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颜宁,37岁攻克世界难题,如今成为美国两院院士!


“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这本是《宝剑记》中林教头的内心独白,但用来形容科学家颜宁也颇为贴切,30岁就成为清华博导的她,虽然不至于“被逼上梁山”,但美国之行却是其一生中最为纠结的选择。

今天的颜宁已然不再是国人心中的“天之骄子”,扣在她头上的帽子很多,甚至有人指责其“叛国”,的确这位清华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37岁就攻克了世界难题,在2017年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乘飞机抵达了美国。
不到2年的时间,她就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消息在国内逐渐发酵以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就此开始了。
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的颜宁,此后在国人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有人说她沽名钓誉,去美国做院士是没有气节的表现,也有人怀揣着“阴谋论”,称其负气出走是“蓄谋已久”。

反倒是颜宁本人波澜不惊,从未对此事有过太多的辩解,只是发文“硬刚”坊间的传闻,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也有很多人称其侠女风范。
那么,颜宁“出走”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个人呢?其实,这还要从她本身的履历说起。
颜宁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有颜值又有才华,19岁的时候就考入清华大学。虽然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她却拒绝了“学医”的建议,选择了被学子们调侃为“四大天坑专业”(生化环材)中的生物,而且走的是科研的路子。

凭着扎实的基本功,颜宁在大三的时候被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看中,第一次参与了正式的课题研究。
此后,她人生的一扇大门算是被打开了,科研成为这位清华学子的人生目标,因缘际会下,她又凭借着一封自荐信,在大四那年得到了普林斯顿归来做讲座的施一公的青睐。
之后,颜宁顺利地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深造,于2004年获得了该校的博士学位。那一年,颜宁才刚刚27岁,她又一次面临了人生重大的选择。成绩优异的颜宁,毕业后拒绝了多家知名企业伸出的橄榄枝,跟随恩师施一公回国来到清华。

3年以后,她创造了清华大学的纪录,成为该校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博士生导师。
又过了7年,颜宁的团队用时半年,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半个世纪悬而未决的难题,成为了行业内当之无愧的翘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时的颜宁一心扑在科研上,甚至将宿舍搬到了实验室。
巨大的成功之后,就是接踵而来的荣誉,各大媒体纷纷曝光使得这位女科学家名声大噪,然而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却暗流涌动,这直接导致了颜宁的离开。

2015年到2017年之间,她三次获得中科院院士提名,但又三次落选,不久后,颜宁就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离开清华远赴美国。原本这件事只在业内引发讨论,但随着颜宁在美国当选为外籍院士,一时之间国内舆论甚嚣尘上。
坊间各种传闻层出不穷,有人说她是负气出走,也有人说她是早有预谋。当然,还有部分声音,则指责业内评选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这样的高级人才流失海外。这些消息越传越神,网民们的对立情绪也越来越强,最终发酵成为了热搜事件。

没办法,颜宁最终只好发表长文澄清,表示自己对院士的身份并不感兴趣。甚至,她还举了屠呦呦的例子,以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机制与大众传言的不同。当然,她潇洒落拓的表达背后,似乎也有一丝丝抱怨的情绪。
关于颜宁出走的真正原因,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倒是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而其恩师施一公的经历,其实与爱徒颜宁颇为相似,他在2011年的时候首次获得增选院士的资格,遗憾的是,他这次落选了,直到2013年才重获提名并成功当选。

2015年担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3年以后选择出走并创办了“西湖大学”,当时在国内也引发了持续的热议。而北大的情况其实也很诡异,徐晨阳在回国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选择到麻省理工去教书。
当然,颜宁除了能用科研成果来证明自己外,她至今保留的中国国籍也是有力的证据。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她也会和自己的老师施一公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发光发热。但颜宁等人的连续“出走”,更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何这些顶级的人才纷纷逃离?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对于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来说,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而目前的人才评选机制,也很难不让人产生怀疑。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颜宁在2021年又被评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