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IN朝鲜”可以订阅哦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
首先,朝鲜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与朝鲜人民对中国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其次,朝鲜目前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与分裂,不同阶层、不同知识水平的朝鲜人,对于中国的态度又不一样。
朝鲜政府是怎样看待中国的,只要看看近年来朝中社的社论、劳动新闻等,就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总结起来,就是既想与中国缓和关系,但对中国摇摆不定的态度又有一些遗憾。而最近这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无疑又为中朝关系增添了许多阴霾。
国际、党际之间的关系,不是我辈可以操心的,在这里我还是来重点说说朝鲜人民是怎样看待中国的。
要切入这个话题,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目前朝鲜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以及分裂。自从金正恩执政以来,朝鲜的政策方向有了新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逐渐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朝鲜人开始走出国门。在丹东常驻的朝鲜贸易代表自不必说,据某朝鲜外交官提供给我的数据显示,目前仅在丹东常驻的朝鲜人便有2万左右,这还不包括驻北京、上海、宁波、大连、延吉、哈尔滨、杭州、青岛、长春、河南、烟台、广州、深圳、天津、苏州、台北、基隆、香港、澳门等地的朝鲜贸易人士。另外朝鲜在俄罗斯、东南亚、古巴、伊朗、瑞士、沙特、乌克兰、保加利亚、卡塔尔、安哥拉、法国、英国、荷兰、叙利亚都有派驻的大量贸易代表以及务工人员。再加上中国的各类知名大学,以及包括延边、大连、丹东等高等院校,甚至在欧洲几大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朝鲜留学生的身影。许多朝鲜学生,从小学开始便在中国接受教育,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说朝鲜语,反而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以至于连朝鲜外务省举行留学归国人员测试都无法通过(因为试卷都是用朝鲜语)。
这些生活成长在国外的朝鲜人,看的是好莱坞电影,吃的是肯德基,用的不是samsung,就是iphone。以至于他们回国之后,不可避免的和另一种朝鲜人,也就是那些自幼生长在朝鲜,接受的是正统的朝鲜式教育,先军体制下的从未出过国的标准模范青年,产生了许多矛盾。毕竟前者对于国际化、市场经济和外国文化都有着很强的包容性;而后者,也就是你们固有印象中的那种朝鲜人,死板、严肃、对外来文化嗤之以鼻。在如今的朝鲜社会,两种人之间的碰撞与撕裂每天都在发生。虽然得益于政府自上而下的约束,整个国家尚不至于因此酿出什么太大的动荡,但这两种人的分歧,却已经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上开始全面发挥影响。我认识的一个朝鲜女孩曾经在中国留过学,毕业后在会社给中国商人做翻译,后来嫁给了一个军官,目前的婚姻生活难称幸福。原因大家应该不难想象吧,男方根本无法理解她,两人完全聊不到一起去,吵架冷战是家常便饭。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时常能感受到,即便是同样会说中文的两个朝鲜人,谁出过国谁没出过国,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出过国的,对于外宾的许多行为,都会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然后巧妙的化解矛盾;而没出过国的,基本就是简单粗暴,对外宾的一些言行不依不饶,这也进一步加深了许多外国人对朝鲜的误会。
再来举例讲讲几种不同的朝鲜人对中国的态度吧:
爷爷辈的朝鲜人
一般来说他们会对于中国非常友好,并由衷感谢中国在50年代朝鲜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对现在的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疑惑与不解,比如牛仔裤、女性暴露着装等。
出过国门的朝鲜中年人
这一类人是看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取得的发展成果的,他们钦佩、羡慕中国的发展成果,同时对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与主张是非常赞赏的。
未出过国门的朝鲜中年人
这些人总是在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中国,他们也大约知道中国现在发展的不错,再进一步的认知就基本没有了,所以会闹出“国际大都市丹东”这样的笑话。
出过国门的朝鲜年轻人
现在许多朝鲜在华年轻人基本已经被彻底中国化了,不看护照你根本认不出来这是个朝鲜人。他们对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中国很好,好玩的东西多,但另一方面,雾霾严重、空气质量差,人太多。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他们对中国是没有恶意的,虽然经常会感慨朝中关系的起落,但对政治的兴趣并不大。
未出过国门的朝鲜年轻人
这种人就是标准的先军青年,他们也知道中国曾为朝鲜的祖国解放战争作出过巨大贡献,他们会怀念长者、胡温时代的中朝关系,同时却认定现在的中国已经沦为美帝的追随者,对这样的中国不屑一顾。
总的来说,虽然不同的朝鲜人,对中国的态度各有不同,但有两点应该是全体朝鲜人对中国的共识:第一,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曾为朝鲜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第二,中国游客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
长按二维码走进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