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451期
——野史纲目——
活着的宫女要伺候死去的皇帝?是的,你没听错,并且还要如皇帝在世时一样伺候,不仅要铺床做饭,还要时不时地来段歌舞,以供死去的皇帝消遣。
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皇帝驾崩之后,除了修建大型的陵墓以便厚葬帝王们之外,还有就是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即以活人殉葬,除此之外,待到安葬完毕,还会有另外一个岗位的人随即出现,这就是神秘的守陵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守陵人充满了神秘感,为了一个使命,世世代代均看守着一座座皇陵,孤独且又坚定,但实际上,除了守卫陵墓的军事力量外,还有一群弱不禁风的女子,同样也守着皇陵。
为什么会有女子守皇陵呢?这和殉葬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些守陵的女子,并不仅仅限于普通宫女,甚至还有一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后妃之类。
但无论往日如何风光,如今却要在这寂静的陵墓中,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这里终老,而这些人日常的工作,就是如同皇帝在世时那样,去伺候皇帝的衣食起居,必要的时候,还要给皇帝载歌载舞,以供消遣,明知道皇帝已经驾崩,但还必须要这样去做。
并不是这些人对皇帝有多深的感情,而是由于在以活人殉葬的制度之下,这种守陵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人来这里的原因有很多,但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权没势,或者不受待见,才会将大好的青春葬送在毫无生气的皇陵之中。
守陵,是指在人死后,安排一批人在陵墓附近进行守护,而这个待遇,一般也就帝王们才有。
守陵这个制度,自古有之,最早是从活人殉葬制度中演变出来,在帝王们死后,除了陵墓内部要有活人为他们殉葬之外,在陵墓外部,同样也要有相关的人员进行对陵墓的看护、修缮等日常维持工作,以保证帝王的陵墓不受打扰。
而在守陵的人中,就有一群有着特殊身份的人,这些人曾经是高高在上的后妃,但因为所侍奉的皇帝驾崩,就不得不来到陵墓为死去的皇帝守陵,毕竟,作为曾经皇帝的女人,在新皇即位后,这些人的地位就变得十分尴尬,尤其是那些往日里并不受宠,且无权无势的妃子,
如果是在秦朝,这样的妃子会被安排为驾崩的皇帝殉葬,比如在秦始皇驾崩时,秦二世就有明文规定,凡是后宫中没有子嗣的的,就必须进行殉葬,因为这些人曾经是皇帝的女人,如果放任不管,就有可能会对皇家的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去陪着死去的皇帝,是最好的方式。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史记.秦始皇本记》
而到了汉朝,由于对人殉这种制度有了不同的看法,因此,就逐渐有了让妃子、宫女守陵的方式,如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为泄愤,将戚姬做成“人彘”,并让大批未曾生育的妃子前去为刘邦守陵,算是将这个制度给明确下来。
包括在汉武帝时期,就有记载,霍光将大批的妃子安置在汉武帝的陵园内,而这些妃子有很大一部分都还算年轻,想到自己余生要伴着坟墓度过,一时间悲痛之声不绝于耳。
而汉朝为皇帝守陵的妃子中,较为出名的,就是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班婕妤曾经在汉成帝活着的时候,是他最宠爱的一个妃子,不仅善诗赋,并且厚美德,最重要的是,班婕妤长得还特别好看,还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女人之一。
但这么一个女人,却因为赵飞燕姐妹的构陷,以至于不得不自请去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以躲避后宫的排挤,但也正因为如此,班婕妤逐渐失去了汉成帝的宠爱,不得不任由年华老去。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于未央宫,之后,班婕妤被要求前往帝陵,为汉成帝守陵,自此,班婕妤便每日里和石人石马相伴,冷冷清清的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在其病逝在帝陵后,被获准葬在汉成帝的墓中。
这里要说一下的就是,当初曾经排挤过班婕妤的赵飞燕,在汉成帝死后,同样也被要求前去守陵,但赵飞燕忍受不了那种清苦的日子,在命令下来额当夜,就自裁而死。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汉书》
从班婕妤的经历来看,让先帝的妃子们守陵,在汉朝中后期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并且是必须执行的,这种制度,一直到东汉时期,仍在坚持。
东汉时的规定为,后宫中凡是没有生育子嗣或者子嗣已经夭折的,就必须在先帝死后去守陵,并且,对这些人,还有个特别的称呼,叫做“诸园贵人”。
不管是班婕妤,还是赵飞燕,或者是东汉时所谓的“诸园贵人”,这些女子想必均是在被迫的情况之下,前去守陵,毕竟但凡有一丝可能,正值青春的她们,也不会选择与石人石马度过余生,但这也无可奈何,同时,从赵飞燕宁可自裁也不愿意守陵来看,这种日子必定是不好受,不然,班婕妤也不会在守陵仅仅一年有余后,就因病去世。
物质条件艰苦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与生俱来的对坟墓的恐惧,以及人生的毫无希望,这些才是让守陵的妃子们最绝望的地方,因此,历朝历代有不少为帝王守陵的妃子,但大多活不了太久,这里面没有背的原因,实在是这份工作,令他们不堪忍受。
总之,守陵和殉葬性质基本一样,无非是一个死的早点,一个死的晚点,一旦被选中守陵,基本上也就宣告这个妃子的“死刑”了,因为除了上述令妃子们绝望的地方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们在守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工作,说白了,就是要像皇帝活着的时候一样,进行伺候,最可怕的莫过于此。
守陵妃子的日常,与她们当初在皇宫中基本一样,大致的日常工作分为四点:
其一,每天按部就班地梳洗打扮,并仪态庄重的去陵墓前祭拜瞻仰;
其二,晚上要铺好床铺,并且要按照和在皇宫里,皇帝前来时一样,做到事死如事生;
其三,定时地在陵墓前载歌载舞,让帝王们在“忙碌”之余,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消遣;
其四,哭灵,要做到每一次哭都心存虔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比如参加各种祭拜,比如朝廷安排的每年对先皇的祭祀,以及先皇的诞辰、忌日以及其他节日所需要进行的祭拜活动等,同时,进行“游衣冠”,即定期将先皇的衣冠,带到宗庙中祭奠,然后在拿回来,整个过程虔诚是第一位,就如同先皇活着一样。
剩下就是干一些清洁的工作,保持陵墓祭台上的清洁和干净等等。
根据唐朝时的记载,这些前往帝陵守陵的妃子,要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死如事生”,简而言之就是,要和伺候皇帝生前时一样,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
从这段简短的文字来看,妃子们在陵园中,不仅要如平常一样梳洗,犹如每日在皇宫中起床一样,梳洗打扮得当,前往陵墓瞻仰先帝,还要整理被褥寝具等,就如同皇帝晚上还会和他们就寝一般。
这一点就有些恐怖了,要知道,本身就在陵墓中生活,还要仿佛死去的皇帝还在身边,整理妆容,收拾寝具,晚上还铺床伸被,要做到与平日里一般无二,这就会让那些妃子终日生活在死去的皇帝的阴影中,更让她们终日里活在恐惧中。
这也是前文所说,为何在守陵之后,很多妃子宫女均因病而亡的原因所在,毕竟这陵园之内,整日里了无生机,本身就阴气逼人,却每天还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去做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这样的日子,换谁也受不了。
哪怕是心理承受能力再强的人,恐怕在这种环境之下,也扛不了太长时间,早晚会精神崩溃,何况那些本就弱不禁风的妃子和宫女们呢?
不管是以活人殉葬,还是让妃子宫女前去守陵,都是古代封建社会一种极不人道的现象存在,守陵的生活无疑是了无生趣,并且是恐怖的。这种制度,让不知道多少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在正值青春的年纪,以这种方式结束。
小结:
古代守陵的妃子和宫女,无疑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人群之一,曾经的妃子,高高在上,看似风光,但却在皇帝死后,被迫成为了守陵人,这前后的反差之大,就让一些妃子受不了,如赵飞燕就是在前去守陵的前一夜自尽,而在守陵的过程中,繁琐复杂的工作,以及了无生机的环境,更让这些妃子和宫女承受不住,再加上终日里的恐惧,以及毫无未来的希望,让这些人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逐一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