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565期
——野史纲目——
军机大臣有清朝的实权宰相一说,就说明清朝的军机大臣是大臣里面比较有权的,至于和丞相相比,当然不能相提并论。
先说一下丞相有多厉害
提到丞相,人们都会想到宰相,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各朝各代宰相的名称都不同。
比如,唐朝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另外皇帝为了分宰相的权力,可以直接提名一些心腹,加称“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的行列,所以唐朝的宰相可能都有十多个。
宋朝的宰相一开始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南宋时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又改成左右丞相。
明朝时设立中书省,以左右丞相为宰相,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等到明朝中后期,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太累,又设立了内阁,用内阁大学士处理一般的政务,内阁学士又成了宰相。
清朝时,内阁形同虚设,一开始由议政王处理国家大事,后来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实际上就成了最高决策机关,军机大臣又成了实权宰相。
所以宰相在每朝每代都不一样,而丞相是官名,并且不是每个朝代都设立丞相,很多朝代根本没有丞相这个职务。
丞相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设立相邦,也属于相,帮助大王处理国家大事,百官之长。等到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吕不韦就担任过相邦。
吕不韦死后,秦国不设相邦,这样左右丞相被保留了下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比较有名的就是李斯。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
刘邦建立汉朝,同样设有相国和丞相,相国地位更高,是百官之首,丞相是副手。第一任相国是韩信,后面有曹参、萧何、周勃等人。吕产(吕后的侄子)担任相国之后,再也没人担任相国,但是丞相依然保留了下来。
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从此很久都没有丞相这个官名。东汉末年,曹操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丞相,包括后来的蜀国和吴国也有丞相,但是时间都不长。
秦汉时期,百官没有品级制度,所以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等到魏晋南北朝时,品级制度出现,丞相为正一品。
隋唐时期,没有丞相这个官职,有的都是相当于丞相权力的宰相,唐朝的宰相品级比较低,最高的左右仆射才是从二品。
南宋末年有过一段时间丞相,元朝时期在中书省设立丞相,品级为正一品。明朝初期也有丞相,但是被朱元璋废除了。所以纵观古代历史,丞相这个官职一直就断断续续的,有的时候设置,有的时候不设置,但是每个朝代都有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的高官。
丞相的权力在古代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并且一般的政务,丞相就可以说了算,决定后就可以施行。皇帝遇到大事时,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当然丞相的权力,也取决于人,比如曹操虽然是汉献帝的丞相,但是和皇帝区别不大。
还有蜀国的诸葛亮,也是丞相,基本上大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不管怎么说,朝代越靠前的丞相,权力越大,因为皇帝和丞相是对立的,虽然一起商量大事,但是也会有争端,所以皇帝一直在削减丞相的权力。
最早的时候,设立三公,就是为了分割相权,后来很多时候皇帝都在分丞相的权力,很多朝代根本就不设置丞相,也是觉得丞相这个官职比较有威胁。
隋唐唐朝以后,三省长官虽然是宰相,但是皇帝也是一直防备着,整出来个平章政事分权,基本上宰相没有能干过皇帝的。
宋朝以前的大臣可以坐着和皇帝讨论政事,但是宋太祖的时候直接把宰相们的凳子搬走了,从此只能站着和皇帝讨论政事,宰相的地位和职权再次降低。
元朝和明朝初期,丞相这个职务再度出现,但是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太重,就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此丞相制度彻底成了历史。
综合来看,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因为有丞相的朝代通常丞相人数不会太多,一般就是两个或者三个,这样不会因为人数过多而分权。皇帝也多采纳丞相的建议,并且还会照顾丞相的意见,采用比较折中的政策治理天下,而不是一意孤行。
而宰相人数就不固定了,比如前面说了唐朝宰相都可以十个人,这样一来宰相的权力肯定减小,而皇帝的权力增强。所以丞相比宰相有权势。
然后再说一下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是清朝出现的名称,并且军机大臣不是职务,是一个称呼而已,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长官,没有品级,没有俸禄。
清朝入关时,权力主要在议政王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且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之间也出现争斗。康熙皇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南书房,权力慢慢的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中到皇帝手中。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一开始军机处主要处理西北的军务。军机大臣主要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选拔,比如像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大学士鄂尔泰等。军机处没有固定的官员,也没有衙署,地点在隆宗门内,离雍正皇帝的养心殿比较近,方便商议大事。
遇到战事,雍正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并且下达各项事务如何办理,有时候也让军机大臣发表意见,但是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所以军机处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皇帝决定的事情,从这里发出,越过内阁,直接下达地方。
乾隆皇帝时,军机处管的事情越来越多,基本上大事都在军机处定夺。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中,一般有一个领班军机大臣,相当于首辅。但是清朝的军机处主要是听从皇帝的安排,相当于一个制定政令的机构,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军机大臣的权力和宰相相比差不少。
和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军机处的权力加强了,由于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信,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基本上和珅达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
嘉庆皇帝继位后,拿下了和珅,军机处的权力被削减,虽然嘉庆皇帝不让军机处有太多的特殊权力,但是军机处的作用仍然是总管国家军政大事。
基本上整个清朝,军机处的权力都很大,原因就是军机处是皇帝本人控制,进入军机处的大臣也是皇帝亲自选拔,这样皇帝得以掌管一切权力。
所以军机大臣和原来的宰相相比,自然差了太多,唐宋时期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也不能下达地方。而清朝的军机处,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既增加了效率,又保证了皇帝的旨意。
虽然军机大臣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可是清朝军机大臣仍然比一般的大臣权力大,他毕竟可以最先知道皇帝的意见和决定,并且对皇帝的决策有建议权,相当于参谋,所以清朝说哪位大臣算不算宰相,通常以入不入军机为准。
《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比如刘墉,担任过吏部尚书和体仁阁大学士,虽然地位很高,内阁大学士也算是名义上的宰相。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刘墉没有进入过军机处,还不能算是实在的宰相。
至于纪晓岚更不行了,乾隆朝厉害的人物其实就那几个人,像和珅、刘统勋、阿桂,这样的都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妥妥的宰辅。
清朝的军机大臣对比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权力也是小很多,原因就是明朝的内阁有一定的决策权,并且明朝奇葩的皇帝比较多,没空管理政事,这样内阁可以自己处理一些常规的事情。但是清朝的皇帝一般比较勤政,所有事情都要过问,都要经过皇帝的准许,军机处才可以下达政令,所以清朝的军机处没有自主权,权力自然比明朝的内阁差很多。
小结:军机大臣和丞相相比当然权力不如丞相,很多朝代的丞相对皇帝的决策起到很大的影响,丞相还起到了对皇权的制约,让皇帝不可以随便行事。但是清朝的军机大臣则完全听命于皇帝,即使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来,这点和丞相有很大的区别。
Tips:不吐不快想说几句的读者,请点击阅读原文,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