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当一个人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接近成功了




本文作者:竹西    
责任编辑:淡淡翠
“指挥官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飞船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5点3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身穿银灰色航天服的杨利伟,神情庄严,语气铿锵。

9点整,“神舟五号”在一片震天憾地的轰鸣声中,极速飞向太空。

21小时后,飞船成功返航,降落在大草原上。
当杨利伟打开舱门的那一刹那,鲜花和掌声纷至沓来,人们沉浸在喜悦中,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嘴角,还挂有一丝血迹。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在后来的采访中,杨利伟这么说。
这位“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在外太空有着怎样惊险的遭遇?他又是怎么从一名普通人,变成航天英雄的呢?


杨利伟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自己8岁那年的秋天。
家里的地瓜熟了,他被母亲叫去拿,可放地瓜的棚子足足有4米,杨利伟怕摔着了,一直没敢上去。
为了训练小利伟,父亲把带到一棵30米高的松树前,使了个眼神,让他爬。
迫于父亲的“淫威”,杨利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这棵比他还高10倍的树。
5米,10米,15米……随着高度的攀升,杨利伟的腿也抖得越来越厉害。
当他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蓦地往上一看——嘿!这不已经到顶了吗?
内心的焦灼瞬间被兴奋取代,杨利伟飞身下树,紧紧抱住父亲,大喊道:
“爸爸,我成功了!”

后来的日子里,这段记忆不时会在杨利伟的脑海中浮现,当初畏首畏尾的小孩,逐渐走上了一种勇往无前的人生。
18岁那年,为了实现小时候的梦想,杨利伟报考了飞行员专业。
可当他踏入航校校门以后,才知道,航校的学生,最终只能选拔20%成为飞行员。
为了不被淘汰,杨利伟卯足了劲学习,连续4年,成绩都在全年级1700人中名列前茅。

毕业后,杨利伟被分到了歼击航空队。
在那里,他和高中同学张玉梅喜结连理,不久后,就有了个可爱的女儿。
幸福的生活,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可噩运的阴影,也悄然降临。

1992的夏天,杨利伟正驾驶飞机,飞行在中国陆地的最低点——吐鲁番艾丁湖上空。
突然,发动机叶片断裂,随后,停止转动。
这让飞行在1000米高空的杨利伟,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环顾四下,前方是巍峨的峭壁,下面是深不见底的盐湖,哪里是能着陆的地方?
眼看飞机速度越来越小,杨利伟几乎有种要窒息的感觉。
但他仍尽力克制着自己,保持冷静,把飞机调整成上升的方向。
好在,飞机开始缓慢爬升,终于越过天山山脉,降落在了机场。

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杨利伟就被调到成都。
新的单位在偏僻的山沟里,环境差,气象条件复杂,很多东西得从头学起。
然而,正当杨利伟准备投入训练时,突然接到了一则噩耗:
女儿因为发了严重的高烧,去世了。

得知消息,杨利伟惊痛交加。
他愧疚,没有多陪伴在女儿身边;他痛苦,部队不允许中断训练,他连送女儿最后一程,都没办法做到。
在那段时间,杨利伟感觉自己跌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为了麻痹自己,他开始投入疯狂的训练。
从跳伞到地面模拟,从平衡机到爆发力练习……
夏天烈日如火,他的皮肤被连接环烫出一个个血泡;
冬季严寒彻骨,他还要在四肢几乎冻到失去知觉的情况下,攀爬悬梯和单双杠。
但,无论训练强度有多大,杨利伟都从来没喊过累。

很难说清这样的坚韧背后,是怎样复杂的情感,或许是为了年少的梦想,又或许,是想向无垠的长空,传递自己未说出口的思念和遗憾。
“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抬头看看天空吧,你爱的人,都在那里。”
1996年,已经安全飞行过1350小时的杨利伟,成为了国家一级飞行员。

1996年,杨利伟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参加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
能成为“第一梯队”,是多少飞行员所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杨利伟满怀期待,参加了选拔,并顺利通过了初检和复检。
这个时候,能留在梯队里的飞行员,已经由最初的1500人,缩减到了60人。

接下来,就是历时半年之久的第三轮筛选了。
在所有的项目里,最让杨利伟感到痛苦的,莫过于离心机测试。
什么是离心机测试呢?
其实,就是让人坐在最长有18米的旋转臂上,来回反复,进行360度高速旋转。

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测试呢?
因为火箭升空时,会产生很高的向上加速度,身在其中的宇航员,必须有强大的耐力,去克服向下的地心引力。
而离心机所带来的超重力,足足有8个G,相当于8倍于自己的体重。
如此高强度的测试,着实劝退了不少飞行员。

杨利伟一开始也很不适应,每次坐上离心机,他都感到头晕目眩,身子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但他总会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
“作为飞行员,意志比技术更重要,恶劣的环境,正好磨砺意志。”
怀着这样的信念,杨利伟咬牙熬过了考验,终于在第二年的初春,成功入选。

然而,当他欢欢喜喜来到航天城,却发现,魔鬼训练,才刚刚开始。
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理论学习,杨利伟一看课程表:
58门!好家伙,比高中学的课都要多5倍!
学完了理论,还有没完没了的体能训练,比如坐离心机、失重训练、野外丛林锻炼、水上救生……

其中最难熬的就是孤独训练,训练员要连续好几天,被关在静悄悄的屋子里,连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不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员还要高质量地完成手头工作——这和连续几天被关在小黑屋里高考有什么区别?
杨利伟曾在自传里略带调侃地说:
“好多人把我们的训练称为魔鬼训练,反过来说,有人没事愿意这样做吗?
但我们航天员必须要承受这些,因为是任务的需要,事业的需要,职责的需要。
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当你能把不喜欢、不愿做的事情做得很好,那么离你取得成绩和成功,就不远了。”

有时候,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就会有多大的收获。
2003年,杨利伟终于从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第一位有资格进入太空的人。


提到2003年,现在大家可能都会记得,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的荣耀之年。
却很少有人知道,对于国际航天界来说,2003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这一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在返航时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不幸罹难;
8月,巴西运载火箭意外爆炸,上面21人全部身亡。
而中国正是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谁都不知道,这一去,杨利伟是否可以平安归来。

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接到发射命令。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飞船载着杨利伟,在发动机的炽热烈焰中,腾空飞向天际。
霎时间,大漠震颤,天空轰鸣。
而坐在舱里的杨利伟,面色平静如常。

5公里,10公里,20公里……飞船高速地上升着。
正当飞船到达30多公里的高度时,杨利伟出现了强烈的不适感。
“我坐在中间,感觉四周全是大鼓,振动得受不了了。”

本来还好好的杨利伟,为什么突然感到不适了呢?
原来,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火箭和飞船会叠加共振,产生10赫兹以下低频振动。
而人体对这样的振动十分敏感,它会导致内脏也发生共振,让人痛苦至极。
这是杨利伟所始料未及的,因为在训练时,他从来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异常情况发生。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心里就觉得快不行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濒死的感觉,每过一秒,都在杨利伟的心里加重一分。
但他仍然咬紧牙关撑着,告诉自己:
这一定是正常现象,只要忍一忍,就过去了。
终于,在挺过了整整26秒后,共振消失,飞船入轨。
杨利伟,也成了茫茫宇宙中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无数人口中神秘的太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带着众人的期待,杨利伟解开了束缚带,飘到了舷窗边。
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艳不已: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就像身披浅蓝色薄纱的仙子,闪着温柔的光晕。它的表面上,飘逸的白云,逶迤的山川,尽收眼底。
“太漂亮了,简直美得让人窒息!”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杨利伟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一行字: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遨游太空20多小时后,第二天清晨,杨利伟接到指示,准备返航。
正当飞船开进大气层时,杨利伟突然发现,飞船的舷窗上,出现了细细的裂纹。
随着裂纹越来越多,杨利伟心里也越来越忐忑——
毕竟,窗外的温度足足有1800摄氏度,要是有气流涌进来,人肯定被烧得连灰都不剩!

好在杨利伟临危不惧,他冷静地驾驶飞船,开向了地面。
可飞船降落时,突然传来“砰”一声巨响。
杨利伟感到身子被狠狠一拽,麦克风也重重嗑到了嘴角上。
“我一开始都没感觉到疼,但很重的一麻,我感觉肯定是撞出血了。”
果不其然,杨利伟擦了擦嘴角,白色的手套,已印上殷红的血迹。

但杨利伟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窗外,美丽的晨曦,雀跃的人群,都让他感到久违的激动。
他艰难地站起身,打开了舱门。
那一刻,阳光冲散舱里的寒气,将他周身笼罩起来,那样温暖,又是那样熟悉。
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涌上心头,让杨利伟瞬间热泪盈眶。
他情不自禁地说了出舱后第一句话: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言辞朴素,却胜过千言万语。
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当杨利伟为国家而骄傲的时候,他亦把个人的坚持与梦想,谱写成了国家的荣光。

在自传《天地九重》里,杨利伟曾写下这么一句话:
“当一件事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接近成功了,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往往不是才干最出众的人,而是能够坚持到最后一秒的人。”
从懵懂少年,到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蜕变,从来离不开内心强大的韧性。
试想一下,如果杨利伟因为亲人的去世一蹶不振,或因为忍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半途而废,他还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吗?
很多时候,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看这个人吃过多少苦,而是这个人对待苦难的态度。
就像杨利伟,遇到挫折不畏缩,遭受打击不溃败,他在困境中的每一次坚持,都成了对抗磨难最有力的武器。

所以啊,在你感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妨再咬咬牙、加把劲,不要轻易放弃。
一如杨利伟说的:“当目标成功达成的时候,痛苦也就升华成快乐了”。
排版:小鹿
校对:华子

文章作者简介:竹西,爱读书,爱音乐,爱生活。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