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三婚了,老公上了一次街,回来就闹离婚!



插画师|柠檬夏天 文|俗人
错过前两天故事的宝宝,点这里哦:
我在朋友圈,刷到老公跟女同事的大尺度视频。
我妈只比我大11岁,真相太残忍了。
01
家里人不同意张秋实跟李春华再婚。
在他们眼里,父亲是知识分子,是虽至暮年却依然高大挺拔的利索老人,他每月领着退休金,时间一大把,日子要多舒坦有多舒坦。
而李春华呢?矮且微胖,还是个文盲。听说她抽烟喝酒样样不落,还有人说她年轻的时候犯过疯病,说她已经送走了两个男人,一个意外一个病逝,两个都不得善终。
 
最重要的是,她一没积蓄傍身,二没有退休金可领,想必她选择再婚也只为寻一个长期饭票,父亲与这样的人再婚怎么看都是吃亏的。
 
子女们态度坚决,甚至以断绝关系要挟。这些张秋实丝毫没有隐瞒,都告诉了李春华。
 
两人对坐着,沉默了好一会儿。
 
其实即便张秋实不说,李春华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她理解他子女们的顾虑,虽然她从不低看自己,但在外人看来能与张秋实再婚,的确是她高攀了。
 
“那……你是什么想法?要不就算了吧,都这把岁数了,怎么过不是过。”李春华轻描淡写的语气里,透着干脆利落。
 
坐在椅子上的张秋实,猛然抬起一直低垂的头,盯着李春华的眼睛:“怎么?你不愿意了?”
 
“是孩子们不愿意。”她解释说。
 
张秋实松了口气,缓缓靠在椅子背上:“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不如早点进黄土。我生养他们一场,尽到父亲的责任了,他们的婚事我也从没干涉过。春华,只要你愿意,咱们这婚照结。”
 
说着他探过身子,轻声问道:“你还愿意嫁给我这个没人要的老头子吗?”
 
李春华被他的样子逗得禁不住笑出来,半晌才止住笑,认真答他一句:“我愿意啊!”
 
张秋实笑,李春华也跟着笑。
 
她风风雨雨蹉跎半生,在姻缘上波折不断。可那又怎样呢?人活一世不容易,遇到了对的人她还是想要抓住。
02
                                  
李春华的第一段姻缘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
 
那时她是村上的妇女代表,丈夫武成是县上吃公粮的有为青年,两人是一见钟情,婚后两人举案齐眉,十分和谐。
 
1953年武成响应地方号召,背井离乡近两千公里迁至北大荒安家,李春华一路随行。虽然来的时候雄心壮志,可一到目的地所有人都傻眼了,这地方真的是太荒凉了。
 
那是一段靠信念生活的奋斗岁月,天寒地冻、物资匮乏。她毫无怨言,总是卖力地忙活。
 
1957年,李春华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两千公里外至亲去世的消息传来,她陷在没能回去尽孝的自责里,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孩子的降生没有让李春华体会到喜悦,反而令她的状态更加严重了。
 
失智时她完全没有精力管孩子,武成每天除了工作还要操持家事,所有的工资也被拿来为李春华寻医问药,虽然整日苦不堪言,他对她却始终如一。
 
也许是上天怜惜,在武成的呵护下,李春华奇迹般恢复过来。
 
此后几年他们又接连生下两个孩子,却没想到,几年后武成竟意外身亡。
 
那段时间李春华一下子老了很多,可她又不得不快速恢复过来。
 
家里已经失去了顶梁柱,四个子女中最小的刚小学毕业。为了多赚点钱,她没命地干活,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夏天她顶着毒日头在田里刨地,背上晒出一层水泡,到了晚上根本不敢躺着睡觉。
 
入了冬她也不闲着,和男人们一起挖土方,渴了抓捧雪填嘴里,饿了把贴身捂着的干粮拿出来啃几口,不服输的她几乎不会被男人们落下。
 
几年里大女儿和大儿子相继成了家,有人给李春华介绍对象,都被她回绝了。
 
直到有人帮光棍老沈上门说和,介绍人说他看中李春华是过日子的好手,她若肯嫁,他愿意继续供养两个半大孩子读书,也不用孩子改口改姓。
 
因为他这几句承诺,李春华的心松动了。俩人相处了大半年,却没想到临近婚期,老沈查出了晚期胃癌。
03
                                  
老沈是个厚道人,确诊后就不愿意和李春华来往了。
李春华见老沈身边没个亲眷帮衬,也不忍心撇下他不管,硬是顶着风言风语照顾老沈到最后一刻。
 
那之后大伙都赞她仁义心善,可也有人说她就是克夫的命。
 
这些话李春华都不放在心上,见证了两次生离死别,她把很多事儿都看淡了。
 
转眼间又是几年光阴,四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遇到张秋实这年,李春华已经五十多了。
 
说来也巧,他们俩曾在一个地方生活过,算是旧相识,不过张家来得晚,因此他们并不熟悉。
 
这次重逢后聊起来,又发现他们都是60年代前后从河南因公迁居北大荒,都在这儿扎下了根,于是更觉得亲厚不少。
 
也因如此,他们之间特别有共同语言。两人相熟没多久,张秋实就对李春华表明了心意。
 
在这一点上张秋实颇有些少年无畏的样子。
 
李春华才和他讲了自己在感情上的遭遇,没几天张秋实就把开回来的体检报告交到她手上。
 
“能查的我都查了,一点毛病没有,这回你放心了吧!”
 
李春华想了想开口问道:“有人说我克夫,你不怕吗?”
 
张秋实摆出一副严肃面孔:“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李春华听了心里一松。由此两个人确立了关系,没想到却过不了张秋实子女这关。
04
                                  
虽然有反对的声音,张秋实和李春华还是领了证,那之后张秋实的子女还真不和他来往了。
 
张秋实也不上火,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李春华说:“重归于好只是时间问题。趁他们呕着气,咱们过过清静日子。”
 
婚后李春华才知道,张秋实有一手让人赞不绝口的厨艺,那年初夏有人邀他去一个临时工地上灶,活不累报酬也合适。
 
两个人商量了一下,欣然前往。
 
工地在一片水库群附近,绿荫环抱着碧水,在夏日里显得格外静谧清爽。工人们都住在一些废弃火车厢改造的宿舍里,张秋实和李春华也被安排在其中。
 
夜里两人躺在两张小床上,透过窗看着满天的星星聊天,别有一番滋味。
 
白天除去做三顿饭的时间,两人最常做的事儿,就是去水库边采野菜。
 
有时候船上的人会把采下来的菱角送给他们一些,傍晚闲暇时张秋实把菱角洗净煮熟,一个个剥给李春华吃。
 
整个夏天过去,工地完工的时候,李春华和张秋实都舍不得离开了。
 
他们在附近村子里买了处房子,李春华的孩子们帮着收拾了满院子杂草,又将房子粉刷一新。
 
一切整理妥当,老两口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乘凉。
 
“以后这是咱们俩的家了。”张秋实摇着蒲扇悠悠地说。
 
“是啊,咱们有家了。”李春华看着面前的一片空地附和着他。
 
她想来年春天该孵些小鸡养在院子里,等这些鸡养肥了,让他带去看看那几个孩子。
05
                                  
然而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
那年冬天张秋实的小儿子张文良从外地返乡,忽然到访。
 
见了李春华,他端详半天,随即一愣:“是你?”
 
李春华也跟着一愣,却没能把张文良和记忆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上号。
 
两人都一脸疑惑看向张秋实,张秋实那张黝黑的老脸上展开一个无邪的笑。
 
原来张秋实是早就认得李春华的。那时候张秋实老婆嫌在北大荒的苦日子看不到头,和他扯了离婚证就没再回来。
 
偏巧他又被调到李春华所在的分场,初来乍道又带着几个半大孩子,日子过得潦草慌乱。
 
有一次寒冬腊月,张文良穿着破衣服在街上跑,被一向热心的李春华瞧见,她哄着张文良脱下衣裳帮他缝了,听见他肚子咕咕叫,还给煮了碗豆面条。
 
那时候张秋实老婆刚走,他还没练出上灶的好手艺,在张文良眼里这碗面抵得上山珍海味。
 
孩子心里不装事,回家就对张秋实说了。张秋实想去道谢,又怕孤男寡女被人说闲话。
 
从那以后张秋实总会有意无意间留意李春华,慢慢地他知道她一个人拉扯着四个孩子,也知道她怜老惜弱,是极热心的,时间久了他渐渐对李春华生出些好感来。
 
张秋实也曾找了稳妥的人上门说和,没想到李春华听说男方带着几个孩子,连是谁都没问就一口回绝了。
 
李春华听了惊讶道:“你怎么不早说,当年是有人说和,我怕孩子多整天鸡飞狗跳的,就回绝了。”
 
张秋实讪笑:“也不是啥光彩的事儿,而且没过多久我又调走了。不过合该咱俩有缘,兜兜转转还是成了。”
 
那天晚饭时,张文良陪着张秋实多喝了几盅酒,把当年的苦日子回忆了一遍又一遍。惹得李春华也跟着几次红了眼。
 
张秋实见了扯过李春华的手:“咱们都是命苦的人,以后啊苦尽甘来了。”
 
李春华害羞地丢开张秋实的手,心里却涌过一阵暖。
06
                                  
张文良走的时候再三保证,回去劝劝哥哥姐姐。
 
那年新年是李春华的子女陪老两口过的,张文良在外地没赶回来,那几个孩子也不见人影。
 
四月,张秋实过生日。一桌好菜摆齐,他的几个子女也没来。又是李春华带着几个孩子给他唱了生日歌,陪他吃了长寿面。
 
李春华宽慰张秋实,他借着酒劲也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说。
 
五月二十一,是李春华的生日。
 
孩子们早早来了,各自都忙活起来,不一会儿一辆车停在小院门口,张秋实的四个子女带着爱人孩子一个接一个从车里蹦出来。
 
李春华还没反应过来,已经被一声声李姨淹没。
 
她鼻子一酸,扭头去看身后的张秋实。没想到他淡定微笑,没半点惊讶。
 
李春华伸手怼他:“你早就知道了?”
 
张秋实笑而不语,一脸得意。
 
张文良笑着应声:“爸想给您个惊喜,您看那车,我好不容易借了个这么大的,一个人都没落下,都来给您祝寿。”
 
那是1992年,也是李春华这辈子头一次这样过生日。
 
两边八个孩子,八个小家,满满当当挤了两桌,谁也没提此前的不快,孙辈们排着队唱生日歌,子女们说着不重样的祝酒词。
 
此后二十年,每到李春华生日那天,他们家的小院都和过年一样热闹。
 
也许是年轻时出了太多的力,李春华的身体小毛病不断。
 
两个人出行时张秋实总会主动去牵李春华的手,他一米八的个子,独自走路健步如飞。可当牵起身高不足一米六,行动缓慢的李春华时,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他配合着她的节奏缓步徐行,两个人像是一对黄昏回家的耕牛,漫步出静谧踏实的韵味。
 
有一次李春华不小心被门槛绊倒,磕青了腿、擦破了手,张秋实隔天就拿着锯子把门槛都锯掉了。
 
李春华说他瞎胡闹,他还不服:“门槛有什么要紧,你别有闪失就行,我可还没跟你过够呢!”
 
李春华听了哈哈一笑,忽然纳闷这么知冷知热的一个人,他前妻怎么会舍得离婚。
 
她盯着他细细打量,他不知所以也回望着她,李春华不好意思起来,拿起老头乐轻怼张秋实,怼得他莫名其妙。
07
                                  
所有人都没料到,把半路夫妻过成婚姻典范的他们会离婚。
 
2016年,李春华的小女儿武莉莉接到张秋实的电话。
 
“我走了,照顾好你妈。”
 
说完他就挂了电话,孩子们赶到那个温馨的小院,只看到李春华佝偻的身影,她孤独地坐着,一口接一口地吸着烟。
 
小女儿把李春华接到家中,这才知道最近老两口闹了别扭,一气之下把婚离了。
 
存款均分,房子归她。朝夕相处了近30年的人就这样分道扬镳。
 
那段时间李春华郁郁寡欢,孩子们见她这样抱着说和的想法,私下找到张秋实子女家里。
 
张秋实倒也坦诚,直言李春华近来脾气古怪得很,他年纪大了无力招架,不如就此散伙,各自颐养天年。
 
孩子们见他这样说,只能回来劝李春华说半路夫妻本就难处,能和谐相伴这么多年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就算离婚张秋实也没亏待了她,想开些吧!
 
大家都以为坚强了一辈子的李春华这次也能泰然处之,可事实上没过多久她就出现了异样,她总是糊糊涂涂偷跑出去找张秋实。
 
她腿脚不好,拄着拐也走得极慢。孩子们发现她走得远了,会立刻把她架回来。这样的日子过了近两年,李春华才忘了找张秋实这事儿。
 
那时因为小脑萎缩,她更虚弱了,吞咽、语言、排便、记忆等功能都在退化,她每天歪在炕上,一整天可以不说一句话。
 
2019年春,萎靡许久的李春华忽然不安起来,她拄着拐扶着墙,又提起去找张秋实,子女们没办法只有锁了大门阻止。
 
隔天,张秋实去世的消息传来。
 
小辈们瞒着李春华去送他们的张叔最后一程,在葬礼上张文良把李春华的小女儿武莉莉引到无人处,从兜里摸出一个首饰盒,打开送到武莉莉面前。
 
“想来想去,这个还是给李姨吧。”
 
武莉莉一看,是一枚漂亮的金戒指。
08
                                  
2016年春,张秋实决定送李春华一份生日惊喜。
 
他一个人搭车跑到市里,选了枚金戒指精心包好。返程的车还要好一阵才来,也就是那么一顺腿,他溜达到不远处的医院,想要检查一下身体。
 
他总是手抖,这阵子越发严重了,加上杂七杂八的不适,闹得他整天心烦意乱。
 
谁知这一查就查出了病,活了八十多年,张秋实早就无惧生死了,只有李春华是他放不下的牵绊。
 
张文良顿了顿,说:“我父母是包办婚姻,没什么感情,成天不是吵就是闹,不然也不会那么容易散伙。他和李姨刚结婚那年,我回来问过他,为什么非选李姨,我爸说他就是想知道,和可心的人一起过日子是什么滋味。”
 
“我爸……真的很重视李姨,所以我不想他到走了还被误会,他从没想过抛弃李姨。”
 
张秋实当然想和李春华相伴到最后一刻,可她身体本就不好,那时他又被病魔盯上。
 
两个病殃殃的老人,要如何生存?
 
李春华的子女各有各的难处,让他们伺候,张秋实心里过意不去。
 
俗话说相见欢、同住难,如若带着李春华投奔自己的子女,更加不现实。
 
思前想后,这是最无奈却也是稳妥的方法了。
 
武莉莉的眼眶有些湿润:“为什么不早说呢?”
 
“怕李姨伤心呗,他说这样分开,起码不会有人说她克夫了。他还说离了婚把财产一分,也不怕我哥哥姐姐在他百年后为难李姨。”
 
返程的路上武莉莉摩挲着那枚戒指,把张文良的话叙述了一遍。
 
车上静悄悄的,谁也没有说话。
 
武莉莉望向车窗外,四月的东北已经有了春的气息,它那么美,可惜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人都老了。
09
                                  
2021年2月11日,大年三十。
 
李春华将儿子喂的第一口早饭含在嘴里,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还有什么遗憾,这个世界她来过,奋斗过、慈悲过,也被温暖过。
 
每一次选择,她都付出了真心。
 
这是多么难忘的一生。
PS:错过前天原创故事的宝宝点这里:我在朋友圈,刷到老公跟女同事的大尺度视频。
好物推荐,点击购买
控油除螨洁发膏,49.9元 2瓶~

老婆的矫正内衣,59元2件!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