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三雕!一种超简单的新型锂箔减薄策略



金属锂因其最高的能量密度(3860 mAh g-1)而被认为是锂基电池的终极负极材料。
背景介绍
然而,作为负极,商用金属锂箔太厚,在全电池中能量密度难以平衡与之搭配的商用正极(这里指N/P比)。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通过增加正极厚度来提高正极的面积比容量似乎是一种潜在的方法,但会导致正极侧的阻抗快速增加,电池性能也会加速恶化。
另一种可行的方法是使用薄金属锂箔(约15 μm)作为负极。不幸的是,目前可用的商业锂箔通常非常厚(~50-100 μm)。如此厚的锂箔导致锂的比实际用量的严重过量,这不仅意味着N/P失衡,而且锂利用率相当低,加剧了锂资源的浪费。
除了用作负极,锂箔还用于预锂化负极(如硅负极),需要精确的锂补偿容量。然而,厚的锂箔难以按需分配和分散,极易导致预锂化不均匀和局部过量。鉴于此,从应用便利性和电池成本两方面考虑,开发超薄锂金属具有紧迫性和重要价值。
工作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李会巧团队利用锂和萘(naphthalene)之间的简单表面溶解反应而提出一种新的化学减薄策略。
该策略能够实现可扩展、连续、卷轴式(roll-to-roll)制备超薄锂箔。20分钟内可成功获得表面清洁且小于15 μm的锂箔。锂箔的减薄率和厚度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温度和操作模式轻松调节。
稀释后产生的Li-Naph溶液可以用作具有重要价值的多功能试剂(例如:作为化学还原剂或洗涤液等用于表面清洁和其他工业处理),废液中的锂离子也可以进一步以Li2CO3的形式提取。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论文
目前,薄锂箔的常用工业技术通常借用机械轧制等物理方法制备。然而,金属锂的粘性和机械性差,给薄锂箔的制备带来了巨大障碍。因此,商业轧制锂箔的厚度通常为50微米至数百微米。此外,锂箔的进一步减薄需要更精确的轧制设备和高精度的控制系统,这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电化学沉积可在导电基板上制备微米级薄锂箔,但其质量(如厚度、均匀性、平整度、致密性)受电解池配置、电解液配方、支撑基板材料和运行参数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仍然仅限于实验室水平的学术研究。
作者提出的策略除了可以得到超薄锂箔产品外,剩余的Li-Naph副产品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废液中的锂资源很容易回收,表现出优越的经济性。该工作为获得超薄锂箔提供了最先进的策略,为金属锂负极在未来高能量密度电池中的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
以下图片可以直观得到作者的思路和工艺方法,这里不再具体描述。

不同厚度锂箔的材料成本和锂箔利用率(图片来源:NANO Letters论文)

Naph/DME溶液稀释法制备超薄锂箔的示意图(图片来源:NANO Letters论文)

超薄锂箔的可扩展卷轴式(roll-to-roll)减薄工艺示意图(图片来源:NANO Letters论文)

从Li-Naph/DME溶液中提取锂(图片来源:NANO Letters论文)
Li2CO3的溶解度远低于Na2CO3,废液中的Li+被Na+置换并以碳酸盐的形式沉淀。

图片来源:NANO Letters论文

超薄锂箔整个生产过程中锂的循环链示意图(图片来源:NANO Letters论文)
附:文献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2c00338?ref=PDF
活动预告
NEW


往期热点推荐
(点击链接阅读)
☞BYD战投30亿!又一“锂王”来了
☞锂电池引发室内火灾,新日股份被判赔偿!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价格上涨20000元!
☞总投资692亿元!超大储能全产业链项目来了!
☞锂电独角兽,继续大扩产!
☞两会观点|“专利权滥用”恶意竞争要避免!
☞重磅!远景动力成奔驰电池供应商!
☞美国将建磷酸铁锂(LFP)电池工厂!
☞又一家全固态电池企业获巨额融资!
☞宁德时代投资矿产开采公司,持股65%
报料及投稿 | editors@ofweek.com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小姐:19168597392/0755-83279005-870

加入锂电行业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备注“姓名-公司-岗位”申请入群。
戳“阅读原文”报名参加OFweek 2022锂电池(动力&消费)产业大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