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兄弟将祖传石板卖了1800元,后得知其价值,假以精神病为由索回


说起书法界,就不得不提起王羲之、王献之两父子俩,他们在行书、隶书上有极强的书法造诣,每一幅作品都深受世人的追捧,在历史上享有“二王、小圣”的尊称。
王献之师承其父,一笔飘逸俊秀的书法青出于蓝胜于蓝,不仅擅长行书、草书,在隶书、楷书等字体上亦颇有心得。他的字被唐朝书籍《书估》中被评为“第一等”,可见其造诣之深。
数百年时间过去,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仍流传于世,或陈列于历史博物馆中,或私藏于收藏家陈列柜里。在首都博物馆中,就收藏了一幅珍贵的王献之真迹,然而这幅价值连城的作品背后,却有一段令人唏嘘而感慨的往事。

一、千万之宝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爆出了一件善举:收藏家秦公义务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一块唐代石板,更稀有的是:其上镌刻着王献之的真迹《洛神赋》!
消息一经流出,立马席卷全国,闻者无一不举起大拇指赞扬秦公大义。要知道王献之作为书法界首屈一指的大家,其作品无一不价值连城,更何况是经典作品《洛神赋》,价值甚至可达天价!无偿捐献价值千万的文物,秦公的魄力和奉献令人敬佩倾倒。
然而,就在大众们纷纷赞扬秦公大义时,一对农村吴家兄弟却找上了门,不客气的张口就向首都博物馆讨要石板!
他们义正言辞地说:石板是我家的传世宝!博物馆必须还给我石板,或者补偿我对应价值的钱财!
吴家兄弟为何声称石板为吴家所有?王献之真迹为何流入农家,又是如何落入收藏家秦公手中?说来话长,故事要从18000元说起。

二、传家之宝
吴家兄弟是农村中普通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八十年代经济崛起的浪潮下,一直蠢蠢欲动想要“下海”做生意。然而他们家境普通,一时难以拿出足够的本金启动。
兄弟俩的难处被父母看在眼中、急在心里,经过深思熟虑后,吴家父母把兄弟俩叫到跟前,郑重地交给他们一块石板。
吴家父母说,石板是祖辈上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家宝,让兄弟俩拿石板换取创业启动本金。
吴家兄弟受教育不多,两人仔细打量石板,只能辨认出石板斑驳老旧,上面篆刻着行文流畅书法。
兄弟俩认不出石板究竟价值几何,于是连夜收拾行李赶往北京鉴定。

兄弟俩本以为北京是首都,总会遇见见识广、财力雄厚的“伯乐”。然而他们接连在北京碰壁,甚至没有一位收藏家愿意买下石板。
心灰意冷的吴家兄弟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北京文物商店,这一次,石板终于得到了认可。
掌柜仔细端详着石板,忍不住夸赞道:书法一绝,这石板我收了!
兄弟俩一听喜出望外,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后,这块石板以18000元成功成交。
成为了80年代“万元户”的吴家兄弟俩十分满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拿到钱款后喜滋滋地回了老家。

没错,文物商店的掌柜正是秦公,秦公在文物鉴定上有多年资深经验,他一眼便认出石板的价值不菲。因此,获得了珍贵石板的秦公并未藏私,在经过更资深鉴定家的确认为王献之真迹后,无私地将石板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为国家文学珍藏添砖加瓦。
三、一场闹剧
此举经过媒体传播甚广,吴家兄弟亦有耳闻。两人闻言大怒、深感上当受骗:这块石板明明价值千万,然而他们只获得了18000元!于是吴家兄弟来势汹汹地找上了秦公和博物馆,要求返还石板或补全差价,否则不会善罢甘休!

北京文物商店自然拒绝了吴家兄弟,他们拿出了当时签订的条约,上面白纸黑字的写着“南宋王献之洛神赋刻石(十三行)”几个大字,交易条约真实有效,一经签订不可反悔。
吴家兄弟见耍赖无门,又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将文物商店告上法院,声称吴家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属于无民事能力人群,因此哥哥所做出的交易也不具备法律效用。
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毕竟交易涉及千万价值,法院很快着手调查。然而,啼笑皆非的反转出现了:原来患有精神疾病的是弟弟,而不是哥哥。
最终,法院一锤定音:交易有效,王献之真迹不属于吴家兄弟!

虽然18000元与千万差距悬殊,然而交易是交易,落笔无悔,吴家兄弟终归是不占理的。如今,石板陈列于博物馆中,供无数游客、学者观摩鉴赏。也许,这就是它最好的归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