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287期
——野史纲目——
清初汉族名将岳钟琪,正是岳飞的后代,雍正赐死年羹尧却留岳钟琪性命,主要是因为岳钟琪的安分守己。
雍正五年(1727年)的一天,大街上突然出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边跑还边喊:“岳钟琪要造反了!”,很快,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闻讯而来的官兵迅速将这个乞丐抓捕,严刑审问之下,才知道这个乞丐只不过是一个疯子,满嘴胡言乱语,只得押入大牢,就此结案。
乞丐口中所说的人,正是时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名将岳钟琪,事件发生时,距离另一个汉族名将年羹尧被赐死,仅仅过去两年而已,虽然事后岳钟琪及时的向雍正皇帝如实汇报该情况,并坚称这只是谣言,雍正帝也对他进行了宽慰,但君臣猜忌的种子,就此种下。
岳钟琪出身名门,祖上曾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岳家可以说是身负名将血脉。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而从小耳濡目染的岳钟琪,早早的就展露出对军事的极大兴趣和名门之后的天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年轻的岳钟琪弃文从武,正式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一生中先后参与了征讨准噶尔之战、征讨罗卜藏丹津之战以及征讨大金川之战,尤其在雍正年间,因战功累累,被雍正帝封为太子太保,并出任陕甘总督一职,一时间风头无两。
如此深受雍正帝宠爱的岳钟琪,却在年羹尧被赐死数年后,同样失势下狱,还险些丧命,若不是雍正帝在最后关头将“斩”改为“监候”,恐怕这个岳飞的后代,就会命丧壮年,能够让雍正皇帝留着岳钟琪性命主要原因,在于岳钟琪相比较于年羹尧来说,会更知进退。
岳钟琪的先祖,是岳飞的第三子岳霖,因此,岳钟琪是岳飞的第21世嫡孙,原本岳钟琪是一名文官,曾担任过知府,但对军事极为感兴趣的他,最终选择了弃文从武。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向蠢蠢欲动的准噶尔汗国再次挑起事端,并与沙俄联合,意图吞并青藏地区,听闻消息的康熙帝,决定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准噶尔一点教训尝尝,此战,正是岳钟琪的成名之战。
康熙帝为一举将准噶尔击败,下令十四阿哥胤禵率军平乱,岳钟琪就在这次随军出征,在此战中,岳钟琪足智多谋,善用奇兵,很快受到了胤禵注意,战后,胤禵将他的功绩上报康熙帝,因此,岳钟琪也受到康熙皇帝的欣赏,正是凭借战功,岳钟琪被提拔为四川提督,成为清朝的一个边关大员。
雍正帝登基之后,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叛军将雍正帝派去的钦差大臣残忍杀害,惹的雍正皇帝极为震怒,下令正值当红的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岳钟琪为征西副将军,共同前去平定叛乱,在这次战役中,岳钟琪更是展现出他惊人的军事才华。
不仅在战斗中出奇谋、用奇兵,更是在危难之际,救了年羹尧一命,在岳钟琪的配合下,平定青海的战役很快以胜利告终,捷报传至京城,雍正帝大喜,封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并在次年,随着平定青海之役的战果扩大,雍正帝又加封岳钟琪为太子太保,并亲赐黄带一副。
此时的岳钟琪,可以说是除了年羹尧以外,风头正劲的汉族将领,但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场未知的危险正慢慢接近岳钟琪。
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被雍正帝定九十二款大罪,赐死天牢,而在他死后不久,同样是汉族将领的岳钟琪,因为两件小事,受到了雍正帝的刻意冷落。
先是前文提到的雍正五年的“疯子造谣”事件,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在大街上高喊“岳钟琪要造反了!”,虽说官府审问之下,认定这个乞丐只不过是一个疯子,岳钟琪也向雍正汇报了具体经过,即便是雍正帝没什么表示,但可架不住他心里犯嘀咕。
众所周知,雍正帝是一个十分多疑的人,这与他的上位过程有很大关系,也让他养成了对人保留信任的态度,因此,“乞丐造谣”事件,看似他没什么反应,还宽慰岳钟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对此事必定是前思后想。
同时,当时距离年羹尧被赐死仅仅过去两年,无论是余波还是阴影,都还没有完全褪去,年羹尧给雍正帝造成的冲击,实在是太大,所以,对于掌握着兵权、还曾与年羹尧有过合作的岳钟琪,在“乞丐造谣”事件后,逐渐的被雍正帝开始猜忌。
这也怪不得雍正,实在是心里的阴影太大,以至于杯弓蛇影。
而另一件小事,也就发生在次年的“曾静案”,就让雍正帝对岳钟琪的猜忌又多了几分,虽然这个案件在最初,和岳钟琪并无太大关系。
“曾静案”又称“吕留案”,说起来这个案子,有几分搞笑,完全是一个不知所谓的乡村学究搞出来的,没想到,此案前后被株连了几十人,连陕甘总督岳钟琪也差点下狱。
“曾静案”的“罪魁祸首”,是一名叫做曾静的乡村学究,这个人有一定的“反清”思想,但原因并非什么民族大义,而是由于青年时代屡试不第,就对清政府有不少怨言。
在机缘巧合下,曾静接触到了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吕留良的弟子,并在研读吕留良的著作后,对其提出的“夷夏之防”极为认可,同时,由于自己屡屡名落孙山,心中对清政府也有怨言,因此,对吕留良的反清思想更加认同。
当然,如果只是心中不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一个秀才干不了什么大事,但曾静却在雍正五年,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干了一件大事。
他安排弟子写了一封信,送到了陕甘总督岳钟琪的手中,在信中,曾静提出岳钟琪作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代,理应将先人思想继承并发扬光大,进行“反清复明”的工作,同时,还在信中将雍正帝批判了个遍。
接到信的岳钟琪,差点没被吓死,他本不认识曾静,在对送信的弟子威逼利诱之下,才得知执笔之人为曾静,岳钟琪一面火速将信件送往北京交于雍正帝,另一面将眼巴巴盼着岳钟琪“起兵”的曾静捉拿归案。
在雍正帝亲自对曾静审问后,确定了曾静一案与岳钟琪无关,也就是说,岳钟琪是躺着中枪的,包括先前的“乞丐造谣”,岳钟琪同样也是“躺枪”,但即便如此,也让雍正帝对岳钟琪愈发的不信任起来。
为何这两件小事,就能让雍正帝对岳钟琪产生猜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别看只是小事,但这两件事情发生时,正值岳钟琪手握重兵大权之时,即便是在最后都确定与岳钟琪并无关系,但换做任何一个皇帝,都难免会在心里,对这个大将有所怀疑,尤其,岳钟琪还是一个汉族将领。
更何况,怎么两次都是你岳钟琪一个人?
如果说这两次事件,只是让雍正帝对岳钟琪有所怀疑的话,那么在雍正七年的一场战役,就让岳钟琪惨遭下狱,等到处决。
雍正七年(1729年),西北准噶尔部起兵叛乱,雍正命岳钟琪为抚远大将军带兵马十六万征讨,岳钟琪将兵分三路,自己亲自带领西路军迎敌,但准噶尔部却采取了避开岳钟琪锋芒的作战方式,直扑相对薄弱的北路军,并在诱敌深入的计策下,将六万多北路军引入峡谷,进行围歼,北路军在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下突围而出,但准噶尔部紧追不舍,生生的将北路军打残。
此战中,北路军四位将军临俘自尽,七位王公大臣阵亡,六万余人的北路军,战后仅剩两千多人,基本上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岳钟琪所在的西路军,也在他的误判下,被敌军盗走大量粮草,虽然在历经艰难后,最终进入乌鲁木齐,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作战目标,为朝廷挽回了部分脸面,但北路军的损失惨重,以及西路军的粮草被盗,身为主帅的岳钟琪难辞其咎。
战后,雍正帝极为不满,对岳钟琪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在这种局势下,军机大臣鄂尔泰趁机火上浇油,弹劾岳钟琪,最终导致雍正帝下旨,命岳钟琪返京“商办军务”,并将他剥去所有官职,“交兵部拘禁候议”,至此,岳钟琪完全失宠,开始了他的牢狱生涯。
“岳钟琪以轻言长驱直入之说,又为贼夷盗驼马,既耻且愤!”、“攻敌不速,用人不当”---雍正指责岳钟琪
平心而论,岳钟琪在此战中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在他出征前,曾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面呈雍正,雍正对此也非常认可,奈何准噶尔部在当时正值战力巅峰,同时北路军轻敌冒进,最终导致了惨败。但无论怎样,惨败就是惨败,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岳钟琪受到牵连也实属正常。
同时,军机大臣鄂尔泰的弹劾,也是让岳钟琪下狱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汉族将领,军功却如此之大,让部分有心之人早就对岳钟琪心生不满,眼红之下,落井下石这种操作必然是少不了的。
再加上曾经发生过的让雍正帝对岳钟琪产生猜忌的两件事,这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促使了岳钟琪的失势,就此被雍正帝安排下狱。
岳钟琪的牢狱生涯足足坐了两年,在这期间,对于如何处理他,朝堂上争论不休,最终,以鄂尔泰为首的“杀岳”派占了上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兵部判决岳钟琪“斩决”。
按照判决,岳钟琪应该在当年斩于菜市口,但兵部这个折子在递交到雍正手中后,雍正帝思绪良久,将奏折上的”斩决“,改为了”监候“,并罚银七十万两。
这二字之差,留住了岳钟琪的性命,在三年后,岳钟琪获释,此时的他,已经被贬为庶人,但好歹还有命在。
雍正帝在最后关头改变主意,放了岳钟琪一马,这背后的原因有几方面,但主要还是因为岳钟琪的安分守己,救了他自己一命。
岳钟琪对于朝廷、对于雍正的忠心,是值得肯定的,从他弃文从武的那时候开始,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岳钟琪向来是兢兢业业、忠心耿耿,这一点,雍正帝是十分清楚的。
同时,相对于年羹尧而言,岳钟琪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行事低调,因为他曾亲眼看到自己的同僚是如何从红极一时到被抄家赐死,因此,他十分明白,雍正帝的多疑,随时都可能要了他的命。
所以,岳钟琪无论在明里暗里,都表示出对朝廷、对雍正的不二之心,懂得收敛自己,不像年羹尧那样嚣张跋扈,这就是岳钟琪最大的依仗。
正因为岳钟琪的安分守己和知道进退,因此才能在两件“小事”后,暂时安然无恙,同时,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让雍正帝在最后关头放了他一马。
而让雍正帝留岳钟琪性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雍正帝需要为继承人,也就是乾隆帝,留下一个能战善战的将帅之才,说白了,就是要岳钟琪继续为大清东征西讨。
雍正帝在奏折上批示“监候”那一年,已经距离他驾崩仅剩一年,当时的他,虽说并不知道自己还会活多久,但是为弘历留下点班底,还是要提早准备的。
同时,当时大清周边的局势并未完全稳定,边境问题依然是一个隐患,而当时在朝廷里,能战善战的将领真的不多了,尤其是像岳钟琪这般的将帅之才,年羹尧被赐死是因为雍正是在忍不住,但如果再将岳钟琪杀掉,无异于自毁长城,这种事,精于算计的雍正帝是不会做的。
更何况,岳钟琪当时正值壮年,才五十出头,还能继续为朝廷发光发热,同时,最主要的是,雍正帝从一开始,就没准备真的让岳钟琪死。
所以,在奏折递到雍正手中时,深思熟虑之后,雍正才会在奏折上改“斩”为“监候”,也正是有了雍正的“笔下留命”,岳钟琪才能在十一年后,以62岁高龄,率军出征,帮助乾隆帝平定大金川叛乱。
小结:
岳钟琪是清初的汉族名将之一,一生中战功无数,相对比与同为汉族名将的年羹尧来说,岳钟琪的结局无疑是非常好的,起码没有被抄家灭口,能够在最后关头让雍正帝“笔下留命”,是因为岳钟琪懂得安分守己,并且忠君的优点救了他一命,同时,他优秀的军事才能,也是能够保命的因素之一,两者相加,这就是岳钟琪能历经三朝得以善终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