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图片,总有一幅触动你的心扉



在中国各个年龄层中,70后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他们生活的年代,是新个人主义和新物质主义形成时期。他们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时期,经历港台与内地流行音乐最黄金的年代。
他们的青春,也是中国大学教育最金色年代。
下面这组照片,或许可以勾起你的青春回忆。其中的某一张,或许足以瞬间刺痛你的心扉:时光似水,白驹过隙。尽管我们的心态还自觉年轻,尽管大学的记忆仿佛还在昨日,而弹指一挥之间,我们已经步入中年。

火车站
70后上大学时,高铁还没有诞生。绿皮火车在远程交通中占了主导。广州到武汉,足足需要20小时。火车站往往人满为患,也正是从80年代、90年代开始,武警官兵,甚至解放军官兵在火车站维持秩序,逐渐成为惯例。仔细找找,上图武昌火车站排队的少年中,是否有你?

中南政法学院校门
这是一张明信片,小编进大学时劳动服务中心已有销售,具体拍摄的时间不详(正常应该是90年代初)。老校门两侧,如对联般的两行字,是鲁迅体的“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学院位于洪山区和武昌县的交界地区,落成时,周围还非常的偏僻、边远,到武汉主城区只有538、590两路公交车。校门口显得非常原生态,还没有铺上沥青,下雨天常常泥泞遍地。时光荏苒,在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门口,你还能找回当年的回忆吗?

校徽
这是一枚中南政法学院的校徽。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大学还没有并轨,能够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走在大街上,胸口别着一枚校徽,总能赢得一路羡慕的眼光。眼镜、钢笔、校徽,成为那个年代影视作品中大学生的“标配”。

行政楼
十层高的行政楼,是当年中南政法学院最高的一栋建筑,也是多少政院学子拍照留影的绝佳取景地。这是学校行政中枢,上大学时,小编绝少上去。只依稀记得十楼是学院广播台。
有一年冬至的深夜,小编正和同乡一起吃汤圆,广播忽然响起:“今天是冬天到来的日子……”再听下去,毛骨悚然。这是一位失恋的同学用广播向女朋友告别呢!他声称,广播结束后,将从楼上往下跳,用死证明自己的爱……当然,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听说那男同学还没来得及离开广播室,已经被英明神武、反应迅速的保卫科大叔拦住。后来学校还给了他记过处分。
少年时,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痛不欲生。人到中年,柴米油盐酱醋的琐碎生活,当年的激情逐渐回归平淡。只是回首往事,我们依然会感慨当年校园里的那种傻得可爱的单纯。

情人路
这条路有多著名,有过美好记忆的校友就尽情回忆吧!
花前月下,呢哝细语,这条路写满了多少人初恋的甜蜜,失恋的痛楚。

劳动服务公司
位于露天电影院对面,单教楼旁边的劳动服务公司,已经更名为“北苑购物中心”了。现在在校的师弟师妹们,可能已经很想象当年这里的精彩。有为了看免费电影早早在二楼占位子的,也有为了女友生日礼物,在柜台和售货员泡蘑菇的。
但更精彩的,恐怕还是劳动服务公司旁边的单教楼下。单教楼曾经是政院法律系的女生宿舍。每晚,各路男高音男中音,美声的通俗的嗓音轮番上阵,呼唤着心仪女孩的名字。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更有胆大一点的,还和单教楼的阿姨玩起了猫捉老鼠,趁其不备就往楼上闯。
据说,单教楼现在已经成为男生宿舍了,也有一种说法是已经改造成学校的招待所了。哪个消息属实,我不知道。毕竟,已经将近15年没回武汉了。

小医院
70后从高中进入大学,最大的感受是:我终于是公家的人了。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有了”干部身份”。在这所医院里,你也可以享受公费医疗。当然,药品嘛……呵呵,反正不敢小编感冒还是发炎,医生开的永远是一味药:牛黄解毒丸。

图书馆
这张照片,已经看不出图书馆的原貌。旁边的模拟法庭,正处于改造施工中。依稀记得当年图书馆几个字写得龙飞凤舞。有外校同学到访,经过图书馆时居然惊呼:你们学校还有“国土局”?

校园夜景
再来一张校园夜景吧!这是从行政楼往下俯拍的。

公交车
这是90年代武汉最常见的公交车。车顶拖着长长的辫子,构成了街头特有的一道风景。印象中,中南政法学院的公交车就538、590两路。关于538公交车的诡异故事,在校园流传甚广。至今想起,有时依然汗毛直竖。

武汉长江大桥
90年代的武汉长江大桥,还不像现在这么拥堵。江城的天空,雾霾也没那么严重。隔江远望,可以清晰看到江对面的各种风景。黄鹤楼、古琴台,如果没去过的,别说你在武汉读过书,别说你是中南人。

武大樱花
武大校内樱花约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4种为主。这些花既有侵华日军当年所留下的“国耻之花”,也有中日恢复邦交后由日本友人多次赠送的“友谊之花”。每年三月中旬,武汉大学樱花进入盛花期。政院学子会结伴前往,赏花游玩。
当年,还有不少同学喜欢穿上和服,在花下拍照。只是,在中日关系恶化的今天,再游武大,你是否还有穿上和服的冲动?

华中理工大学
现在这所大学已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了。我始终觉得,这个更名非常失败。一所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在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学,更名后竟然感觉像是野鸡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和政院一样,这是一所环绕着南湖的学校。据说,华师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871年的“文华书院”。连校门都是邓小平亲笔题写。和华师比起来,政院的历史似乎短了点。多年过去,华中理工、中南政法都已经不存在了,华中师范却还是华中师范。这张老照片,能否勾起你的些许回忆?

中南民族学院
现在已经更名“中南民族大学”。原来与政院还有一湖之隔。走出政院校门,远远眺望,可以看见民院的民族博物馆,以及湖中是水杉林。多年以后,这幅场景已经消失了。填湖造陆,校园扩充,民族大学已经和政法大学连成一片。南湖已经远远隐藏在步行街、居民区的后面。

汉正街
汉正街的名气,不用多介绍。在90年代,随着一部《汉正街》的连续剧,红遍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说实话,为了勤工俭学,你曾经到这条街上批发日用品,然后在学校挨个寝室兜售,有木有?

南苑市场
政法学院南苑市场,是许多中南学子挥之不去的记忆。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微信的慢时光里,很多单身狗枯燥无味的课余生活,就是靠手中一支烟,南苑一杯酒,小香港一场球打发的。
南苑市场开得最久的餐馆有三家。学友餐厅走的四低端奢华路线,米饭免费,菜3至5元。古月餐厅直到我们毕业10周年聚会时,居然还存在。还有茂源餐馆,则是南苑的顶级餐馆,价格和老板娘的身材一样,略显富态。

行吟阁
不作解释了,如图。当年政院聚餐最为留下的啤酒品牌。好像近年来听说这个品牌的啤酒已经停产了,不直到真假。

金龙泉
再来一张。政院流行的啤酒品牌之二:金龙泉。

 本公众号致力点燃70后的青春记忆,打造70后的精神家园。一根火柴,只能点燃星星之火,众人拾薪,方成燎原之势。期待您的参与,欢迎您的赐稿!Email:2976333505@qq.com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后台告知,即刻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