头疼的大事。毕竟能源和大宗价格暴涨可以少用点,但饭没办法不吃。在和平年代,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国民吃饱饭不成问题。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地缘政治危机,粮食供需失衡就会迅速被打破。
粮食危机的原因,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人口多了粮食不够吃。其实不然,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粮食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即使这样,全球也只有约33个国家能做到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因为粮食分配不均,富余的地方浪费,匮乏的地方缺粮。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多的是,比如中东诸国、新加坡等,他们不怕,哥有钱,可以去国际市场上买。让粮食多的国家运粮调剂不行吗?不行,因为无利可图。运过去要花运费,老百姓也没钱买,这钱谁出?联合国吗?
粮食霸权,美国阳谋
早在二战的时候,美国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粮食是一种武器。没什么武器比饿肚子,更容易收买人心了。战争情报局还专门制作了一幅海报,标题文案是:粮食是一种武器,不要浪费它。
二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帝国成为世界霸主。这时殖民地纷纷闹独立。再用过去武力强占国家,当做廉价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地的旧殖民那套管理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如果粮食能成为武器,再叠加美元世界货币体系搞经济殖民,效果一定会比直接搞殖民统治更好。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虽然美国可以利用美元潮汐割韭菜,但毕竟几年才能用一次,还是用粮食武器方便,可以随时拿起来。
二战后美国的历届总统,都把粮食当成一种外交工具和控制其他国家的手段。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不管是艾森豪威尔的第480号公法,还是肯尼迪的粮食换和平计划,实质上都是美国笼络人心他国人心的重要手段。
针对欧洲援助的马歇尔计划,美国投入超过130亿美元,其中有45亿美元是以农产品的形式提供。除此之外,还有30亿美元专门用于从美国农民手中购买食品、动物饲料和肥料。美国的这些援助并非是无偿的。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欧洲这些国家的粮食命脉,以获得最大利益。
拿下欧洲并不能满足美国的胃口,为了将自己的粮食霸权版图扩大到全世界。当时美国还联合资本,以减少世界饥饿人口为借口,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目的只有一个,将美国改良的转基因农作物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产品健不健康?普通人的思路很容易被带偏,其实更应该关心种业安全。
粮食从来不是自由市场,在大量的资金补贴下,美国农作物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倾销到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逐渐将原有国的农业体系摧毁替代。同时这些转基因农作物还捆绑着美国的农用机械、化肥、农药一起销售。粮食的进出口倒卖、运输,农作物的种植、加工、处理,也被统一规划,整合统筹到ABCD(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还有法国路易达孚Dreyfus)四大粮商。全球前10大谷物出口国中,四大粮商已经控制主导了9个。以近乎垄断的姿态控制了国际粮食的收储、物流、海运、金融等贸易操作,牢牢掌握着全球粮食的定价权。
四大粮商的高管,都会去政府的相关部门做高官。从尼克松时代开始,四大粮商就在执行美帝的粮食战略了。1971年,尼克松任命,在多家大型农业公司担任过董事的厄尔·布茨为农业部长。布茨上任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大规模淘汰家庭小规模农业。他警告中小农场主,要么变大,要么被淘汰出局。留下来的农民,布茨鼓励他们放手去贷款,添置设备扩大再生产。美国政府承诺补贴,帮助农户开拓海外市场。70年代是通胀高企的年代,石油危机让全球大宗商品和粮食价格像现在一样飞涨,贷款扩大生产的农场主们赚的盆满钵满。但到了80年代里根时期,美国政府开始加息,持续收紧货币,导致需求收缩,粮价随之下跌。贷款债务激增,利息成本继续高企,粮价暴跌,贷了款扩大生产的农场主纷纷破产。一收一放,美国兵不血刃“清理了门户”,完成了农业产业化。
美国巩固了农业产量后,推动外国政府放弃水稻和小麦这些主粮的生产,转而种植大豆甘蔗这类经济作物。你看我们美国生产这么多的粮食,现在都是自由贸易时代,没粮可以问我们买,把土地腾出种些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让农民的收入提高,不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吗?为了让世界其他国家放弃粮食生产,大粮商们在美国政府的巨额补贴之下,长时间压低粮食价格进行倾销。很多中小国家农民看似在和美国农民竞争,实质是和美国财政部在竞争。如果国家不补贴,美国大粮商们能把农产品价格,压低到农民种粮都亏损的程度。
苏联解体倒下,美国开始主导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又开始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推广自己的农产品,制订有利的贸易规则:禁止各国为保护农业生产,设定进口限制;禁止政府控制农产品出口,即使国内在闹饥荒也不许。你的市场是美国的市场,美国的市场还是美国的市场。美国小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玉米占45%,大豆占50%以上。
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派出2万美军,保护被海地人民推翻的总统阿里斯蒂德重新上台。阿里斯蒂为了“报恩”,将国内水稻进口关税从50%降低到3%。凭借比海地大米便宜一半的价格优势,美国粮商迅速占领了海地粮食市场,最终达到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大批海地本地的农民失业,农业产业被摧毁。2008年,全球粮价上涨,海地的大米、大豆和水果价格比2007年上涨了50%,面食价格更翻了一番。海地民众每天的收入不到2美元,粮价的飙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崩溃。饥饿的民众再也无法忍受,发动暴乱,海地总理亚历克西被迫辞职。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绿色科技革命,推动了化肥、农药和薄膜这些产品,在农业大规模应用。化肥、农药、薄膜、汽油柴油,全是石油副产品。石油和农业紧密捆绑,基本上石油暴涨,引发能源危机,也会带动食品价格一轮暴涨。
石油,美国也有优势,但毕竟拗不过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而发展生物燃料替代石油,不但能摆脱对中东的依赖,还可以刺激全球对大豆、玉米的需求,进一步巩固美国的优势。2006年,小布什政府趁油价飙升之际,通过了一项新法案,加大对生物燃料的补贴力度。在欧洲和北美,大片的土地种上了玉米,这些玉米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提炼燃料乙醇的。油价本来就已推高了粮价,生物燃料又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库存,让全球粮价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飞涨。
中国巧布局,无惧粮食危机
2001年,中国首次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四大粮商迅速涌入,开始染指中国的大豆产业链。截至2006年,中国97家大豆压榨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已有64家。十大榨油企业,9家是外资控制。至此,四大粮商圈占了我国大豆80%的加工处理产业。
尝到甜头以后,美国还尝试着将中国的水稻、玉米、小麦等其他产业收入囊中。2007年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的爆发,四大粮商发起了对中国主粮的进攻。当时他们联手囤积小麦和大米,大肆哄抬全球粮价,试图将国内的粮食全部吃掉,这时候中储粮出山了。
新中国刚成立时,粮食也是很不够吃的。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建立以备荒备战为目的的“甲字粮”、“506粮”。到1990年,国家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受命组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储粮”。
中储粮开始大肆抛售粮食来压低价格,刚开始国际资本力量还很傲慢。中国卖出多少,他们就收多。渐渐发现不太对劲,中国从最初的半个月一抛储,再到每周一抛储,最后一两天一抛储。四大粮商刚抬高价格收了一吨,立马就有两吨储粮摆在他们门口,问收不收。持续几个月,四大粮商终于亏怕了,灰溜溜撤出中国市场,中储粮一战成名。
中国的三大口粮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以上,并不存在进口依赖。铁打的耕地红线,保证了粮食的自给自足,除此之外还有充足的储备,现在就算不生产粮食,国内的储备也足可以让国民吃两年以上。
结构性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白酒有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然而,酿酒非常耗粮食。中国每年消耗四千多万吨啤酒,一千多万吨白酒,150多万吨黄酒。2011年,中国光白酒产量就1025万千升,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共生产白酒1198.06万千升。按照2012年的产量,换算成500毫升一瓶的白酒产品,大约是230亿瓶白酒;按照一斤粮食大约能造出半斤50度以上的白酒计算,相当于要耗费400多亿斤的粮食。而且,中国农业科技的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程度不高,耕地和水源的污染问题,以及粮食在产后的加工、流动、消费环节发生损耗,也对中国提高粮食的自给能力形成了一定约束。
随着收入的上升,中国人民的饮食会迅速多样化,从严重依赖淀粉类主食,转为更多地食用肉类副食品,而猪牛羊的饲养,和饲料的生产,造成了对庄稼粮食的更大需求。通常一斤猪肉需要4-5斤粮食转化。中国年进口的粮食总量超1.6亿吨,大豆、蔗糖、棉花、大麦、高粱仍然大量依赖进口。
据统计,2019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8851万吨,创下历史第二高峰,超过了全球大豆进口总量的60%,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比例分别为65%、19%、10%。但中国百姓直接消费的大豆量并不算多,进口大豆多用来榨油,榨油后剩下的豆粕当作饲料,喂养牲畜。进口的菜籽和玉米,同样也是用于榨油和喂养牲畜,如果粮食危机加重,全球大豆和玉米等产量下降,价格会越来越高,最后都会影响到老百姓消费的食用油和肉禽蛋的价格。
随着能源短缺,石油价格将上涨,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成本直线上升。而粮食的成本,除人工和种子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取决于肥料的价格,肥料价格的提升会直接抬高粮食生产的成本,中国每年化肥用量大概在5500万吨左右。在化肥里面,用得最多的是氮肥,氮肥里面又有将近70%是尿素。至于生产尿素,我国主要用的是煤炭。拉闸限电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煤炭价格上涨得厉害,导致发电成本增加,进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成本。但粮食问题,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因为它是切实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大事,所以国家也不会坐视粮食价格涨得太厉害,肯定会采取惠民措施补贴农民,进而平抑粮食的价格。
中国小麦年产1.3亿多吨,但优质水稻、水果、奶制品、高筋面粉、燕麦、荞麦等仍在一定程度依赖进口。国产的大都是低筋小麦,适合制作中国传统食品(比如馒头和面条),但不适合制作面包、蛋糕等面食,也无法满足食品工业领域对优质面条、饺子的需求。生产糕点的高筋小麦需大量进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隐性饥饿的人口达3亿。相较于“吃不饱”的显性饥饿,隐性饥饿更为隐蔽,主要指营养不均衡和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长期处于隐性饥饿可能导致婴儿出生缺陷、发育不良,造成免疫系统弱化等诸多疾病。中国农业研发优先顺序应从主粮和自给自足转向健康、营养、美味、高产、实惠的食物生产上。
针对新的粮食消费趋势,“中国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粮食总量可以满足消费需求,但优质、新鲜的农产品品种相对不足,国外一些质优且价高的农产品在国内很有市场,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错位的结构性不平衡仍需进一步调整。
乌克兰盛产玉米和大豆等谷物类食物。俄罗斯盛产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这两个粮食出口大国,成为战争国后,粮食的产量和出口量一定会大幅度的下滑。欧洲各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小,根本就种不出太多的粮食,不足部分只能到国际上购买。小麦价格暴涨,其实对埃及、菲律宾和土耳其影响都很大。粮食危机绝不是空穴来风。这些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作物,在全球会更加抢手。未来国际粮食的价格会涨到什么程度?要看美国的脸色。咱们国家2022年未雨绸缪,加强种粮补贴和奖励,是完全有必要的。
粮食自给,既要靠政策、投入,也要靠科技、市场,要通过加快数字粮食产业建设,实现数字化的粮食种植、收割、加工、交易、物流、仓储、消费,推动粮食生产、流通更加精准贴近市场需求。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节约粮食,不搞铺张浪费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支持。
往期文章:美国的粮食武器有多厉害?苏联因此解体,中国见招拆招
俄罗斯富豪被欧美制裁,下一个会轮到谁?
“星链计划”,升级版的星球大战
难民不是移民,欧洲面临更多新考验
希腊神话,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
韩国大选尘埃落定,新总统能否破除青瓦台魔咒?
(深度)欧元风雨飘摇,人民币怎样挖美元的墙角?
危害中国数千年的蝗虫,为何在新中国“销声匿迹”?
二战都胜利了,谁还在美化法西斯主义?
浪费是美国人的权力,环保是地球人的责任
瑞士罕见打破中立,加入对俄制裁,透露出哪些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