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剥开的四季豆
责任编辑&策划:淡淡翠
2021年10月23号清晨,在徐州睢宁县一条长长的街道两旁站满了人群。他们拉起挽联,手持白花,目送着一辆黑色灵车缓缓前行。
这些市民都是自发走上街头,含泪前来送一位老人最后一程。
这位老人既不是名人,也不是大老板,更不是当官的,他就是一位普通村民。而送别人群来自全国各地,有学生、农民、干部等,很多人都是老人生前素不相识的,甚至还有一些人曾经是他的债主。
这位老人什么来头,居然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
他的名字叫杜长胜,人们更爱叫他“信义老爹”。他在70多岁时,用三年多时间还清了儿子生前欠下300多万的巨额债务。
那么,他为什么要扛下这些债务,子债父偿?他又是如何还完这些债务的呢?
传承家风:诚信经营、童叟无欺
杜长胜老人1939年出生,是睢宁县梁集镇梁集村乔庄组人。他一辈子靠着做面条的手艺,养活了三个孩子。
他不懂机器制造,也不懂规模生产,他只知道做生意要本本分分,产品要质高价优。所以,他手工做的面条筋道,价格实惠,街里街坊都爱光顾他的生意。
父亲这种诚信经营,做人讲良心的家风,三个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
尤其是长子中学毕业后,就一直跟随着父亲学做生意。但和父亲不同,他一直都有一个工厂梦,他认为父亲靠手工作坊产量低,太辛苦。所以,他想建厂多产,提高效率。
早些年,他做过水泥预制板,太苦太累,也不赚钱。后来,索性干起家里的祖传生意,建起了挂面厂。一是老本行做起来顺手;二是靠着父亲早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很快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做挂面需要面粉。于是,大儿子萌生了建面粉厂的念头。
大儿子和父亲商量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就差资金了。凭借着积攒的面子和人情,他很快从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那里筹到了钱,投资建起了面粉厂。
他说:帮他建厂的都是恩人,以后赚钱了,一定连本带息还给大家。虽然读书不多,但他知道做人要讲信义。父亲也从小教育他:言必行,行必果。
2010年,钱一到位,立即动工。从8月开始安装机器,谁知到了11月,安装了一半,却传来一个噩耗,大儿子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了。
杜长胜听到消息时,完全不能接受,怎么一个儿子好好地就突然没了?
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杜长胜还没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不久后,大儿媳妇也出了车祸,这无疑对杜长胜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儿子和儿媳妇不在了,厂子停工了,孙子还小,这日子怎么过?然而,一个本该颐养天年的71岁老人即将面对的却是更大的困难。
要债上门:黄金有价、诚信无价
杜长胜老人吃了一辈子苦,想想再苦也不能苦了孙子,强忍着悲伤,准备收拾家里的烂摊子。
谁知,家里开始陆陆续续有人上门要债。原来,这些债主都是之前借钱给大儿子建厂的人,他们收到消息,听说杜家出事了,老人又老,孩子又小,担心自己的钱打水漂了,纷纷上门追问。
老人只知道儿子建厂的钱是借来的,但是不知道居然借了这么多,有300多万的债务。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如果大儿子还活着,厂子能运转,还清欠款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可是,老头老太加个十多岁还在读书的孙子,如何偿还巨款?
身边有人给杜长胜出主意:“你儿子已经不在了,钱是他借的,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照死不认这个账,你都一把年纪了,他们又能拿你这个老头子怎样?”
还有懂法的人直接告诉他:“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儿子死亡后,如果有债务纠纷,需要优先考虑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保障,财产中需先留出其赡养费和抚养费,剩余部分再用来抵偿债务。就算打官司,你们家也不用一次性承担全部债务,拖着慢慢还。”
杜长胜听完后,抽了口烟,沉默了。
他看着找上门的人心急如焚的心情和绝望的眼神,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自个家出了不幸的事儿,我能再去害人吗?别人的钱也不是从哪儿拾来的啊!儿子欠的债,我来还。孙子还小,长大后不能让人戳脊梁骨,更不能让借钱帮忙的好人们寒了心。
于是,杜长胜翻出儿子之前的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债权人的名字和借款金额,开始一个个联系,让他们拿着借条过来,重新打借条,签上自己和孙子的名字。
在镇上开酒店的老板姜某接到杜长胜的电话表示非常意外,他说:“说实话,觉得这钱是回不来了。建厂子花了不少钱,老人孩子哪有钱还,真没想到老人能承担下他这8万块钱。”
还有一个人借给杜长胜儿子12万,出于信任就没有打借条。出事后,他整个人都蒙了。
这笔钱也是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本来是看好这个生意,一来帮个忙,二来算是投资,想赚点利息,竟然血本无归。没想到,杜老看到本子上有他的名字,打来电话说:没借条,他也认。
他深受感动,逢人便说:“杜老好人,我做梦都没想到这笔钱还能再要回来。”
面对大家的感激和钦佩,杜老却很坦然:“钱算什么?借人家的钱凭什么不认呢?良心上说得过去吗?只有我还有一口气在,就算砸锅卖铁都要还上!”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300万债务对于一个正常的壮年人都是无法承受的,但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承担了下来。做下决定的那一刻,忠诚和信义的杜长胜老人就在世上“立”了。
背负巨债:一诺千金、身体践行
还债这件事,说起来难,做起来更难。
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哪里来钱还?只能靠凑钱、靠省钱、靠卖命赚钱。
杜长胜先是拿出自己所有的养老钱和拆迁补偿款80万,还掉了一部分债务。可钱还是不够,只能卖房了。城区有一套房能卖45万,但急于还钱,忍痛35万卖了。
自己没钱买房,只能搬进了村头简陋的板房居住。板房冬冷夏日,四处漏风,屋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可在老人看来,能有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就行。
老夫妻二人舍不得吃穿,一日三餐煎饼、盐豆果腹,一件破棉袄过冬。一分一分钱省着,一块一块钱攒着,但是对于300万的天文数字,还是杯水车薪。
一拿到大儿媳的死亡赔偿金32万,杜长胜就迫不及待地通知债主们来拿钱。
可钱还是不够,只能拼老命了。无奈之下,杜长胜带着孙子操持起了面粉厂的生意。请不起工人,自己扛起了所有体力活。
他每天要扛近200袋面粉,一袋有50斤重,还要再装车、送货、卸货。杜长胜的身体一天比一天佝偻,人也一天比一天黑瘦。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他想着自己只要能多干一天,就多一份心安。
没过多久,还在长身体的孙子吃不消了,哭着问爷爷:“我们再这样干,就都要累死了,何时才是头啊?”
杜长胜很是心疼孙子,才十多岁,没了爹妈,还要跟着受这样的罪。但他心里清楚,只要还完了这债,孙子的好日子迟早是会来的。
他安慰孙子说:“孩子,再挺一挺,再等些日子,我把厂子卖了,家里就有钱了。”
直到杜长胜身体也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喝药了,确实自己也干不动了,他才下狠心卖掉了厂子。价值400多万的厂子,卖了160万,折了240万。
有人问他:“心疼吗?”他回答:“疼。疼又能怎么着?”
这个厂子可是大儿子生前的心血,可惜自己没能力保住它,杜长胜心里充满了遗憾。
就这样七拼八凑,劳心劳力,看着本子上的名字全部被划掉,杜长胜终于还清了儿子欠下的330万元的债务,他如释重负。
无债一身轻,可杜长胜偶尔还会跑到厂子前看看,伫立良久。虽然厂子已是别人家的了,但是那里毕竟曾经留存过他和大儿子的美好记忆。他不禁老泪纵横。
“对得起我的良心,对得起我死去的两个孩子,以后孙子也不会叫人骂一句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还清债务:诚信为人、诚实做事
2013年底,终于还完了本金债务的杜长胜却还有一个心结,就是20多万的利息没还上。
他心存愧疚地说:“自己老了,实在还不动了,等孙子以后长大了,再慢慢还吧。”可是,没有一个债主要这个利息,都说杜老诚信做人,再要这个钱,他们都觉得说不过去。
杜长胜替子还债的故事一下子便传开了,很多好心人听闻老人生活窘迫,纷纷想捐款,希望能够改善老人生活,可杜长胜全部拒绝。
各级文明办送来了17万元的补助金,杜长胜仍然不肯要这笔钱。他多次跑到镇政府,要求把钱捐给贫困生。拗不过老人,考虑老人生活艰难,镇政府只肯收下2万元钱,并筛选了20多名家庭贫困的学生发放了助学金。
自打还债起,就没穿过好衣服的杜长胜,在助学金发放仪式当天,穿上了西装,看着孩子们的笑脸,他又想到了上学时的大儿子,觉得哪天见到大儿子也对得住他了。
听说村民梁某患上了癌症,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杜长胜立即上门看望,买了些衣服和文具给孩子,还硬塞了2000块钱。
“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吃点苦无所谓,这些孩子更需要帮助,他们的路还长。”
手中剩下来的钱让杜长胜又想到了利息的事情。他又跑到了那些债主家里,无一例外,他都被“赶”了出来。
村民们都说:“杜老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明白了啥叫诚实守信。”
杜长胜二儿子说:“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要像父亲那样诚信做人。”
杜长胜却坦诚地说道:“说不上诚实守信,但我却未失信,这事做圆满了,至少我良心上说得过去。”
圆满人生:信义老爹,一路走好
2016年,徐州好人园里建造了一尊杜长胜的塑像,老人特意前去与自己的塑像合影。
不久后,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梆子戏《剑台新风》上演,电影《子债父偿》开机拍摄。
很多荣誉和掌声都接踵而至,杜长胜先后获得了“江苏好人”、“徐州好人”、“中国好人榜”、“第五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诸多奖项。
面对这些荣光,老人家里还是摆放着破旧的沙发、简单的茶几,只是多了一个摆满了荣誉和合影的柜子,而这些都深深影响着孙子。
现在孙子在镇派出所工作,他也和爷爷一样有情有义、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只要他知道,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
孙子曾开玩笑地说:“爷爷,我现在压力特大,生怕做错点事,给你丢面子。”
杜长胜严肃地对孙子说:“我不为面子,只为良心。希望你也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男子汉,别愧对自己的良心。”
杜长胜的良心的确换来了更多的良知。
81岁那年,杜长胜查出了患有严重的肺腑疾病。没想到,这可急坏了曾经的债主们。他们三天两头打电话给老人询问身体情况,动不动就上门探望照顾老人。
许辉夫妇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们经常一大早就起来忙活,烧菜炖汤,前去看望老人。对于这位老人,他们有难以言说的感情。回想起那段日子,老人每个月有点钱就马上还账,他们感动不已。
如今老人生病了,他们都愿意做他的孩子照顾他,孝顺他。老人虽然失去了两个孩子,但是他用“信义”收获了更多的好孩子。
两年后,老人去世了。杜长胜老人最终将生命定格在了83岁,可他的故事还在延续。
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
信义老爹,他活了一辈子,用一双手勤恳一生,靠信义挺直腰做人,一言为重百金轻。
他替子还债的感人故事点燃了最圣洁的诚信之光。他告诉后人,要把诚信作为人生立身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诚而有信,方为人生。信义老爹,其实,他一直都在!
排版:小鹿
校对:华子
本文作者简介:剥开的四季豆,至情至性,至真至简。写有温度的文字,温暖人心。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