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638期
——野史纲目——
盛宣怀的千万家产,大部分是被他的后人给败光的。
公元1916年,晚清著名富商,有“近代商业之父”之称的盛宣怀去世,临终之际,富可敌国的他,共留下了1160余万两白银的遗产,换算下来,折合人民币高达10亿元之多。
按理说,如此庞大的遗产,足够后辈儿孙享用数代人,甚至,运营得当的话,盛宣怀的后人不仅会衣食无忧,财富还会呈几何式的增长。
但事实上,盛宣怀留下的遗产,在他的下一代就基本上被败光了,以至于他的儿子在晚年之际,去公园连张票都买不起,最终在穷困潦倒中死在家里。
那么,盛宣怀的千万家产,是如何被这么迅速败光的呢?
事实上,败光盛宣怀遗产的有很多因素,比如有时局的动荡,但造成家财散尽主要的原因,就是他那些不争气的后人们。
为应付“富不过三代”这个铁律,盛宣怀在活着的时候,没少下工夫。
盛宣怀的父亲名叫盛康,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曾经饱读诗书,且在官场上混了一辈子的他,对盛宣怀的影响最大。
而在盛康还在世时,就与儿子盛宣怀讨论过关于遗产的事情。
在盛康看来,如果要给儿孙们留遗产,那么也只能留不动产,让他们守着这些不动产,吃点利息,做个衣食无忧的富家翁就行了。
要是留给儿孙们过多钱财,就会养出一大堆的纨绔子弟,一旦如此,家业迟早败光。
对于老爷子的话,盛宣怀是深以为然,并且,也是按照老爷子的思路去做的,当然,方式上会有些许区别。
盛宣怀的思路,是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留有部分现银,又为儿孙们谋了个来钱的路子。
具体的方法,是在他临终之前,先把家产的一半,分配给他的几个盛家子孙,让他们直接去继承。
盛宣怀共有八子八女,不过,当时健在的儿子只有四个,其中老六被过继给了别人,因此,能继承遗产的儿子,只有老四盛恩颐、老五盛重颐和老七盛升颐三个。
至于女儿,根据盛宣怀的要求,已经出嫁的女儿没有继承权,未出嫁的只有两个,对这二人,留出了相应的嫁妆。
也就是说,这盛宣怀留下能被直接继承的家产,除了小部分用作女儿的嫁妆之外,他的三个儿子就拿走了一多半,剩余的一部分,则留给了几个孙子。
据资料记载,盛宣怀的遗产,分配给家中人的数目,为580余万两。
这样的分配方式,相对来说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至少盛宣怀保证了他的儿孙们生活上的富贵无忧。
而另一半家产的安置,就更彰显出盛宣怀的高瞻远瞩。
盛宣怀活着的时候,尤其是在他中晚年之际,经常做慈善,也时常身先力行地参与到各种赈灾救济的活动之中,包括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为了救助陷于战区的民众,由盛宣怀牵头,联合中立人士,并自己投入巨资,组建了当时上海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另外,还有在当时著名的慈善机构“广仁堂”,也是由盛宣怀一手建立,可以说,盛宣怀的不少精力,都投进了当时的慈善事业。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同时也是为了儿孙们未来考虑,盛宣怀在遗嘱中特意交代,成立了一个名为“愚斋义庄”的慈善机构。
说是慈善机构,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愚斋义庄”是一个结合了传统慈善义庄与现代慈善信托性质的慈善基金会,但要知道,当时可是清末民初,同时代的企业家几乎没有人具备如此现代化的思维。
由此可见,盛宣怀“商业之父”的名号,确实是名至实归。
根据盛宣怀的遗嘱,“愚斋义庄”将会得到580多万两的白银资产,那么,这个“愚斋义庄”是如何分配以及运用盛宣怀的遗产的呢?
据资料记载,当时“愚斋义庄”对这580万两白银的分配方案,是先拿出四成,作为慈善基金,另外四成,则作为盛氏公积金,用以修理宗祠、置办田产、资助盛氏合族义庄等家族之事。
最后的二成,被作为盛氏家族公用,主要是用于盛家本支子孙的读书、婚嫁等日常事务。
为了显示公正,同时也为了对遗嘱起到监督作用,盛宣怀临终前交代,由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为执行监督人,还成立了董事会,制定了相关章程。
这样的安排,在当时不仅得到了盛氏家族的一致好评,并且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
通过盛宣怀遗嘱中的安排,以及他对家产的安置方式,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思虑周全,并且眼光长远的人,他的这种分配方式,不仅考虑到了自家儿孙们的富贵生活,同时也兼顾了家族的利益,以及盛家的社会地位和名声。
可以说,按照盛宣怀的设想,盛家的儿孙绝对会继续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并且,财富也会不断增值,至于家产被花光,那是不可能的事。
想法是好的,盛宣怀也确实用心良苦,但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家财散尽会来得那么快。
盛宣怀临终时,交代他的三夫人庄氏主持家务,也就是说,这位庄夫人成了盛家的话事人。
在最初的时候,包括庄夫人以及盛家子孙都相安无事,并且对“愚斋义庄”的事业也较为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庄夫人的思想就首先动摇起来。
在她看来,“愚斋义庄”里的钱,都是盛家的,既然是盛家的财产,哪有归为外人管理的说法?当然,庄夫人有此想法,也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必然是有人煽风点火。
不过,在庄夫人活着的时候,虽说有想法,但迫于盛宣怀的遗嘱要求,因此,并没有对“愚斋义庄”有什么实质性的举动。
但到了1927年,就是盛宣怀死了十年之后,盛家的话事人庄夫人也去世了。
庄夫人的去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以盛家老四盛恩颐为首的几个盛家人,向上海临时法院提出,要把“愚斋义庄”里面盛家的财产全部拿出来,平分给盛氏子孙。
这个盛恩颐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从小就是盛宣怀最宠爱的儿子,据说他的名字还是慈禧太后亲自取的,自幼备受娇宠的他,早就养成了一身公子哥的习性。
因此,向来挥霍无度、奢侈成性的盛恩颐,自然不会放过盛家的财产在外,所以,庄夫人一死,他就提出申请,要分了“愚斋义庄”中盛家的钱。
对于他的申请,法院按理说是不可能同意的,毕竟“愚斋义庄”有董事会,董事会制定的也有相关章程,章程根本不可能让他拆分盛家财产。
但最终的结果,是当时的上海临时法院批准同意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时局动荡,北洋政府倒台不久,而国民政府则刚刚成立,各种从前的法律法规,都逐渐被人无视,因此,也就会出现违反章程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法院之所以同意,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把“愚斋义庄”分为四、六两份,其中六归盛家自行分配,而剩余的四,则由当时江苏的军阀所控制。
毕竟当时江苏的军阀,谁不知道盛宣怀是一个大富豪,其留下的巨额家产,在这些人眼里,无疑是一块肥肉,人人都想分上一杯羹。
最终,在盛恩颐等人与军阀们的“合谋”之下,“愚斋义庄”在成立了不到二十年之后,便惨遭肢解,于1936年宣布寿终正寝。
而其中的财产,除了四成被军阀拿走之外,留下了约350万两白银,由盛家再次分配,但这次分配,却引来了更大的祸事。
在盛恩颐与军阀合谋瓜分“愚斋义庄”的同时,盛家的女性,也就是盛宣怀的女儿们站了出来,提出她们也要继承父亲的遗产。
原本,作为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但当时正值国民政府成立,并且还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而在这议案中,就规定了女子可以参加遗产分配。
因此,为了争得女性继承遗产的权利,一场盛宣怀女儿与她们兄弟侄儿之间的家产争夺官司拉开帷幕,双方对薄公堂,不做丝毫让步。
这场官司旷日持久,其中的过程相当曲折,一跃成为了当时上海的最大新闻。
先是盛宣怀未婚的两个女儿盛爱颐与盛方颐,两人通过官司,分别获得了50万两白银,之后,看到自己姐妹争取到了家产,其他已婚的女儿不甘示弱,也向法院提出继承家产的请求。
最终,盛家姐妹中的盛关颐,以深厚的人脉关系做背景,用强硬的手段迫使自家兄弟就范,也得到了一部分家产。
到了这个时候,盛宣怀留在“愚斋义庄”的钱,已经被分得七七八八,但事情还没完,争夺家产的戏码不久之后接着上演。
这次上演的主角,是盛家的第三代人,也就是盛宣怀的孙女盛蓉,她向法院提出的诉求,是要继承属于自己父亲盛艾臣的遗产。
原来,在二次分配遗产的时候,盛恩颐出继给兄弟盛艾臣的儿子盛毓邮,把属于盛蓉的那部分给私吞了。
这场官司同样也十分复杂,但最终,盛蓉还是打赢了。
总之,在盛宣怀死后,他的子孙们为了夺取家产,最终对薄公堂,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大戏”,有道是家和万事兴,但盛家却因为家产闹得一地鸡毛,所以,日渐败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当然,如果盛家的后代们,不胡乱挥霍也可以衣食无忧,这其中也有成功的例子,盛宣怀的孙子盛毓度就在后来成了一个成功的实业家。
但与之相反的是,盛宣怀最疼爱的儿子盛恩颐,却在多年之后,因穷困潦倒死在了家中。
盛恩颐在出生时,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当时,盛宣怀的前几个儿子,或早逝或夭折,因此,排行老四的盛恩颐,在刚出生时,受到了父亲的极度宠爱。
而在这种宠爱中长大的盛恩颐,又娶了民国大人物孙宝琦的女儿,再加上自己父亲的地位与实力,可以说未来是一片光明。
但可惜的是,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公子哥,身上满是纨绔子弟的习性。
当时,上海曾经进口了第一辆奔驰汽车,而这辆汽车的主人就是盛恩颐,并且,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他还将车牌号换成了“4444”,以彰显自己的特殊。
还有在娶妻方面,盛恩颐前后一共娶了是一个太太,每一个太太都配备有豪华的洋房、豪车,以及大批佣人。
而这与他奢侈无度的做派相比,都只是九牛一毛,在盛宣怀活着的时候,为了培养盛恩颐,特意将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的职位给了他,希望他能通过这个职位,去锻炼自己的能力。
但盛恩颐是怎么做的呢?天天早出晚归,当然,他的早出晚归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玩乐,至于工作上的事情,据盛恩颐的儿子回忆,当时的他,都是一边抽着烟土,一边大笔一挥的批文件。
而他最著名的,就是与军阀之子卢小嘉的赌局,据说盛恩颐曾在一夜之间,把一条用百余栋房子的弄堂输给了卢小嘉。
即使如此,在当时的盛恩颐看来,依旧不算什么,没钱用了,家里的古董等,拿出去就换钱。
在这样的挥霍之下,再大的家业也会被败光,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到了后来,盛恩颐手里的财产,已经被折腾得精光,
实在没钱了,盛恩颐还伸手问儿子要过钱,活脱脱一个“啃儿族”。
据说某次,盛恩颐与李鸿章的孙子李厚甫在溜达中来到一座公园,两人都想进去看看,但翻遍口袋,都没能凑够买门票的钱,最后只得相视苦笑,黯然离开。
可以说,晚年的盛恩颐,日子是一落千丈,据他的一个儿子回忆,在短短十年间,家里的房子是越住越小,从以前的别墅,到最后全家七个人挤在一间里。
1958年,盛恩颐因病去世,这位“民国第一败家子”,在极度的穷困中,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
盛宣怀用一生积攒下了千万身家,按他临终的设计,他的后人绝对会衣食无忧,但时局的变迁,以及后人的作为,却让他的这个愿望最终落空,正所谓“留给后人万能的金元,无异于留给他一条祸根”,这便是盛宣怀家族“百年豪门十年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