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作明正在进行物证检验。(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政委耿作明的生活,从来与时尚不沾边,上班时一身警服黑色皮鞋,下班时换一件夹克衫,这身装束从青年一直穿到中年。
他总也分不清那些奢侈品的模样,记不住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新款限量版的鞋,他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常人从不关注的细枝末节上。比如,发烧友脚下限量版运动鞋鞋底的模样,是流畅的线条、凹凸的花纹、还是整齐划一的菱形格或者不规则的圆形块呢?
耿作明一清二楚。他不仅能从鞋印中分辨出是运动鞋底、皮鞋底,还是塑胶鞋底、布鞋底,还能通过这些鞋印找出相同的规律,勾勒出穿鞋人的走路习惯、高矮胖瘦。
“这没什么呀,”耿作明常常对那些惊诧不已的外人这样说,“这是每一个刑警的职业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这枚鞋印我们一定见过”
戊戌年腊月二十五,双塔区小桃村,一起杀人案的案发现场。独居村里的65岁李老太被杀。
李老太的老伴老谭在镇子里打工,女儿和儿子都住在城里。老谭一星期回一次家。这天傍晚,他回到家里,发现妻子下身裸露,被利刃剜割,死在家中。老谭立即报警。
法医推断,李老太死亡时间大约在两天前。
老谭说,他回家时,院门是关闭的,插着门闩,房门是虚掩的。他借助邻居家的梯子翻过院墙才进了院子。院子里是土路,院子两旁堆满了劈柴、秫秸秆、砖头。
明亮的照明灯下,朝阳市公安局的警察们现场勘查、法医验尸、痕迹搜索、拍照录像,各司其职,忙而有序。耿作明戴好手套和鞋套,并没有急于走进第一现场。院子里有数枚脚印,多属于李老太、老谭还有他们的女儿,只有一枚大小形状相同的鞋印分别在院外墙根、院内土路、房间内水泥地面出现。
民警提取了最完整的一枚鞋印。看着院子土路上的鞋印,耿作明自言自语道:“身形瘦弱,个头不到一米七,男性。”
然后,他就不再说话,继续盯着那枚鞋印。他时而蹲下看,时而侧着头看,时而弯腰看,他似乎要把那枚鞋印的纹路一道道刻进眼睛里。他越看这鞋印越觉得眼熟,此刻,那些他曾认真研究过的鞋印一一在脑海里闪现着。他确信自己一定见过这枚鞋印,只是究竟在何地何时见过?他一时有些模糊。(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足足观察了十几分钟,耿作明对现场勘查大队副大队长杨家柳肯定地说:“这枚鞋印我们一定见过,你负责串案,有印象吗?”
杨家柳负责全市刑事案件的串并案工作。他将鞋印拍照传回队里,让技术人员进行比对。
很快,队里回复杨家柳,这枚鞋印的花纹种类24天前在一个现场出现过,而那个现场正是眼前的李老太家。
当时,李老太报警说家中无人时,有人入室盗窃,丢了200多块钱,民警在勘查现场时发现一枚鞋印,在汇报近期刑事案件情况时,附上了这枚鞋印的照片,虽说只是土路上不太清晰的鞋印,却被只是扫上一眼的耿作明留在了记忆中。
循着足迹追踪下去,民警在距离李老太家两公里之外煤渣场的煤堆旁发现了相同足迹,找到了一副黑色线手套。同时,在距离煤渣场500米远的一间蔬菜大棚的看护房里,看到燃烧过的炭火旁留下了一枚烟蒂。
根据这些痕迹线索,耿作明一条条分析,模拟现场,进行分析判断。这个杀人现场与24天前的盗窃现场足迹种类一致,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日期和作案性质,如果串联起来分析,是不是本想图财盗窃,但在盗窃过程中被发现而临时起意杀人灭口?
李老太家所在的村庄是一个自然村,距离最近的国道两公里,位置非常偏僻。各家院落依地势而建,零零散散毫无规律。李老太家位于村庄深处,七拐八绕才能找到,犯罪嫌疑人两次光顾,是熟悉这里还是偶然巧合?
耿作明说,熟人作案的可能性很大。
相同的鞋印、新鲜的烟蒂、手套和鞋子的来源,这一系列线索和分析缩小了民警侦查范围,确定了侦查方向。
用足迹找到烟蒂,用烟蒂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除夕的下午,伴随着时断时续的鞭炮声,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是李老太女儿的前夫。李老太的女儿和他有过一段婚姻,但已离异几年。离婚后,他的日子很是艰难,因为没钱过年,便找熟悉的人家入户盗窃。前妻家便是他的一个目标,第一次得手,再次盗窃时被李老太发现。
他凶狠地抄起厨房里的刀具对老人下了毒手,在那魔鬼般的疯狂瞬间,他忘记了被他杀害的老人曾是他的岳母;他忘记了老人曾用那把菜刀一次次地切菜做饭款待他。
他的作案过程与耿作明的分析相差无几。命案告破,民警们总算过了一个踏实的年。(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枯井中的女尸
耿作明正在进行现场勘查。(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痕迹检验是公安刑事侦查工作的第一线、最前沿,也是案件侦查和案件诉讼的第一个环节,是案件侦破和诉讼的基础。刑技和侦查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在某一点突破,就能立即找到破案方向。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水资源不足,农村生活、灌溉用水多靠水井。家家户户院中有井,地里有井。一口口星罗棋布的井,养育着这一方百姓。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究竟打了多少口井,连当地人也无法说清;而幽深水井中到底藏着多少秘密更是无人知晓。
那是15年前7月的一天,朝阳师专的学生小娟想趁着假期去当家教,却在市中心商场门口神秘失踪,学校还遭遇绑架勒索。
几天后,犯罪嫌疑人被民警抓获。他叫孙国祥,单身一人住在父母留下的一室一厅里没有正式工作,经常跟着一个装修队打些零工。
那天,满心欢喜、以为找到工作的小娟上了吉普车,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不时地擦拭脸上的汗水。不久,她发现汽车正驶向郊外。她有些惊慌,让中年男子停车,中年男子嘿嘿笑着,猛踩油门,开得更快。她试图跳车,但汽车速度飞快,她没敢拉开车门,最终被孙国祥在车上强奸并杀害,扔到田里的一口水井中。
看守所里的孙国祥面对民警得意地说:“我反正最后也是死,这世界没有值得我留恋的东西,我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吧,我还杀死过一个人,一个和我好过的女足疗师冯路,也扔在水井里。”(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按照孙国祥的供述,冯路已经被害两年。这两年间,凤凰山周边地区因为开发改造,环境变化非常大。孙国祥说不清当时的标记,也找不准那时沟沟壑壑的山路上,他将冯路的尸体扔进了哪口井里,至于是水井还是枯井,更是早已忘记。
耿作明和刑侦支队的同事们划出勘查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一共有四十多口井。他们要逐一下井查找,找到两年前被杀害的冯路的尸体。
这是荒山野岭山沟里的一口井,周围林密草丰,山风呼啸。这是民警们查找的第28口井。两三天来的查找一无所获,民警们都很心焦。耿作明站在井口,他粗略观察,井口边沿的砖块已经破损,应该是很久无人使用。井口直径一米宽,深度超过20米,看不清下面是否有水,表面似有片状的塑料膜覆盖,看不出原有颜色。
耿作明的心忽地猛跳了一下,他想起孙国祥口供中说“好像有帆布”,他有一种感觉,冯路的尸体就在这口井里。
只要有人下井查看就能水落石出。
那年,耿作明刚满40岁,他拦住年轻民警,让我这个老同志下去吧,如果井下藏着尸体,也是高度腐坏,你们不要下。
耿作明穿好防护服,戴上头顶有灯的头盔,赶来援助的消防战士开启救援车上的卷扬机,一条钢丝吊绳垂下来,吊绳下端是一个三脚架,耿作明拽住吊绳坐了上去,他悬在空中时,现场人们的心也都跟着悬了起来。
耿作明一手拽着绳子,一手拿着相机,一边缓缓下降,一边对着井深处拍照。
井外是30摄氏度的高温,耿作明越往井下走,越觉得凉风嗖嗖从耳畔穿过。尽管见过数不清的犯罪现场,见过许多非正常死亡的尸体,面对任何情况,他都会冷静应对,但在这深不见底的井下,有那么一个瞬间,狭小的水井、冰凉的井壁、脚下可能存在的尸体,让他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恐惧,他的心怦怦跳着。但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紧紧抓住绳子,他明显感觉到了自己手心里的汗水。(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到达井下约20米处,拍照后,耿作明先是掀开早已变成灰黑色的残破灯箱布,灯箱布下面是一些散乱的干树枝。当耿作明揭开灯箱布的一角时,已经闻到一股恶臭。他屏住气息,拍照。他知道,这每一层物品的先后顺序都要与孙国祥的口供相对照,作为法律上的依据。
从井上到井下,从井下回到井上,耿作明反复了五趟。将井下的秘密一层层揭开,把作为证据的物品带到井外。干树枝下面是大大小小二十几块不规则石块,石块下面的井水中,赫然蜷着一具尸体,尸体大部分浸在水中,背部朝上脸朝下。悬在绳子上在井里摇晃的耿作明,心疼代替了恐惧。两年了,这个被人杀害的女人,她的尸体孤独等待着有人发现,为她伸张正义,给想念她的家人一个最终的交代。
一阵阵恶臭令人作呕,耿作明精神高度紧张,他忍住身体的不适,精心观察着,拍照着。尸体已高度腐败,呈现尸蜡状态。如何将高度腐败的尸体带出狭小的井外?
耿作明想借助吊绳上的钩子拉住尸体往上提,便于从尸下缝隙把绳子穿过去,然后系在尸体上拉出井外。谁知钩子脱落,尸体下滑。也许是女子冤魂未散,有意相助,尸体下滑的同时,竟使绳子另一端从水里浮了起来,正好卡在尸体的两腋之间,耿作明背靠着冰凉的井壁,顺利把尸体绑好,井上的消防队员将尸体拽出井口。
经过DNA检验,井下女尸正是失踪了两年的冯路。她从外地来到这里打工,只因为孙国祥打算试试自制手枪的想法,便被剥夺了生命。
耿作明在井下的所见所“闻”,所拍摄的照片,在孙国祥故意杀人案的卷宗中,占有重重的分量。他从现场勘验的角度,在清理、打捞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犯罪而投入井中的石块、薄铁皮、广告灯箱布等杂物的过程中,发现并记录了其相互间的交错关系、先后顺序,成为甄别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认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重要依据。
他在案卷中记录下这一切,同时,也在内心不断加重着公平正义的砝码。在常人眼中,刑事现场勘查技术民警没有特警的勇猛和霸气,也不会有破案刑警的冲锋在先,他们作为技术警察,多了几分儒雅,多了几分沉静。而在这儒雅和沉静的背后,是触类旁通的知识积累,是对稍纵即逝的痕迹捕捉,是对蛛丝马迹的细心搜索。
铁丝上的秘密
耿作明的痕检经历中,另一口井下探出的秘密,让他对金属材料、工艺领域做了一番研究,还写出了学术论文。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起案件。(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这是一口供热管道维修井,在地下3米处,用于一年四季为工业企业供热。大约10平方米的管道井里,布满横横竖竖的供热管,常年温度保持在六七十摄氏度。工人下去维修时,发现一具腐败的尸体,吓得魂飞魄散。
尸体在管道下面的泥水里,露出一半,不辨男女,难见模样。经过法医鉴定,死者为年轻女性,死亡时间在半年以上。尸体颈部紧紧勒着一截直径1.8毫米的铁丝。
细铁丝是最重要的物证和线索,而且是现场唯一的线索。
痕检民警勘查现场、检验证据时,最关注“五个字”:手、足、工、枪、特,也就是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支痕迹以及特殊痕迹。
铁丝断端的痕迹能够确定剪断铁丝的工具,继而可以追根溯源。但这根细铁丝的断端已在高温环境的水中严重锈蚀,根本不具备检验条件。
这段长约40厘米的铁丝放在耿作明面前,这上面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呢?
耿作明在显微镜下观察着细铁丝,铁丝表面因为镀过锌,并未被锈蚀,显得光滑,但在放大显微镜下细细看,表面似有线条状痕迹。在痕迹检验中,线条粗细、间隔是否具有规律性都能验证不同的情况。
耿作明发现,在这段铁丝表面,间隔的线条不稳定,随着长度的变化,线条也在变化,不连贯。这种细微的变化能否作为鉴定意见而采用?它又具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实验室里静悄悄的,耿作明的心里却波涛汹涌。他在思考着铁丝上的各种可能性。走出实验室,耿作明去了一家新华书店。在专业书籍的书架上,他一眼看到《金属拉拔工艺》《金属拉丝及镀膜工艺》两本书,如获至宝的他赶紧把书拿在手里。薄薄的两本小册子解答了他的许多疑问。但隔行如隔山,字面能够理解,实际制作的过程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
耿作明找到一家铁丝厂,他要亲眼见证一下铁丝被拉拔成型的全过程。走进车间,他大开眼界,被拉拔成型的各种型号的铁丝摆在一起,拔丝眼直径决定着铁丝的粗细,铁丝外表的线条痕迹都在拔丝孔上形成。他很快发现一个细节,那两本书上均未提及,工人在拔丝时,会在铁丝外表撒上滑石粉类的粉末用于润滑,细小的粉末有时会黏在拔丝孔里,造成很长一段拉出的铁丝具有相同的条状痕迹。而如果拔丝孔内壁欠光滑,也会使一定长度的铁丝表面留有条状痕迹。如果能够对拉拔出的痕迹做出距离和变化测定,也许就能确定犯罪现场的铁丝是从某一盘铁丝上截断而来。
耿作明从铁丝厂搜集了不同粗细的铁丝,每一种的长度都是10米。他又去建材市场买了其他厂家出产的不同型号的铁丝,同样也是每一种10米。他将每种型号的铁丝编号后分别截取一米,再将这一米长的铁丝剪成两厘米的一小段,每根铁丝剪成50段,每个小段都进行连续的编号——1号铁丝的第5段为“1-5”,1号铁丝的第49段为“1-49”,5号铁丝的第20段为“5-20”。(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整整20天,耿作明的桌子上堆了几百段打着标签的铁丝。他一段段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找寻着表面线条中的规律性、连贯性。最终得到结论:粗的连贯的线条,在超过20厘米距离几乎不发生变化。细线条,在超过20厘米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他确认了金属线表面的拉丝痕迹具有连续性和一定范围内的特定性。
如果侦查员能够在犯罪嫌疑人家里找到铁丝,并且在作案后没有应用或者应用很少,那么在那盘铁丝上将看到与死者身上的铁丝相同且连贯的线条。
耿作明对铁丝表面线条进行研究的同时,侦查员们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取证,确定了犯罪嫌疑人,并在其家中提取了一些截面为1.8毫米的铁丝。
最终确定,勒在被害人颈部的铁丝,就是从嫌疑人家搜查到的铁丝上分离下来的,而且分离距离很近,中间几乎没有再使用过。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最终证实了这一点。
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本是情侣。在两人的一次争执中,嫌疑人将女方掐死,又用家中的铁丝勒在女方脖子上,趁半夜扔进管道井。
耿作明用金属线表面的拉丝痕迹的检验开辟了痕迹检验的一个新领域。他撰写的科研论文被刑技民警奉为教科书级的必读样本。
“非案”之“案”
从34年前从警那天开始经历的几乎所有案件,都被耿作明用81个大大小小摞在一起一米多高的笔记本,记录了下来。然而,无论当时多么惊心动魄,但大多数案件都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模糊了细节。他印象最深的案件竟是两起最终不是案件的死亡“案件”。(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王爷爷和老伴儿带着小孙子一起在农村生活,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孙子上小学二年级,每天早晨要在家里吃早饭。王爷爷赶集时负责副食、日用品的采买,王奶奶管理着一家的柴米油盐,天天在灶上忙碌。王爷爷认为豆腐皮是营养食品,就常常买来,小孙子特别喜欢吃。他将每次买的豆腐皮放在厨房一个塑料兜里保存。
那天早晨,王奶奶先是照顾祖孙俩吃了早饭,他们都吃的是开水冲鸡蛋、豆腐皮,她却不舍得冲一碗这样的“营养餐”。一个时辰后,王奶奶刚端起饭碗,屋里的王爷爷“扑通”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王奶奶吓得不知所措时,又有电话打来,学校的老师说小孙子突然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正送往医院抢救……
王爷爷还没送到医院就咽了气,小孙子病危,正在医院抢救。灶台上还有没吃完的豆腐皮和其他一些蔬菜。
案发后,豆腐皮被检测出有残留农药。
王奶奶说不清楚农药的事情,她也没吃豆腐皮。儿子儿媳怀疑她,村里人也怀疑她。她只会捶胸顿足地哭,什么也说不清。
农药和豆腐皮有什么关系?王奶奶是否为犯罪嫌疑人?她有杀害亲人的动机吗?集市上的豆腐皮是否被农药污染?有多少人最近买了或食用了豆腐皮?这样一想,所有民警立即紧张起来。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十万火急啊!警方一方面协同有关方面对市面正在售卖的豆制品进行管控、检验;另一方面,耿作明带领技术民警对王爷爷家的30余份食材进行毒物检验,寻找线索。
现场,实验室。实验室,现场。耿作明来来回回很多次。每一次,他站在王爷爷王奶奶生活的地方,根据家具的摆放、锅碗瓢盆的搁置地方,想象着他们日常生活的情景。现场勘查民警发现厨房的角落里有一瓶农药甲拌磷,盖子拧得不紧。瓶子外表的痕迹经过鉴定,有王爷爷的指纹。王奶奶回忆说,是王爷爷不久前从集市上买来的,用来灭自家菜地里的虫害,她并没有使用过。在农村,家家户户存些农药司空见惯,而在王爷爷和孙子的呕吐物中,发现有甲拌磷的毒素成分。在豆腐皮的检测中,分层搁放的豆皮,有的含有微量农药成分,有的就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耿作明思考着豆腐皮中的秘密,经过几个昼夜的勘查、检验,最终还原了事情真相。
上一次王爷爷赶集时背着帆布双肩包。他买了玻璃瓶装的农药甲拌磷放在背包里。玻璃瓶封闭不严,途中有轻微渗漏。他到家后发现农药漏在背包里,便简单清洗了晾干,再次赶集时还是背着这个包。他将塑料袋装的豆腐皮装在背包内,由于干的豆腐皮较硬脆,将塑料袋刺破,并有部分豆腐皮漏在背包里,而清洗过的背包其实还残留了农药。王爷爷和小孙子正是吃了被农药污染的豆腐皮,出现了意外。(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接到这个结论,痛失亲人又饱受怀疑的王奶奶在王爷爷墓地前委屈地大哭了一场。
经历了整个案件侦破过程的耿作明心里也不是滋味,本是快乐生活的祖孙三代人,因为这样的致命失误而阴阳永隔。他觉得每一次出警,是对正义和公平的考量,也是对人性的终极探究。
另一件事是有关父子俩的一起“案件”。那一次的一瞥,就连久经沙场的耿作明都经历了一次“惊魂”。
8月的一天中午,有人报警,说邻居家的父子俩好几天没有露面,家中有臭味传出,而且越来越严重。父亲60多岁,儿子30多岁,有精神病。是不是父子俩发生了什么意外?
出警民警请开锁公司打开房门时,房间里恶臭扑鼻。这是套一南一北小两室住房,厨房位于北面,卫生间处于两室之间,没有窗户。老父亲在北面房间的床上,早已死亡。因为天气炎热,尸体呈现高度腐败状态,床上、地上有尸液,很多蛆虫在蠕动。出警民警查看另一个房间,并没有看到死者的儿子。
耿作明赶到现场,他得知的信息是,现场有一位死者,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不知去向。
耿作明小心翼翼地从进门处的厨房看起,他的眼睛搜寻每一处,仿佛录像机正在录入。他重点看厨房的刀具,他发现刀架上并没有菜刀,一下子警觉起来。
死者倒卧在南面房间的床上。中间的卫生间紧紧关着门。耿作明轻轻转动球形门把,开了一小条门缝,里面黑黢黢的,再打开一些,门外的光亮立即照进卫生间。耿作明看见地上有一只穿着鞋的脚,当他推开门的一瞬间,那只脚嗖地缩了进去。耿作明吓了一跳,是那个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他忙关上门,抓住门把手。喊着在场的同事,儿子还活着!在卫生间。(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民警们冲进卫生间,看见一个表情木讷的壮汉歪坐在地上的粪便里,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很是虚弱。旁边地上有一把菜刀,但刚才的缩脚动作耗费了他最后的一点力气,几天没有吃饭的他已无力拿起菜刀。经过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和走访调查情况分析,老父亲是因为疾病而死,儿子并没有杀害父亲。
民警把儿子送到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帮他清洗干净,让他吃了顿饱饭。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他一点点还原出那几天的情景,他说,“爸爸躺在床上不起来,不给我做饭吃,他不要我了。”
每每想起这父子俩,耿作明都觉得心疼,老父亲尽心尽力照顾精神障碍的儿子,他怎么会不要自己的儿子?只有死亡才能将他们分开。
尾声
刑技工作是脑力活儿,需要斗智斗勇;是细致活儿,需要抽茧剥丝,细梳慢理;是体力活儿,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耐力。
耿作明曾经在盛夏,为了最大限度获取物证并准确确定每一件物证所在位置、物证间的相互关系,而详细、反复勘查尸体高度腐败的沙土现场。他带领现场勘查人员,双脚踩在被尸体腐败流出的液体浸透的沙土上,用双手一捧一捧甚至是一小撮一小撮地剥离,发现并提取隐藏其中的燃烧不完全的衣物残片,残片上面浸透着尸体腐败液体散发的尸臭味,并黏附着大量泥沙。
耿作明曾经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大雪天气,提着勘查现场工具箱,顶着大风,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步一滑走到位于山顶的守夜房,勘查一起看门人被害的爆炸案。守夜房坍塌,证据被毁。整整一天的细致勘查,飞扬而下的大雪掩盖了很多痕迹。耿作明毫不放弃,一路追踪,他认定,犯罪嫌疑人总会留有痕迹。
耿作明曾经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蹲在犯罪现场,从不起眼的门框上找到一点陈旧血迹,从而揭开一个女人的失踪半年之谜,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在家中将上门推销草药的外地女子强奸杀害,并将尸体扔到水井中的犯罪事实。(方圆公众号:fangyuanmagazine)
耿作明曾利用遗留在挂锁商标上仅有的0.8×3.21毫米的痕迹,认定嫌疑人的盗窃犯罪事实,从而使一个几乎逃脱法律制裁的大盗落入法网。
……
有一种刑警,到了现场,所有人都会放心;
有一种刑警,内心坚信总有一抹痕迹印证着罪恶;
有一种刑警,被年轻人当作标杆,从警就要一辈子当他那样的警察。
耿作明就是这样的刑警。
原标题:《总有一抹痕迹印证着罪恶》
编辑丨肖玲燕 设计丨刘岩
文丨谢沁立
扫描二维码,
购买《方圆》人物版8月刊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