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格局,谁是搅局者?




石油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产业演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史诗,交织着政治、战争、发展和和平。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受技术、资金和其他因素制约,其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撮而就的,道路曲折而漫长。
自186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石油繁荣后,石油七姐妹发迹并兴起于西方石油工业垄断时代,后随着各国意识到石油的战略地位,中东产油国逐步实现国有化,石油七姐妹体系逐步瓦解,新兴国家石油公司崛起,形成以沙特为代表的OPEC组织、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OPEC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石油势力等多方鼎立的格局。

七姐妹垄断
从标准石油一统天下,到被美国最高法院以“反垄断”名义肢解;从 1920年石油巨头在费布斯城堡的秘密会议,到“七姐妹”垄断全球石油生产。石油七姐妹分别是指美国的5家石油公司和欧洲的2家石油公司,即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德克萨斯公司、海湾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和英国石油公司(BP)。

为进一步瓜分中东石油资源,七姐妹先后改组伊拉克石油公司、成立美国阿拉伯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同时与欧洲北海、苏伊士运河以东、印尼、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其他石油资源丰富地带开展“联姻”,控制了除北美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外近的100%的世界产量,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1969上半年。
石油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可以延展出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上游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与之配套的石油钻采服务业;中游围绕原油转化和利用,形成以汽油和燃料加工为转化方向的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加工业;下游产业链环节以成品油、燃料和化工产品的贸易分销和进出口为主,对交通运输、纺织服装、轻工食品以及汽车零售业等行业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从生产到生活,现代社会中全人类活动几乎都与石油息息相关。
世界石油产地分布不均衡,且远离消费区,加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由马格里布经波斯湾、环里海地带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巨大地理带所构成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心脏地带”。其中,中东地区占到世界总量的3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产地;北美洲、欧亚大陆、非洲、亚洲及大洋洲、中南美洲地区的石油产量均占到世界总量的10%左右。欧洲地区产量最少,仅占世界总量的4.9%。
欧佩克崛起
20世纪60年代,苏联石油出口的膨胀威胁到“七姐妹”的利益。“垄断售价”难以为继,“七姐妹”与产油国的合作面临考验。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12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各国联合起来同“七姐妹”为首的外国石油公司斗争。到1976年初,欧佩克成员国基本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化。
OPEC是个典型的“卡特尔”组织,其成员国拥有的探明石油储量占到全球总储量的71.9%,但其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当油价高涨时,OPEC的市场势力很强,各成员国的安全边际都比较高,因而内部协调相对容易。而在油价低迷时,OPEC的市场势力会减弱,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就会不断凸显,协调产量会变得困难。而且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波斯民族、阿拉伯民族、突厥民族、犹太民族、库尔德民族围绕地区领导权争夺、领土扩张、独立建国等诉求纵横捭阖,争斗亘古未绝。

二战后,中东地缘政治的最初矛盾主线是犹太国家以色列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矛盾,这一矛盾经过四次中东战争和戴维营协议签署而降温。冷战时期中东划分为亲美和亲苏阵营,继起的是海湾阿拉伯国家与波斯民族的伊朗的矛盾,两伊鏖战八年,最终回到起点。1990年,美国在联合国授权下组织35国联军打赢海湾战争,并在海湾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取得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

奥巴马执政时期,在高涨的油价拉动下,美国成功实现页岩技术革命,采用水力压裂手段提取页岩油气让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成为可能,加上加拿大等西半球国家的产量,已可以满足美国的需求。美国对中东的石油需求锐减,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美国就不再愿意在中东投入更多力量,签订伊核协议,在叙利亚战争中坐壁上观。

数据统计显示,美国原油产量自2008年至今开始持续增加,期间仅2016年稍有放缓。2008年美国原油产量为499万桶/天,而到了2018年,美国原油产量已经达到1099万桶/天。涨幅达到120%。2019年原油产量的快速增长甚至让美国在时隔40年后再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至此,世界原油生产格局,以沙特为代表的OPEC组织、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OPEC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石油势力等多方鼎立。
同行是冤家
从全球来看,大型能源结构主要分为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石油需求虽增速有所下降,但所占份额依然庞大。
在全球石油消费量居前列的国家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国家本身为石油生产大国,属于自产自销,如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其进口石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不足35%;第二类国家本身为产油大国,但其石油消费能力较其生产能力来说更为旺盛,代表国家为美国和中国。第三类国家即为石油净消费国,一半以上的石油消费均来自进口,对世界石油贸易的依赖性极强,如欧洲五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印度。
相对于美国、中国、欧盟等进口国追求供应安全,沙特最为关心的是长期的市场需求稳定,希望以合理的价格为基础,实现足够的石油收入。
不同国家的石油生产名义成本如下:
沙特阿拉伯——21美元/桶
中东——24美元/桶
俄罗斯——26美元/桶
墨西哥——42美元/桶
南美/欧洲/欧亚/非洲——56美元/桶
海外深水——70美元/桶
加拿大油砂——82美元/桶
其它非常规油气——100美元/桶
论原油生产成本,中东各国的的原油生产成本最低,那么价格高一点多卖点钱不香吗?不能,因为有美国页岩油搅局。

初期因为技术不成熟,美国每桶原油开采成本高达40美元,但油价的上涨为它成功续命,并霸占了欧佩克组织减产所减少的市场份额,直接成为全球原油供应市场的最大出口国。此后美国油企通过负债暴力扩张,最高峰时生产商竟多达3000家。欧佩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从上世纪的一半以上萎缩至目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于是沙特对欧佩克国家施压,联手俄罗斯,通过增加原油产量而降低价格,由此希望促使美国石油公司破产歇业。大的全球性石油公司能够经受得住这场战争,但是那些小公司无法承受。北美的页岩投资、钻机数量都在减少,但页岩油并未真正大幅减产,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推动下,开采效率逐步提高,原油开采成本显著下降约20%,这是欧佩克始料未及的。
沙特对外能源政策
自1972年沙特与美国达成秘密协议,宣布整个石油出口的结算将以美元计价,意味着美元霸权的开启。一直以来沙特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仅次于以色列的“铁杆”盟友,随着页岩油气,这一切都变了。近期俄乌战争爆发,拜登下达了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命令。同时美国也在寻求新的石油出口渠道(以弥补俄罗斯的供应缺口),打算与沙特和阿联酋进行通话,得来的却是沙特王储和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几周都拒绝与拜登通话。相反,沙特放出风声,说正在考虑将出售给中国的部分石油,采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要知道,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萨达姆将石油出口结算由美元改为了欧元。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就是卡扎菲要联合欧佩克成员国推出石油币,进行石油结算。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沙特还要冒这么大风险,将人民币作为部分石油结算……

首先,沙特在军事上感觉不到美军的保护。沙特与美国的关系由于记者卡舒吉的遇害变得异常紧张;2015年沙特介入也门内战,却并没有得到美国足够的军事支持,导致沙特落败;美国试图与对手伊朗达成妥协,这也让沙特非常不满;美国宣布从阿富汗撤军,将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逐渐撤回……这些都让沙特感觉在国家安全上还得要依靠自己努力。

其次,沙特在经济上得不到美国的帮助,急于寻找新的出路。沙特一直都是依赖石油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本土工业化和制造业薄弱,而美国又不能为沙特提供经济转型的帮助。中国是沙特石油的第一大买家,2021年,中国从沙特购买了8758万吨的石油,已经占到了沙特石油出口量的25%。沙特能看到与中国合作带来的平等和收益上的希望。

最后,美国政府大放水,美国国债从2019年的22.3万亿,一下子飙升到现在的30万亿,也意味着美元在国际上的大幅贬值。手持大量美元外储和美国国债的沙特,当然不想让自己的财富大缩水,本着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换点人民币外汇储备,也是可行的。

俄罗斯对于欧洲乃至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举足轻重。2021年,在欧洲油气进口量中,约有30%的原油和40%的天然气均来自俄罗斯;此外,俄罗斯的油气输出占到了全球石油、天然气出口总量的12%和21%。
2021年1月份,全球原油的供应量为9900万桶/日,消费量为9903万桶/日,供应缺口仅为3万桶/日,基本处于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如果俄罗斯的原油输出暂停,原油市场的缺口势必放大到至少400万桶/日以上,那么紧平衡的状态将被完全打破。该预期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推升油价。
俄罗斯一定不会坐以待毙,对外贸易转向其他更有潜力的国家,比如亚洲市场。当俄罗斯油气资源在亚洲市场找到了新的落脚点,那么全球的能源格局或将被重新改写。
往期文章:
为什么说大唐盛世,照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
敢抄底卢布,勇气可嘉日本技术领先,成功之后却无法迈入辉煌大门,原因何在?上海为啥不“封城”,那是在探路?当帝国主义说:“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你最好真的有!
“土坑酸菜”究竟坑了谁?“食品安全”由谁来捍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