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瓜先生编辑:青草
几年前,安徽一位92岁的老人,因为罹患脑梗,丧失了正常沟通能力,生活也已不能自理,连亲人都不认识了。
但令人费解的是,他的嘴里却总是不停地念叨着27 81 241这一串数字。
这串数字到底有什么秘密?为什么会让老人如此念念不忘?儿女们百思不得其解,却又无法从父亲嘴里探明究竟。
直到2020年,淮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采集抗美援朝老战士信息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串数字,就是这位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老人的部队番号。
老人名叫宋良友。
他过往那些惨烈而又悲壮的经历,身边没有任何人知道。
1928年,宋良友出生于安徽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宋良友父母和很多普通百姓一样,靠每日辛勤地耕种和劳作,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因为生活艰难,宋良友没有上过学,从小就帮着父母做家务。
在他10岁那年,日寇对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侵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民不聊生。看着侵略者对老百姓肆无忌惮地欺凌和侮辱,宋良友恨得浑身颤抖,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参军杀敌,保家卫国。
一次,有八路军的队伍从宋良友家路过,战士们的飒爽英姿让他羡慕不已,于是他也想报名参军。虽然由于年龄太小被拒绝了,但上前线杀敌的念头,却一直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
直到18岁那年,宋良友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27军81师241团。这也是老人嘴里念叨着的这一串数字。
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后,宋良友随部队上了战场。
当时,正值上海战役期间,初次参战的宋良友,并没有被枪林弹雨和激烈拼杀的场景吓到,在片刻的无措过后,他立马冲上前线参与战斗,勇敢与对手展开了厮杀。
最后,上海战役取得了胜利,对手被打得溃不成军。宋良友也因为在战场上敢打敢杀的拼劲,以及机灵顽强的作战风格,获得了一致赞赏,被提升为尖刀班班长。
尖刀班班长一向有“敢死队队长”之称,哪里的战斗最为艰难,形势最为危险,他们就会第一个出现在哪里。
之后,宋良友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经过了残酷的战火淬炼,他已经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的军人。
终于,时间来到1949年,在共产党历经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后,新中国成立了。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多年以来遭受战争摧残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宋良友心中感慨万千,苦难已经过去,光明就在眼前。
然而,令宋良友没有想到的是,离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又一次踏上了战场。这一次,他历经了入骨的酷寒和无法想象的艰难,浴死奋战,九死一生。
11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打响,宋良友也参与了这次战斗。
11月的朝鲜山区,温度降至零下30度,志愿军们因为临时接到入朝作战的任务,时间紧迫,连御寒衣物都没有准备,因此很多人入朝第一天就冻伤了。
当时,为了隐藏行踪,攻敌于不备,身为班长的宋良友,和部队奉命在雪地里隐藏了6天。
当冲锋号吹响时,只有少部分志愿军拖着被冻坏的身体冒死冲上前去,而很多战士都保持着手握冲锋枪的作战姿势,却已经被冻成了冰雕。
宋良友被冻得差点晕倒,见到敌军后,他挣扎着爬起来,但双腿早已经麻木了。情急之下,他用枪使劲敲打双腿,等到腿能够站立了,他便用尽全力朝美军的队伍猛冲过去。
当时,志愿军们的武器装备极其落后,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枪、冲锋枪、刺刀和手榴弹。不仅如此,因为天气寒冷,武器的使用都受到了影响。
而美军不仅武器装备精良,军舰,飞机,坦克,大炮一应俱全,海、陆、空精锐部队联合作战,形成了一个异常坚固的攻防体系。
因敌我双方力量太过悬殊,即使全力杀敌,宋良友所在的81师仍然伤亡惨重。
之后的30日,宋良友又迎来了新兴里战斗,这又是一次无比惨烈的战斗。
当时,宋良友所在的3营12连,坚守的高地成为敌军进攻的焦点。敌人势在必得,对他们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宋良友和战友们以顽强的斗志,与数倍于己的美军进行着殊死搏斗。激战中,连长和排长都牺牲了,全连只剩下了几个人。看着身边的战士不断倒下,宋良友把内心的悲愤都化为了杀敌的动力。
炮火纷飞中,宋良友不慎被身边一个炮弹爆炸时的强大气流击中,整个人当即被炸飞。腹部被炸出拳头大的窟窿,肠子顿时涌出半截,随即,宋良友痛得昏死了过去。
醒过来以后,宋良友忍着剧痛把肠子塞了回去,艰难地返回部队。因为伤势过于危重,宋良友的肚子被缝了50多针,昏迷3天3夜后,他才醒来。
“战斗打了3天3夜,打退敌人数十次冲锋,最后我们仍然牢牢守住了阵地。”宋良友后来在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时说。
这一战,宋良友和他的战友们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团,而这个31团,是美军一支战斗经验非常丰富的精锐部队,号称“北极熊团”,曾在二战中所向披靡,取得过不俗战绩。
由于表现英勇,宋良友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1951年4月,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
战役打得异常艰难,241团1部被全部打散。危急时刻,团长隋克荣果断把现场的5个人集合起来,要求分成两路交替掩护突围,而宋良友则带着其中两名战友从北面突围。
在大路已被敌军封锁的情况下,宋良友和战友冲破敌军的重重包围圈,费尽周折,最终与主力部队会合。
宋良友也因此再次荣立一等功。
这一枚枚奖章,见证了宋良友在战场上的每一次生死搏杀,也饱含着一个解放军战士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永不熄灭的爱国之火。
从朝鲜战场归来时,宋良友已是载誉而归的战斗英雄。
但是,他却把奖章和荣誉藏了起来,回到老家,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
1955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宋良友不顾部队的劝阻,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在组织的安排下,先后在淮南大通煤矿和淮北烈山煤矿工作。
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自己过去的光荣经历,在媒人的介绍下,他与同村的一个姑娘结了婚,生下6个儿女。
一开始,因为对煤矿工作不熟练,宋良友就在工作之余勤奋苦学,很快成长为一名业务精湛的工人。工作时,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哪里有危险他就去到哪里。
因踏实肯干,宋良友被任命为班长。
而他所带的班组,几乎每个月的采煤量都位居前列,被工友称为“火车头班长”。
一次,宋良友到井下工作,途经一段巷道时,发现顶部稀稀拉拉的往下漏煤,宋良友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巷道很可能会塌方。
于是,他要求班组成员立即从井下撤离,但很多工友并不以为意,认为漏煤的情况很正常。无奈之下,宋良友只得怒吼着强行让大家赶紧撤离。
正当工友们坐上输送机走到半路的时候,煤矿突然传来轰隆隆的一声巨响,井下果然发生了塌方。
工友们这才如梦初醒,对宋良友的细心和果断佩服不已。
还有一次,煤矿因为塌方引起连锁反应,矿井主巷道被堵,人进不去,煤也出不来。
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又是宋良友第一个站了出来。
他身先士卒,带人在现场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将一根根数百斤重的撑木,稳稳地扛起棚顶,使得拥堵在主巷道的煤块和矸石被清理一空,煤矿得以恢复正常运作。
事后,他的徒弟称,当时的处境真的非常危险,如果煤矿真的垮了,人就活不出来了。
就这样,宋良友任劳任怨地在煤矿工作了几十年,直到1984年退休。期间,因为战争创伤和长期劳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因此,他还从事过门卫、掘进、锅炉工等多个工种。
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而他的6个儿女,也都是普通工人。
生活上,他非常俭朴。几十年前的白背心被他补了无数个补丁,也舍不得扔。
儿女们说,宋良友最不愿过生日。因为每次过生日就会想起他的战友们。
一提到战友,这位曾经血洒疆场的汉子,就会忍不住悲泣,哭得像个孩子。他说:“战友们都牺牲了,我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给自己过生日?”
宋良友曾两次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九死一生。
功成之后,他却将过往的荣耀与功绩深藏起来,60多年来扎根在老家艰苦的农村,默默耕耘了大半生。
宋良友的事迹曝光后,当地军区的领导特意前去探望老人,但是老人的意识已经不清醒了,连正常交流都做不到。
直到一位军区战士在老人身边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奇迹出现了。
当熟悉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旋律响起,宋良友立即有了反应。他的手跟着节奏挥舞着,脸上表情坚定无畏,似乎又回到了那段烽火峥嵘的岁月。
看到这一幕,人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部队领导感慨道:“看看,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即使大脑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听到我们的战歌,依然能唤醒他军人的信念。”
这是我们的无名英雄,这是真正的英雄。
当祖国需要他们时,他们义无反顾,奋勇杀敌;而脱下戎装,他们又甘愿平凡,默默地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
正是因为有宋良友老人这样的英雄和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用肉身铸成铜墙铁壁,为我们挡住狂风暴雨,才换来了如今的山河无恙和我们安宁幸福的生活。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只有用心感受,才能体会到这句歌词中每一字的份量。
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是我们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最长情的告白。
排版:小鹿
校对:华子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