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以溥仪为主的清室仍然具有丰厚的财产,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经历了种种变革后,溥仪以及清室的财产“一夜之间”化整为零了。
辛亥革命后,人们已经不再承认5岁的溥仪是皇帝了,不过,民国政府在《清室优待条件》中,依然明确表态他和他的爱新觉罗家族可以居住在紫禁城,每年给溥仪和清室400万两“生活费”。
民国政府夸下海口,却经费紧张,未能如期将经费拨付给溥仪和清室,清室贵族依然不改曾经的腐朽作风,内务府大臣中饱私囊,所以,溥仪和清室生活往往入不敷出。
另外,溥仪喜欢养狗,他命内务府从国外购进名狗,狗粮也要进口,每当狗病了,他就要花费比人看病还高的费用请兽医诊治。
他不仅维持旧有的御膳房,而且还增添了专做西餐的御膳房,两处御膳房,每月的菜金就高达1300多元。
有史料统计,算上溥仪的吃喝拉撒,清室的每年总开支不低于360万两,于是,他们只好借债抵押,以维持奢侈的生活。
他们不得不依赖公开变卖或典押故宫文物来维持资金来源,
1924年5月,溥仪安排内务府大臣绍英与北京盐业银行签订了一份抵押贷款合同,双方约定内务府以16个金编钟、13个金册、10个金宝以及金宝箱、金印池等为抵押物,贷款80万元,期限一年,月息一分,抵押借款实质上就是在贱卖文物。
内务府的大小太监、宫女等,还会时不时地偷盗皇宫里的宝贝。
一位小太监奉溥仪旨意,拿着一件实心金塔去宫外售卖,以便换来一些零花钱,这件实心金塔足有4英尺高,一眼看去,就知价格不菲。可小太监私心很重,他告诉溥仪:“这种金塔只能按照重量来卖”,这是典型的中饱私囊。
溥仪是个聪明人,在庄士敦的提醒下,他为宫廷珍宝编制一份更加详实的目录,以加强管理。
参与编制目录的人员都是经过溥仪千挑万选的“专家”,完全不让内务府的人参与,还趁机将自己的弟弟溥杰拉了进来,这是他唯一相信的人。
在编纂目录的时候,他们在清单上对每一卷册、每一本书都做了详细的标记,上品画5个圈,次品画1个圈。
做好这些标记后,溥仪安排弟弟溥杰专挑上等佳品偷偷带出紫禁城。
从1923年5月到12月,溥杰运出的总数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和册页,200种上下的宋版书。
他们将这些珍宝藏在了京城的一个庭院里,后来,溥杰想办法搞到了火车站的免检免税的许可,将这些宝物装进七八十只大箱子里,亲自押送到天津,藏在了一处由满足王爷为溥仪买的房子里。
1924年10月,一位宫女忽然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还没等她进门,就听她大声喊道:“不好了,不好了,士兵来捉您了。”
溥仪大吃一惊,冯玉祥安排鹿钟麟带着士兵,逼溥仪在11月5日下午离开紫禁城。无奈之下,溥仪只好搬离紫禁城,紫禁城绝大部分文物都被保留了下来。
1925年2月,溥仪逃往天津,居住在日本租界,此时,他身边的宝物主要是当时弟弟溥杰偷运来的东西,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1945年8月,日本人宣布投降,溥仪从70箱书画中挑出了10箱,并带上一枚镶有八块美玉的“宣统”御玺,踏上了逃亡的火车。
通化大栗子沟时,伪满货币无法使用,溥仪只得拿出文物向老百姓换取食物。
8月18日,溥仪在沈阳机场等待飞往日本的飞机时,一位俄军指挥官认了出来,他拦下溥仪说道:“您是溥仪先生吗?”于是,他就被这名指挥官押送到了苏联,一块带到苏联的还有那两皮箱子珍宝。
即便是被软禁,溥仪身边还藏有不少珠宝、钻石等宝物,他把这些宝物全部藏在了皮箱子的夹层,甚至暖瓶之中。
1950年8月,溥仪被引渡回国,上交了这些曾在“夹层”中藏匿的486件宝物,自此,溥仪的资产化整为零了。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