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剥开的四季豆
责任编辑:Fairy
终审:蓝橙
1957年,在被公认为学术界最高荣誉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有两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摘得了物理学奖,震惊了世界。
他们因为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奖,他们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并创造了诺奖颁奖最快的记录,当年发表论文,第二年就获奖。
其中一人便是杨振宁。获奖那一年,他才35岁。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有人说,他后来的杨-米尔斯理论,足以让他获得第二次诺贝尔奖。
所以,他可谓是世界上顶级科学家,在国际物理学峰会上他可以站C位,而之前站C位的人叫爱因斯坦。
那么,杨振宁到底有多厉害?他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户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当过私塾先生,靠读书起家,后来在合肥置办了大宅。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作为长子,自然也要延续父辈对他的期待,读书成才,光宗耀祖。
杨振宁出生时,父亲正在安庆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安庆当时又称作怀宁,恰逢“振”字辈,故取名“振宁”。从出生起,杨振宁血液里就流淌着家族的书香之气。
在他周岁前,父亲考取了留美公费生,只身飞往美国深造,一去就是五年。这几年的光阴都是母亲陪伴着幼小的杨振宁读书成长的。
虽然母亲只读过两年私塾,但受丈夫读书精神的熏陶,秉承杨家“诗书传家”的传统。别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她便开始教小振宁识字。一年后,聪明的小振宁就学会了3000多个汉字。
母亲的启蒙教育,为杨振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待父亲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杨振宁又得到了父亲的亲自调教。
父亲在厦门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期间,教会了他ABCD,告诉他公转自转,当然还有算术。但父亲更注重对他中国文化知识的培养,教他唐诗、历史、围棋、天干地支、爱国歌曲……
6岁的杨振宁像块海绵一样,跟随着父亲拼命地吸收着知识。
一年后的秋天,因为父亲在清华任职,全家搬进了清华园,一住就是八年。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杨振宁的童年反而被保护了起来,成为他一生学习新知识最快的时光。
9岁时,父亲便发现杨振宁极具数学天赋,但并没急于教他几何和微积分。杨振宁还喜欢翻看父亲书架上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因为外文,不太看得懂,请教父亲时,父亲也只简单解释概念。
不久后,父亲却请来了一位历史老师教授杨振宁《孟子》。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浓缩到“慢慢来,不要着急”这简单的一句话中。
父亲常带着杨振宁,沿着家门口的小路去科学馆、图书馆。一路曲径通幽,景色优美。长大后,杨振宁回忆这一段童年时光,才发现这是父子俩单独相处中最为亲近的时刻。
12岁的一天,杨振宁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神秘的宇宙》,他非常感兴趣,他第一次知道了物理,知道了诺贝尔奖。回来之后,他对父亲说:“长大后,我也要拿诺贝尔奖”。
在别人看来是童言无忌,在父亲看来,儿子像他,他信他。他在儿子照片背后写下了:“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瓌”。
转眼就到了读高中的年纪。高二那年,杨振宁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书,他决定直接考大学。
起初报名时,杨振宁报了化学系。但备考期间,他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他口味。1938年秋,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如愿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从此,正式与物理结缘。
直到抗战胜利那一年,杨振宁得到了赴美留学奖学金,准备进入芝加哥大学读书。
离家飞往美国的那天清晨,父亲独自送他去乘坐前往机场的公共汽车。路上,父亲只说了些鼓励的话,镇定地把他送上了车。
起先,杨振宁还能看见车窗外的父亲招手,不久,父亲便被拥挤的人群淹没了。
杨振宁和车上的同学聊起了天,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车子还没有发动。
这时,旁边一位美国人指了指窗外,杨振宁发现父亲竟然还在,一脸焦虑,两鬓斑白。那一刻,他的眼泪喷涌而出。他暗自发誓,父亲一生抱负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自己此生绝不会辜负父亲。
杨振宁果然没有让父亲失望,完成博士学位后,1949年进入了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他在芝加哥大学时,就认识了同为中国人的李政道,两人相差四岁,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工作上更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搭档。两个优秀的年轻人带着满腔热情,在科学的高峰上一起努力攀登着。
1956年,他们两人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发表文章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12岁时的一句豪言壮语,终于如愿。父亲得知儿子获奖,很是欣慰。
杨振宁并没有止步于此。其实,他公认最高的成就是两年前,他和杨-米尔斯发表的规范场论,今天大家熟悉的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
米尔斯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杨振宁是一个才华出众、慷慨引导别人的学者,我们不仅共用一间办公室,他还让我共用了他的思想。”
凭借这项研究,杨振宁获得了鲍尔科学终身成就奖,肯定了他的工作等同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
他的研究成果是爱因斯坦后期一直想做,但没能做出来的。
他虽然只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但后来的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仅是用实验证实了他预言过的粒子。他在四个领域的成就,几乎每项都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
对于杨振宁的认识,取决你的学识。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展现的惊人成就,数学好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助力。他自己也认为,这些都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看着儿子日渐学成,满心期待地盼着他回国,给祖国带来先进的科学。
然而,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成为了父子间的一根刺。
因为杨振宁足够的优秀,美国也想招纳这个人才。站在杨振宁的角度上,他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学,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不具备研究的环境。他不可能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立马回国带来“两弹一星”,因为他们研究的是应用物理。
所以,他几经挣扎,还是选择了留在美国,想借用美国的土壤,继续掌握前沿技术。如果那时回国,可能只能像父亲一样最多做个物理学教授。
杨振宁一直没敢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知晓此事后,三次去日内瓦规劝他回国。有一次,他钻进父亲怀里放声大哭,希望父亲可以理解。
父亲还是很矛盾,给杨振宁写下这几个字: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杨振宁回忆父亲说:“父亲最爱是祖国,对于我放弃故国,直到临终前,他都无法原谅我。”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美国解禁将中国从不可访问的国家名单中取消这一消息后,他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当飞机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杨振宁激动不已,他等这一天等了20年。
一下飞机,杨振宁便和母亲、弟妹们赶往华山医院看望父亲。往后两年,他都回国看望日渐衰弱的父亲,珍惜着为日不多的点滴时光。1973年5月,父亲长辞人世。
父亲临终前,曾夸赞杨振宁做出了大学问,成为世界级科学家,为中华民族争光,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在父亲内心深处,对于能有杨振宁这样出色的儿子,是肯定的,是自豪的。
回国期间,杨振宁除了和家人团聚,他最想见的一个人就是邓稼先。他们从崇德中学开始,就是知心好友。邓稼先早于他回国,他们不仅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越了兄弟的情谊。
当杨振宁在国外听闻中国原子弹爆炸以后,美国报纸就铺天盖地散布消息说:外国人寒春是间谍,帮中国制造出了原子弹。
但研究人员中有个他熟悉的名字,就是邓稼先。他想见到邓稼先,解开心中的疑虑。
当一问出口后,邓稼先一愣,然后说他印象中基本都是中国人,他需要印证一下。
回去后,邓稼先请示了周总理。周总理说:除了早期有少许苏联的帮助外,剩下的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如实告知就好。
邓稼先写信告诉了杨振宁此事。收到信时,杨振宁正在上海大厦吃饭,他在饭桌上看完了这封信,当即就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立马起身,去了洗手间,瞬间泪流满面。
杨振宁后来提起这段经历时,说:“现在年轻人可能不懂,如果他们经历过我的父辈和我那一辈,在中国被世界看不起时,被欺负的状态下,就比较容易了解我当时的心情了。”
在后来归国的日子里,杨振宁也见到周总理,还见到了毛主席,畅谈了关于中国的科学和教育问题。离别时,毛主席握住他的手说:“感谢你这位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大受鼓舞的杨振宁回到美国后开始演讲,宣传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在国外,心在中国,他一直在为国家做贡献。
每次回到美国,杨振宁都会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等部门的盘查,也许那里从来都不真正属于他。
心里一直放不下故土的他,于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专门盖了三幢“大师邸”,其中一栋起名“归根居”的别墅便是他的住所。
清华大学感恩他100万的年薪分文不取,全部捐给清华搞研究,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资1亿多元。感恩他卖掉美国的大房子,又捐了100万美元给清华。
感恩他在国内建造各种实验室,使得清华等高校拥有了世界顶级研究院。感恩他重视海外人才,带回了获得图灵奖的顶流人才姚期智,才有了如今的清华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2017年,杨振宁95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国籍。他先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虽然已高龄,但他依然高产。作为多所高校的荣誉教授,依然奔走于各种学术讲座间,指点年轻科学家和学者,帮助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发展。
他所做的一切,印证了他写过一首诗《归根》里的一句话:“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他发挥着余热,成为了中国梦的践行者。
对于他回国养老,外界一直有诸多争议。这只是一个普通的95岁老人的一个朴素愿望——落叶归根,这也是他父亲一生的夙愿。
就像他的一个朋友所说的:杨振宁你血管里所流的是你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仰望星空,浩瀚的天空中有一颗星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岁月须臾而过,如今这位老人已百岁高龄,他跨越了两个世纪,他感动了中国。他高深的学问也许很多人都不懂,但他崇尚科学,热爱中国的心,我们可以懂。
面对一生如此多的成就和荣誉,杨振宁却认为:“我一生最大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觉不如外国人的心理。”
对于杨振宁的评价一直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不断地神话他,另一种是无限贬低他,我们只需要知道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曾经,他站在了世界的前排。现在,他只想与中国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