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何去世前连药都买不起?




本文作者:伊人
责任编辑:改改
每年的9月3日,是我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当此时,各大媒体都要发文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让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国古代就有这么一位名将,他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练兵东南,驱逐胡虏,横扫倭奴,势不可挡。
凡其所到之处,捷报频传,倭寇闻名丧胆,不敢撄其锋。
他战功之显赫,四十年内无人可望其项背;盖世之威名,四百年后声震寰宇,万民皆知。

他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嘉靖七年,戚继光出生于山东一户官将之家。
据说戚继光出生时,父亲梦见一位仙人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红色的衣服,拿着一块笏板从天而降。
奇怪的是,母亲在分娩前也做了同样的梦。
更奇怪的是,那天天亮后,他们家院子里充满了各种奇光异彩,就像从天上直接撒下来的一样,于是父亲给儿子取名戚继光。
56岁才有这个儿子,父亲对他十分宠爱,但也异常严厉,从小就送他去私塾读书,希望他将来能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戚继光没有辜负父亲的心意,努力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迷上了军事游戏。
与寻常小孩儿的玩耍嬉戏不同,他玩出了“新高度”。
他常常一个人用泥巴垒成指挥台,把竹子剖开做兵器,把彩色布匹裁成旌旗,把瓦砾摆成整齐的战阵,然后再把这些东西进行各种排列组合,研究如何攻击和防御。
在外人看来,倒真有几分排兵布阵的感觉。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官正直清廉,他曾教导戚继光说:“不论以后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忠孝廉节,人民始终在第一位。”
正是这句话,影响了他一辈子。
然而当时的人对戚父的教育观念却并不认同,还窃窃私语:“他家这么清廉,看拿什么留给后代!”
戚景通听到这样的话,并未多言,只是把戚继光叫到身边,跟他说:“我留给你的都在皇上那儿存着呢!”
戚景通留给戚继光的,是“指挥佥事”这个职位。
戚氏祖先戚祥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30年,后来战死沙场。
朱元璋为了感念他为国捐躯,就授予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

戚景通就是第四代继承者,他希望儿子不仅能够继承他的官职,还要获得更高的成就,光大门庭。
戚继光17岁那年,父亲病重,当戚继光从北京办完世袭手续回到家里后,父亲已经去世了。
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为戚继光最大的遗憾,同时心中暗暗发誓,自己决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然后收拾行囊,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嘉靖23年,蒙古各部落连年侵犯明朝的边境,多次突破明朝的防御线,朝廷为了抵御蒙古势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大规模重筑了长城,却没有抵挡住蒙古人的脚步。
在蓟门戍守时,戚继光看出蒙古俺答的军队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一直在觊觎内地,而蓟门缺乏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备俺答策》,提出了防备俺答的具体措施,可是,当时戚继光人微言轻,他的话没有被引起重视。
没多久后,戚继光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汉带兵直逼北京城下,在大同境内烧杀抢掠长达8日,诸将皆坚壁不战,只等俺答抢饱了大肆离去,史称“庚戌之变”。
戚继光亲眼目睹了地方州县的财力匮乏,兵备废弛,很是为当前的局面感到很痛心,还曾写下“每经霜露候,报国眼常明”的诗句,流露出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国难当头,朝廷内部居然无人可用,只好从周边戍守的官兵中选拔,由于之前戚继光曾给朝廷上书,因此被任命为总旗牌官。
上任后,戚继光凭借多年戍守边疆的经验,给皇帝上书一道,他的这篇《御虏方略》的奏折得到了朝廷的推崇,山东巡抚王绩称赞他:“英勇和韬略在各将领之上,气节和志向更是超越流俗。”
之后,由大臣举荐,26岁的戚继光又升任都指挥佥事。
本以为可以一展身手,好好大干一番,可是刚上任时,戚继光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当时的军队人员多疲于出操,戚继光初来乍到,很多的士兵对他并不信服,他想要快速操练士兵的计划迟迟不能进行。
戚继光手下有一个小官,是他的一个远房舅舅,这位表亲仗着自己辈分高,不遵守戚继光的命令。

戚继光丝毫不念亲戚情分,当着众人的面,严厉地惩罚了他。
这件事情在军队传开后,大家都知道,戚继光秉公执法,绝不徇私,军队的纪律逐渐变得严明,戚继光的威信因此慢慢建立起来。

由于在职期间成绩显著,戚继光得到了朝廷重臣张居正的重用。
当时张居正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需要提拔一个得力的干将,来实现自己整顿边防的计划,所以他对戚继光格外器重。
当时福建、广东沿海的军备多已废弛,各卫所的士兵老弱病残,缺乏正规训练,面对凶狠的倭寇,根本不是对手。
但士兵的战斗力能否发挥出来,全看将领怎么训练。
这些人经过戚继光的训练,只凭借老兵瘦马,在台州的抗倭战役中大胜,消灭敌军300多人,明军只有数人轻伤,史称“台州大捷”。

仗虽然打赢了,但戚继光发现自己训练的军队有个极大的弱点。他们只善于长距离打仗,怯于跟敌人短兵相接,尤其不敢跟敌人拼死一搏,而倭寇最拿手的便是近战。
因此,他一直想重新组建一支英勇无畏、不惧生死、敢打敢拼的军队。
这个机遇很快就来了。
有一次,他到义乌巡视的时候,亲眼目睹了一场数千人参加的械斗,当地民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全家无论男女老幼一齐上阵,毫不迟疑地拿起棍棒、菜刀等跟敌人殊死搏斗、视死如归。
现场战况之惨烈,已不亚于真正的战场。即使像戚继光这种见过大场面的狠角色也惊叹不已。
回去以后,他立刻上书自己的直系领导胡宗宪“若能在义乌征兵五千,3年以内倭寇定平。”
胡宗宪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于是,戚继光开始贴告示招募,他招募的原则是:
凡是住在城里的一律不用(不够狠);
凡是跟敌人交手失败的,一律不用(心里胆怯);
凡是对官府服帖的,一律不用(骨头软)。
最后,他在义乌共招募了符合条件的士兵共4000多人,随后,戚继光开始对他们进行严苛的体能和实战训练。

此外,戚继光还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法“鸳鸯阵”,这个作战方式采用层层推进,要求在与敌人交锋时,彼此互相协作,互相保护。
训练半年有余,终于到了见真章的时候。
当有人听说戚继光要带领他训练的新兵去打倭寇时,纷纷摇头:“我们原先两万人打倭寇1000多人都打了大半年,现在他带3000人去打人家2万人,不是白白送死吗?”
没想到上战场以后,结果戚继光采用了“鸳鸯阵”步步紧逼,打得倭寇屁滚尿流,2万人的敌军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而明军只有数十人受伤,可谓大获全胜。
战役结束后,原先对戚继光不服气的人,都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并将戚继光训练的部队被称之为“戚家军”。
此后,戚继光带领他的“戚家军”在沿海一带抗倭十几年,他们运用“鸳鸯阵”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扫平了多年的倭患。
几十年的戎马生涯,戚继光被大家称为“戚老虎”,他的名字让倭寇们谈“虎”色变,老百姓们也对他和“戚家军”奉若神明。

戚继光还根据自己的抗倭经验,写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几百年,依旧被认为是兵家重要的军事书籍。

然而,谁也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戚继光,上了战场砍倭寇像砍菜一样,脱下戎装,最怕的居然是老婆。
戚继光的正妻王氏是将门虎女,从小习武,性格强悍,还曾穿上军装,带领士兵登上城墙,配合他们守城退敌。

别看戚继光在军中是威严赫赫的将军,在家里却被老婆呼来喝去,嘴都不敢还一句。(后人猜测,他应该是打不过老婆)
有一次,部下们看不过去了,为了给老大找回面子,他们提议让夫人到兵营来,好给她个下马威,让她看看谁才是一家之主。
谁知道戚夫人进了军营后,双眼寒光四射、杀气腾腾,厉声呵道:“唤我何事?!”
本想耍耍威风的戚继光,看到夫人凌厉的眼神当下就怂了,上前陪笑着说:“特请夫人阅兵!”
听到这句话,部下们也无可奈何,只好跟着一起出去阅兵。
戚继光一生中,大小事基本都听老婆的,老婆的话就是命令,只有一件事,他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惜“抗命”。
那就是娶小老婆。
戚继光是家中独子,成婚多年,王氏却无所出,纵有心纳妾绵延子嗣,可是看了看身边的王氏,戚继光只得叹了口气。
直到晚年时,戚继光实在担心戚家无后,就偷偷在外面纳了三房小妾。

王氏知道这件事后,操起刀就要找丈夫算账。
戚继光不躲不避,大大方方走出来跟夫人认错:“你我没有儿子,但我家戚不能无后,愧对祖宗,我这也是不得已为之啊!”
听着丈夫的话语,王氏心中有愧,她扔下刀,原谅了戚继光,还把小妾的儿子养到自己名下,当作嫡子。
可她哪里知道,深知兵法谋略的戚继光,其实衣服里还穿着盔甲呢!

戚继光能够在战场上保持常胜记录,除了他自己的胆识和才干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的几任首辅对他的重视和重用。
据说,为了讨好张居正,戚继光不但给他送礼、送美女,还曾给张居正进献海狗肾,服用此物之后,遍体发热,以至于寒冬腊月,张居正从来没带过帽子,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妥妥的“跪舔”。

可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张居正病逝后,京城的局势急转直下,曾经仇恨张居正的人,开始清算他的同僚们,戚继光也被雪藏,不再受用。
利益面前,人都是自私的。
一些戚继光之前的部下,也开始散布他的谣言,妄图取而代之。
在这种情势下,戚继光不得不离开他镇守了16年的北方边塞,一年后,戚继光因为心力憔悴,病倒了。
养病期间,他还把《纪效新书》进行了整理,补充了这些年练兵、练将和筑城的经验,并发给部下作为练兵的教程。
当时朝廷对张居正的清算还远没有结束,在这种复杂局势中,戚继光借生病之机,上书朝廷告老还乡。

戚继光做官多年,大部分钱都用来孝敬张居正了,没存什么积蓄,罢官后又失去了经济来源,在老家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之后更是落到了“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的境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
王氏始终因为他纳妾的事情,心存疙瘩,对他不依不饶,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封休书后,把家里仅有的钱财都卷跑了,害得戚继光最后连买药的钱都没有。
60岁那年冬天,戚继光突然病倒,还未来得及跟家人交代后事,就溘然长逝,一代名将从此陨落。
临终前,戚继光曾说:“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作为一代武将,戚继光杰出的军事思想超越了时代,他被明末辽东总督洪承畴等将领认为是:孙武之后的兵学第一人。

他的《练兵实纪》到清末还是国内顶尖的军事学说,曾国藩在练习湘军的过程中,也从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中汲取了灵感。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他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把抗击倭寇和精忠报国当做毕生的事业。
他光辉的一生和高尚的品质让人不禁感叹:大明有这样的抗倭将领,可谓百姓之大幸!国家有这样的民族英雄,可谓国之荣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戚继光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事迹,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他忠贞的爱国之情和抵御外侮的英雄气节,将被后人不断传承和发扬。
排版:小鹿
校对:华子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点击阅读全文,全网首发头条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