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知识必备(1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这是该锂电知识必备系列文章的第12篇,欢迎大家可以持续关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在材料领域应用广泛,也是锂电材料常用的表征方法之一。常用于分析分子的价键、官能团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状态、分子结构等。
FTIR原理
红外光谱属于分析吸收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特定的与分子振动能级差对应频率的辐射。分子振动引起偶极矩的变化,使得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形成分子吸收光谱,且对应该特征频率的位置出现吸收峰。
红外光谱图以吸收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强度或光的透射率为纵坐标。
一般来说,极性较强的分子或基团对应的吸收峰也较强,分子对称性越高,吸收峰也就越弱。(引自:孙姝纬,锂电池研究中的拉曼/红外实验测量和分析方法)
红外吸收光谱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利用的是特征峰的吸收频率(跟基团有关);定量分析利用的是特征峰的强度。
傅里叶变换
傅立叶变换表示能将满足一定条件的某个函数表示成三角函数(正弦或余弦函数)或它们积分的线性组合。傅里叶变换是一种信号分析方法(具体可参考:公众号电子工程师笔记——傅里叶变换就是这么简单)。FTIR在对信息光的处理中运用了傅里叶变换,所以这种红外测试才被称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分区
红外光谱根据波长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区域:1. 近红外区(泛频区),波数在4000cm-1以上,主要测量的是O—H、C—H、N—H键的倍频吸收;中红外区(特定振动区/指纹区),波数在400~4000cm-1(此区域研究应用最多);3.远红外区,波数在400cm-1以下,测量的主要是气体分子的转动信息。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的区别
维科网锂电在上一篇锂电知识必备(11)——拉曼光谱讲到拉曼光谱的定义、原理及应用。两者对比下来似乎有点相似,但从原理上讲,两者有质的差别。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辐射,属于分子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得到的振动能级信息不是来自样品对光的吸收,而是来自样品的散射。具体区别可参考下图。

图片来源:孙姝纬,锂电池研究中的拉曼/红外实验测量和分析方法
FTIR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如下图所示,波数2948 cm−1、2240 cm−1和 1452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对应着-C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C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和-CH2-的剪切振动吸收峰,这些峰均为PAN的特征峰。PAN/cellulose复合隔膜的FTIR则在1016 cm−1和1783 cm−1处出现了纤维素的特征峰,说明纤维素复合进入隔膜中。由于PAN/cellulose(5%)复合隔膜的纤维素含量较低,纤维素的特征峰呈现并不明显。(引自:李海娟,锂离子电池耐高温PAN基复合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PAN和PAN/cellulose(纤维素)(5%、10%、15%)复合隔膜的FTIR(图片来源:)
下图是PG(PG:桃胶)和PG-c-ECH(ECH:环氧氯丙烷)的FTIR。作者已经将不同波数下的吸收峰在图中标出,这里不再过多说明。
不过,读者可能发现两者FTIR的峰的方向是不同的,上图的特征峰是向下的,而下图的特征峰是向上的。这其实跟FTIR纵坐标的表示方法有关,一个表示光的透射率,另一个则是吸收强度。

图片来源:李泽珩,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粘结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附:参考文献
[1] 孙姝纬,锂电池研究中的拉曼/红外实验测量和分析方法
[2] 李海娟,锂离子电池耐高温PAN基复合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 李泽珩,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粘结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活动预告
NEW


往期热点推荐
(点击链接阅读)
☞锂电知识必备(1)——循环伏安法(CV)
☞锂电知识必备(2)——交流阻抗谱(EIS)
☞锂电知识必备(3)——直流阻抗(DCR)
☞锂电知识必备(4)——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
☞锂电知识必备(5)——dQ/dV曲线
☞锂电知识必备(6)——锂离子迁移数
☞锂电知识必备(7)——充放电测试技术
☞锂电知识必备(8)——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锂电知识必备(9)——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锂电知识必备(10)——X射线衍射(XRD)
☞锂电知识必备(11)——拉曼光谱(RS)
报料及投稿 | editors@ofweek.com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小姐:19168597392/0755-83279005-870

加入锂电行业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备注“姓名-公司-岗位”申请入群。
戳“阅读原文”报名参加OFweek 2022锂电池(动力&消费)产业大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