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173期
——野史纲目——
古人要夺得功名,要想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都免不得把目光投向科举这条路,可以说,这是有才华就能实现的梦想。
无论是年少,中年,甚至是老年,都有人不断踏上这条路,而科举最后一关的皇帝,到了慈禧这里,为什么会因为自己的名字就落榜,究竟是什么样的名字让慈禧如此反感呢?
古人状元之路有多艰辛
据统计,在清朝,考取状元的概率大概是五十亿分之一,五十亿这个数字堆在眼前,仿佛很难想象。
而要知道,我们国家如今的人口才是十四亿,你现在高考要考到前一万名,前一千名,前一百名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而在当时,五十亿分之一的概率考中状元,可以想到是多困难的一件事了。
到底为什么状元这么难考?这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了科举考试的制度。
起初科举考试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皇帝看你面相不错,你可能就下一届状元了,要是看你一点儿不顺眼,之前的努力可以说就是白费了。
后来八股文实行,全国考生彻夜苦读,这也让科举制度的不确定性减少了很多,但是还是存在的,比如说咱们今天的主人公,朱汝珍。
其实考上状元就相当于咱们考上清华北大,甚至比这个更难。咱们都学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范进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考了很多次,终于考中了举人,当时开心地满街奔走。
其实再去深究那篇文章,按现在来讲,那个高兴的程度,差不多已经是精神状态出问题了。一个举人能把人弄出精神问题,可见当时科举时考中的难度了。
数十载努力前途明朗
再来看看咱们今天的主人公朱汝珍,朱汝珍是广东人,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也十分清苦,但是好在亲戚都比较富裕,所以朱汝珍能很好的被接济着,在读书这方面也一直很用功。
后来朱汝珍走上科举这条路,也一直不负众望,考得都很不错,经过了重重关卡,终于在中举之后取得了榜眼的荣誉。
可是后来才知道,自己本来是状元的位置,那到底为什么被降了一等呢?
痛失状元却成主席
当时,主考官查阅完试卷,从中挑了十张考卷呈给了慈禧过目,当时呈上去的考卷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朱汝珍就在第一个,刘春霖在第二个,就这样呈给了慈禧,可慈禧刚拿过来一看就不高兴了。
先是名字里的这个“珍”字,这让她想起了珍妃。
当时洋人进攻,慈禧跟珍妃说要出逃了,但是不方便带珍妃走,可是珍妃不但没有不乐意,反而口出狂言,说自己能维持大局,让慈禧跑,慈禧哪里能听得了这种话,一怒之下命人把珍妃投入了井里。
朱汝珍的名字让慈禧想起来了这一段不美好的回忆,而当慈禧了解到朱汝珍是广东人之后,便坚定了这个人不能当状元的想法。
广东人对慈禧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 ,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虽然他们做的事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广东人。
这让慈禧在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那就是,广东人反派出得多,那个时候不论是慈禧还是其他皇帝官员,在这方面都会比较迷信一些,所以她毅然决然选择不让朱汝珍当这个状元。
又看这个刘春霖,名字也是很有向上的意义,得到了慈禧的喜爱,所以慈禧把朱汝珍降到了榜眼,位居第二的刘春霖成了状元。
朱汝珍的状元没了,但是却不代表他的前程没了,后来朱汝珍在紫禁城做事,做到了正一品的大官,最后他隐退香港,说“坚决不吃民国饭。”
也被世人崇敬。而慈禧因为名字扼杀一个状元,也因此失去了朱汝珍这样的一个人才。
后记
古时候会因为名字而使自己的前程发生改变,放在如今看来都是荒唐至极的事情,虽然朱汝珍没有得到慈禧的喜爱,但是后来他还是做到了正一品的官职。
我们很难决定一个人喜不喜欢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所谓迷信都是别人心里的障碍,而在我们自己心里的,应该是自己的实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有趣更有料的内容
尽在李三观
样式 | 来源于脑洞大开
图片 | 来源网络
文字 | 来源于灵感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