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彭士禄:8岁入狱,10岁乞讨,隐姓埋名30年,去世才被人熟知




本文作者| 宋居寒
责任编辑|柳叶叨叨
彭士禄这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八十多岁的时候,彭士禄还坚持在核电站的一线工作,有记者曾问过他:“这么辛苦,值得吗?”
彭士禄此时已经八十八岁、背也驼了,但他还是笃定地说:“值得!就是死了也值得!”

他为祖国贡献一生,但彭士禄这三个字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不是因为他铸造核潜艇,而是因为他去世了。
2021年3月22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代总设计师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父母生命的延续
彭士禄会成长为一个勇于为祖国奉献的人,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彭士禄的父母都是共产党人,他的父亲彭湃是中国共产党土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彭湃曾被毛泽东称为“农民运动大王”。

在年幼的彭士禄记忆里,父母一生都在为农民的利益而斗争,三岁那年,母亲蔡素屏不幸死于敌人手里,四岁那年,父亲彭湃在上海被敌军抓获,英勇就义。
 
敌军心狠手辣,打算把彭家人斩草除根,所以彭湃夫妇生前帮助过的农民和共产党友人,一起帮助彭士禄逃亡。
 
小彭士禄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于几十个家庭,但他却从不缺爱,他生前曾缅怀过:“我有二十多个爸爸、妈妈,他们都是贫苦善良的农民,对我特别厚爱。”
 
不幸的是,八岁那年,彭士禄和保护他的“爸爸妈妈们”全都被抓了,入狱后他成了小政治犯备受敌军折磨,但也备受狱友们怜惜,一同被捕的共产党员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他,还有的共产党员被敌人用绳子吊起来倒挂在半空中猛灌辣椒水,都不肯承认他是彭湃的儿子。

(幼年时期的彭士禄)
这些为彭士禄牺牲的人中,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农民,当年彭湃革了自己的命,把自己的田分给农民,或许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人愿意救自己的儿子而死。
彭士禄被关押了一年,敌军什么消息也套不出来,只好把他送到广州感化院,“感化教育”一年后,彭士禄出狱,身无分文的他只好靠着乞讨度日。
尽管孤苦无依,但好歹是自由的,可惜这次的自由太短暂了。
1936年夏天,11岁的彭士禄再一次被捕入狱,所幸的是,这一次的牢狱之灾并没有持续多久,流落香港的祖母找到了他,把他从监狱里救了出来。

吃百家饭,为百家干实事
苦难的童年并没有让他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彭士禄15岁那年来到延安,周恩来见到他就激动地握着他的双手说:“终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
 
“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彭士禄把周恩来对自己说的话记在了心底,在延安中学念书时,他报名去延安中央医院当护士,每天任劳任怨的照顾伤员病号,由于优秀的表现还被评为了中央医院模范护士。
 
在医院期间,还曾因为操劳过度而患上肺结核,经常咳嗽吐血,直到组织发现,才把他调离了医院的岗位。
 
1945年,20岁的彭士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之前勤勉的工作被领导看在眼里,所以他被破例免去党员的预备期,一入党便成了正式的党员,不久后还被组织委任为党支部书记。
 
抗战胜利不久后,彭士禄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凭借优秀的成绩,被组织选中派往苏联留学。

(彭士禄在苏联)
到了苏联后,为了不辜负国家在自己身上花的钱,彭士禄在留学的六年里刻苦学习,从来没在十二点前休息过。
1956年,彭士禄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以全优的成绩顺利毕业,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美国已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了,这艘核潜艇杀伤力极强,可以轻而易举的击沉七艘军舰。

(鹦鹉螺号核潜艇)
世界各国人民开始惶恐不安,中国也不例外,为了祖国不受限于人,陈赓来到苏联,问即将毕业的彭士禄是否愿意转行,彭士禄没有半点犹豫:“只要祖国需要,我什么都愿意!”
 
隔行如隔山,化工机械跟核动力隔的何止是一座山,但彭士禄依然坚决放弃回国计划,转而投身核动力事业。

“我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经过两年艰辛学习的彭士禄回国了,他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1961年,彭士禄接受组织的重任,全权负责核动力的工作,并且出任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一职。当时的苏联原本答应援助中国,但最后却以中国没有条件研究核潜艇为由拒绝中国,毛主席听闻此消息就拍下桌子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备受鼓舞,但彭士禄却冷静了下来:“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彭士禄心里惦记着毛主席的话,没过多久,他就带领了科研人员去四川一个偏远的山沟里,建立起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由于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彭士禄还被任命为基地的副总工程师。

山里交通不便,他们只能吃住在工地里,那里阴暗潮湿、毒蛇蚊虫肆虐,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们一日三餐只能吃窝窝头,有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上,只能挖野菜和白菜根吃。
 
粮食短缺就算了,还没有电脑,只有一台手摇计算机,无数的数据都是靠这些机器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彭士禄因为常年像个机器一样连轴转地工作,早就患上了严重的胃病,49岁那年,也就是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阶段时,剧烈的胃痛让彭士禄脸色发白、几欲晕倒,被人送到医院后,才发现他得了急性胃穿孔,需要马上进行手术。
 
这次的手术把他四分之三的胃都给切除了,但他心里还是惦记着核潜艇的事业,还没等身体恢复完全就跑回了工作台上,谁都拦不住他,他坚定地说:
 
“我喜欢这个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彭士禄的拼搏没有白费,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了,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个消息让彭士禄激动不已,以至于多年后面对镜头提起这件事情,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还裂开嘴大笑:“当年可把我激动坏了,五天五夜睡不着觉呢!”

彭士禄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有人会把他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他却不同意这个说法:“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钉。”
 
“我不接受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号,这对于我来说是贪天之功。”

家庭与科研二选一
改革开放后,这颗核潜艇上的“螺丝钉”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1983年,58岁高龄的彭士禄出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就连核电站的主要参数都是他亲自计算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的建设性决策,为改革开放的事业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炮。

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面对各种争议的时候,彭士禄行事果断的作风令同事们称赞不已,大家私下给他取了外号:“彭大胆”、“彭拍板”。
 
但他却没有沉溺在夸耀中,他反而很清醒:“不是我大胆,这是我的责任,如果有100个问题,我需要解决掉99个,只能剩下1个必须要上面解决的问题,我才能请示报告,否则,要我这个总指挥干什么?”
 
彭士禄工作的宗旨是:“做对了,成就归大家;做错了,我来负责。”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和他对女儿彭洁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比,小时候彭洁不会算除法,好不容易见到爸爸回家了,彭士禄看到女儿不会做除法,也只是边收拾东西边随便指点了一句,就留下女儿愣在一旁,转身出门回去工作了。
 
彭洁从小与父母聚少离多,长大后回忆起童年曾说过,有一次身体不舒服打电话到医院找医生救自己,护士姐姐拿上医药箱来了彭家后看到她满脸通红,就赶紧给她打针吃药,家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护士姐姐就去外面买了点米回来煮粥给她吃。
 
记者听到这里有些好奇就问她:“那这个应该是爹妈干的事,为什么你不把电话打给爹妈那呢?”
 
彭洁显得有点无奈:“我不知道他们电话。”
 
在科研事业和家庭中,彭士禄夫妇选择了前者,彭洁也理解父母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但也只能在父母缺席的童年下独自成长。

彭士禄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这一生都在尽全力回馈百家,甚至连基金会奖励他的一百万港币,他也想着委托女儿把奖金全部上交给国家,彭洁当时还开玩笑说:“你拿了这么多奖金,给我点多好。”
 
可他思考了一会却说:“这个钱也不是我的,是国家的。”

彭士禄和他的父亲一样,心里都装着全天下的劳苦大众,小时候劳苦大众们给他的爱温暖了他,让他长大成人,心系天下,心怀人民。
 
彭士禄生前对女儿彭洁说过:“不做临终抢救,后事减半,将我和妈妈的骨灰一并撒入大海。”
 
他去世后,彭洁牢记父亲的遗愿,把他的遗骸装入了可降解骨灰坛里,骨灰坛放入大海中会在海水中分解消融,彭士禄连死去都不舍得给大海增添一丝负担。
 
记者曾问彭洁为什么父亲要这么做,她很理解父亲: “他希望和核潜艇永远相伴,永远守卫祖国的海洋。”
 
有人把彭士禄的离去比作巨星陨落,但巨星从未陨落,他只是化作了天上的星星,继续为后人指引前进的道路罢了。
 
彭士禄的名字不一定为人所知,但彭士禄的功勋必然长存于世。
 
部分资料来源:
1.《初心之路|我的父亲彭士禄:为中国核事业奉献终生》澎湃新闻
2.《送别中国核潜艇总师彭士禄》国家记忆
3.《2次入狱,从乞丐到大国脊梁:“不要叫我‘核潜艇之父’,我只是一头垦荒牛”》世界华人周刊
排版:小鹿
校对:华子

文章作者简介:宋居寒,居高处不胜寒,一个热爱电影并迷信文字的00后笔者。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