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头”发型是大清的标配?别被忽悠了,他们的发型起初很哇塞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229期
  ——野史纲目——
谁也未曾想到,当年活跃在山海关外的这群女真人,还能够坐上这天下之主的宝座。
也不知道咋搞的,将崇祯帝推下龙椅的李自成,竟然只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便将天下拱手让给爱新觉罗家了。
皇太极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一路躺赢,接手了大明江山。虽然女真人骁勇善战,但是他们在治理天下方面,着实是没有太多的经验。

于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制定国家战略方面,也是采取的抄作业的方式。他们将明朝绝大多数的制度和政策悉数继承,为的就是能够完成政权的顺利过渡。
但清朝统治者为了验证自己的统治力,便在公元1644年开始,前后几次颁发“剃发令”,除此之外,还伴随着“易服令”。
这在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更有不少人为了不剃头而被杀头。
那么统治者为何偏偏将剃头易服这件事当成正事?
01
剃与不剃,这是个问题
满清统治者之所以这么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作为统治者的征服欲,也借此向天下百姓昭告一件事,那就是他们是大清朝的百姓了。

但是,文化层面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让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变得火花四溅。
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说要剪头发,那简直比要他们命还难受。
但是对于女真族来说,他们发迹于东北关外,常年以游牧为生。原本寒冷的地区,头上顶着点头发更容易保暖,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便是洗头的问题。
在东北地区,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比较寒冷,而且在广袤的原野之上,水源也一直是困扰他们生活的难题,如此一来,洗头便成了奢望。头皮发痒,虱子跳蚤的问题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但是在传统解释方面,虱子跳蚤一说就拿不到台面上来了。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头皮发痒问题,因此我们看到传统的游牧民族都会剃一个地中海的发型。
披散着头发对于游牧民族策马扬鞭来说,并不是很友好,头发迎风飘扬,遮挡视线不说,万一和马鞭搅在一起,就相当尴尬了。

于是,部落首领便作出要求,士兵必须将披散的头发梳成小辫子,以适应军旅生活。
而东北女真又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信奉万物皆有灵,头发作为人身体最高部位的毛发,就被认为是接收灵气的“天线”,所以东北女真男人的头上,都会梳一个小辫子。
这剃与不剃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推行剃头政策,有无数人便为了不剃头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02
阴阳头不是标配,起初的发型很哇塞
清朝入关之后,他们面临的是少数人统治数倍于他的百姓,这让满清统治者一度显得信心不足。
于是,满清入关之后,便大搞“文字狱”,多尔衮还颁布“剃头令”。但是,我们被影视作品忽悠了相当之久,满清初期的剃发梳辫子,根本就不是阴阳头。

在当时,剃发留辫的标准为“金钱鼠尾”,头顶四周的头发都要剃干净,然后就在头顶部位留下铜钱大小的一块,这一撮头发再编起来形成小辫子。
小辫子的粗细也有相当严格的标准,编好的小辫子不能超过铜钱方孔的大小,如果遇到发量多的人,那就要稍微注意一下了,一旦超过规格,下场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头落地。
这在顺治年间尤为明显,即便不合格者不是故意而为之,也只能被“依律照办”。但随着满清统治者统治越来越牢固,百姓头上的辫子也开始“走样”。
一方面是由于满清统治者政权的稳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两种文化彼此交融,使得百姓们的辫子也从当初的鼠尾到猪尾,然后又到牛尾,最后成了阴阳头。

其实,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辫子到底是鼠尾还是阴阳头,他们其实并不是很在意,之所以起初格外严格,更多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天下已经不是大明的天下了。
同时,也在以此分化瓦解那些反清复明人士的信心,在社会大环境上继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随着统治越发巩固,而反清复明人士也越来越少,头顶的辫子也变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要求反而就开始松了。
金钱鼠尾成为了大清初期的代表性发型,发展到晚清时期,阴阳头则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发型。

03
后记
综上所述,大清朝并不自始至终都是阴阳头,起初的金钱鼠尾看起来也十分的哇塞。后来随着儒家文化的加深,以及清朝统治的稳固,使得他们的着装以及发型也开始向着“文雅”而蜕变。
不说别的,最起码阴阳头的发型,要比金钱鼠尾看起来儒雅多了。闭眼想象一下,一个大老爷们,读着圣贤书,顶着一个小辫子,实在是太过于滑稽。
END

各位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规则又进行了调整
李三观也不得不跟大家求个三连
希望大家多多点击“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
这样李三观的推送才能继续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
与大家继续分享每个开怀大笑或拍案惊奇的好故事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欢迎关注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