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团长说心理”,看看有多少位朋友关注
作者:凯特
团长主创专栏作者
ID:nlpteam
01
郭敬明又双叒叕成为话题的中心了。
起因是在综艺《演员请就位》中,身为导师之一的他,把S卡发给了“面瘫式”演技的何昶希。
节目中,S卡代表导演对实力演员的认可,参赛演员40位,但S卡只有8张。
这让现场很多人不满,因为大家一致认为何的演技实在太烂,如果给了他一张特权,就意味着牺牲掉了几个好演员,观影导师李诚儒忍不住对此公开进行批评。
郭敬明不买账,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何昶希是他选择演员的标准,难道差生不值得鼓励吗?
先不论他偷换概念,把“鼓励差生”等同于“给S卡”。他每逢发言就引来争议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仿佛在他瘦小的身躯里,总埋着一口气:你骂我,一定是你错了,我要用尽气力证明给你看——你说我是错的!!
在文学方面:
《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他被马东在访谈节目中问到要“崩溃”,只能说“我来之前已经和编导说过不要谈这类问题”。
一转眼他就成立工作室,主编的《最小说》3个月时间就占图书行业利润的大半。后来,他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首位;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他也一路晋升到第27位。
在影视方面:
他导演的电影豆瓣评分从未超过5分,外界给他扣上“烂片之王”的称号。在《爵迹》路演时,他哭问:“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上映后一算,这些年他导演的5部电影票房超过20亿,其中有4部都占据当年最卖座电影榜单。
一边饱受争议,一边又直冲云霄。看过他小说的人长大后羞于承认,演过他影片的演员不承认他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帮助。
在这里,我不想去评判他什么,只想谈谈他内在那个“优秀的自卑”小孩,因为那也是我们自己。
02
在心理学行业那么多年,团长的后台收到过太多太多“优秀的自卑读者”发来的困惑。
有人青春期被同学嘲笑,格外在意身材长相,现在已经是平面模特,却因为无法与人合作丢了很多大单;
有人性格内向,苦练口才,在台上已经成为了演讲冠军,却依然觉得没人喜欢自己;
有人常被父母批评,觉得自己没用,努力赚钱后成一方富豪,却至今不敢走进婚姻……
每当这时,我都特别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从来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别让自己再这么累了……
要说优秀,郭敬明早已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尽管这一路,走得很辛苦。
4岁时他还生活在四川自贡,突然被确诊为败血症,让早已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也让那时的他变得格外孤独,因为他要长时间待在医院里,几乎没什么玩伴。
从小学时起,他就在写作上很有天赋,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奖的第一名。当他第一次去到上海参加复试时,为魔都的繁华所倾倒,写道:
“为什么不让爱上海的人生在上海...上海是华丽的巨轮,我家乡的小城令人啼笑皆非...”
他发奋读书,考入了上海的大学,但因为身世背景的差距,仍然常常陷入自卑的窘境。
前排左二为郭敬明
在《杨澜访谈录》里,他谈及自己曾经因为专业老师要求买DV、相机和电脑三件套,打电话向妈妈要钱,但心里却充满了愧疚。
因为当时光是他的学费,就已经让家里捉襟见肘了,而电话里向妈妈报的那个金额,几乎相当于家里三四个月不吃不喝的薪水。
他爱上海也恨这里:
这里有瞧不起他买Guccid的店员小姐;
有一周换一次最新款手机的同学,只有他用的是最老土的;
有别人都去餐厅吃饭,他只能吃食堂的困窘;
……
那时的他也许也不敢想,几年后,自己会拥有上海户口,拥有位于CBD的豪宅。
更不会想到,即便自己已经站在了世俗社会的金字塔尖,那份困窘依然并未由此褪去,财富并没有让他一劳永逸地获得他始终渴求的优越感,嘲讽和讥笑竟始终存在;而最重要的是,自己依旧会如此在意:
“有一天,我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郭敬明现在号称自己有多时尚多有钱,他以前在大学小摊前买奶茶的样子,也很穷酸啊,我亲眼看见好多次。”
那么多肯定他的留言都化作泡影,只要有一个反对的声音都能令他苦心经营的优越感灰飞烟灭。
于是成为一个有钱人是不够的,必须成为更有钱的人,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成功的导演。
不断向前,不断获得,不断被贬低再不断去证明……
当“吃饭只去餐厅,家里的厨房却拥有最昂贵的餐具”实现时,他真的就因此感到开心与充实了吗?不一定。
上一季节目中,他和所有导师开杠,怼了李少红,怼了赵薇,也怼了李诚儒,只要他的战队开始表演,他就瞬间变成敏感的刺猬,竖起所有的刺,自动搜寻每一条“差评”,再怼回去。
没想到,陈凯歌对他的战队给与了好评。一瞬间,他激动得潸然泪下。
像极了一个得不到糖的孩子,傲娇地说自己不在乎,早就吃遍山珍海味了。但真的尝到了一丝甜,却感动到无以复加。
03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
“人的成长环境不可能完美,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优越目标”去做补偿——?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越感,并赋予它生命的意义。”
这个行为的根源,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价。
比如:大家都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不管是日常的沟通,还有大家看到团长的答疑,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
假设有一个来自亚马逊的野人,他一辈子生活在丛林里,从来没见过手机。他取笑你:“你怎么老拿着这个破玩意儿啊?不能吃不能喝有什么用啊?傻帽。”
你听了一定不会生气。为什么?因为你非常确定这台手机的价值,你就不会受他人言语的影响。
但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古董收藏爱好者,你花了一百万高价,买了一件据说很有价值的古董,但是你不太能够确定它真正的价值,甚至真假。这时候你的心情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了。
你会拿它到处去问那些所谓的古董专家,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时,别人一个肯定你会上天堂,一句贬低你就会下地狱。当你不太确定它的价值时,它的价值就取决于别人的评价了。
商品如此,人也一样,当你对自己的价值不够确定的时候,你就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这时:
人就会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变得绝望,认定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要么假装自卑的感受不存在,靠欺骗或者强迫自己产生一种优越感。
我要变得优秀,只要我优秀了,别人就会喜欢我:
有的人让自己看起来是合群、外向、幽默的;
有的人让自己会打球、会写书、会画画等,拥有很多技能;
有的人让自己有业绩、拿第一、颜值高、钱多等;
这背后是多么大的恐惧,我要拼命跑、拼命跑,才不会不被爱,才不会不被抛弃……
而自我价值高低的形成,与早年家庭的养育模式有关:
如果这个家偏爱成绩好的孩子,考好了全家开心,一顿猛夸;考不好,拳打脚踢。
就会让孩子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
“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长大后,他们会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我很优秀,你不能指责我,你是坏人,你不懂我!”。
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即便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攒了很多钱,买房买车,但是内心的孤独,没有安全感,难以跟别人亲近并没有解决。
相反,都已经那么成功了,但是心理的诉求并没有实现,反而更加孤独了。于是有些人会去追求更极端的刺激,吸毒、酗酒、滥交等……
04
有人说:
无论郭敬明走了多远,从新概念的获奖选手,到出版自己书籍的作家,再到跨界从商经营公司的商人,乃至现如今成绩不好的导演,他的本质还是那个纤细敏感,自负又自卑的小四。
很多人想看他“垮”掉,但他永远“撑”在那里。我无意为他争辩些什么,只是有些难过,因为每一个自我价值低的人,都面对过太多寒意。
作为新人导演,资历最浅,没关系,谦逊、努力,直面自己在专业水平上的困惑,真诚地和其他导演、演员探讨表演的艺术,学到经验、能力,以后不是不可能让郭敬明作品几个字出现在经典榜单。
而不是靠强撑,用一个金刚石来包裹自己的玻璃心,再硬的外壳,也经不起摔打……
但不代表就只能这样了,自我价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的。
一个自我价值低的人,因为先否定了自己,才觉得别人也在处处否定他,
一个自我价值高的人,因为从内心深处欣赏自己,即使外面狂风暴雨,他都能岿然不动。
这个长久的功课,不容易,但很值得。
可以从两步做起,学习心理学+做有价值的事。
既然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源自于早期成长的经历,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催眠、家庭重塑等心理学的手法,回到过去去解决。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看法,看法改变了,体验就改变了,自我评价也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治疗和心理课程可以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根本原因。
做有价值的事:
自我价值的关键,是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一个人如果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能对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他人或社会就会回馈以肯定,从这些正向的回馈中,自己就会感觉到很有价值。
当这种价值感能触动你的内心,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也会因此而改变,你的生命就能慢慢因此而得到滋养。
重要的不是他人看到你在这方面做出了"优秀的成绩",而是你通过突破一个个以前没做过的事情,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只有你对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你对自己的认可,才是最宝贵的。
只有你爱过自己才知道,其实“优秀”并不那么重要。生而为人,本就是值得祝福的事情。
共勉!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
凯特/ 团长说心理主创团作者
九型人格导师,心理学撰稿人
主张“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
亦不要忘了努力化眼泪为知识。
星标团长,比别人更快读到优质心理学内容
按照下图,三步到位!
崩溃到突破 |无聊 | 乌合之众
爱自己 | 拆掉恐惧的墙
问答栏目 |社交指南 | 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