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蔡锷出生于湖南邵阳。小时候的蔡锷经常跟着当货郎的父亲蔡正陵一起走街串巷。无意中路过刘辉阁家,一生无子的刘辉阁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眉目清秀,颇具灵性的孩子,决定将大女儿刘长姑许配给蔡锷。贫苦的蔡正陵也希望蔡锷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便一口应诺下来。
蔡锷从小便以神童早慧闻名乡里。刘辉阁对蔡锷视若己出,不但一力供养蔡锷读书,甚至还让蔡锷的父母也搬到自己家中照顾。
蔡锷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13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而在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之后,蔡锷在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关心起国家兴亡。而那个时候,即将走到尽头的满清王朝正处在列强环伺、积弱不堪的状态中。
少年成名的蔡锷思索着如何找到解决国家积弱不堪、民族危机的道路。可是维新思想很快就被满清政府屠刀击败了。谭嗣同等人的血和唐才常起义的失败,让蔡锷看到了军事力量的重要。
于是,蔡锷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军事。这时候,他已经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决心练出强兵,利用强大的武力去支持那些强国的主张。
1904年蔡锷回国的时候已经22岁了,刘辉阁立即张罗着要给他和刘长姑成家,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刘长姑却不同意嫁给蔡锷。
因为在她看来,蔡锷即使是留洋回国,也还是当年那个穷小子。刘长姑说什么也不肯嫁给蔡锷。
在别人看来,蔡锷少年成名,又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婿。所以刘长姑的妹妹看到姐姐势利薄凉,毅然踏上花轿代替姐姐嫁给了蔡锷。
这使蔡锷非常感动,小姨子的决断让他感觉到强烈的共鸣,那就是一生要恪守“既侠且贞”。所以,蔡锷给刘新英改了个名字,叫刘侠贞。
1911年,蔡锷在云南宣布起义,担任云南都督。由于蔡锷在云南素有声望,全省各府县纷纷投附,很快便光复云南全境。有力地策应了武昌起义。
蔡锷在云南主政时期,刘侠贞还在湖南老家照顾蔡锷的母亲,无法守在蔡锷的身边。而此时的蔡锷既要发展云南,又要对抗旧势力的进攻,身边确实不能没有人。于是,蔡锷迎娶了二夫人潘惠英。
袁世凯给蔡锷下达了调令,要求蔡锷北上入京,在政府中主持军务大事。而此时的蔡锷还没有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以为可以真的一展抱负。就带着潘惠英一起入京,还将老母与刘侠贞都接了过去。
但是蔡锷没有想到,戒心深重的袁世凯却将他软禁起来。调蔡锷入京,只是袁世凯防备云南势力妨碍自己称帝的一个诡计。
但蔡锷没有因为被困而慌乱,而是将计就计和名妓小凤仙厮混在一起,给袁世凯造成了不关心政治、沉迷温柔乡的假象。
姐妹相处的刘侠贞和潘惠英也配合蔡锷演起了家庭闹剧,姐妹俩天天为了蔡锷去花天酒地而在外人面前争吵。
在外人看来,蔡锷的家庭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而蔡锷却依旧每日只在小凤仙那里不肯回家。而袁世凯也巴不得蔡锷从此消磨了英雄气,所以也没有理会。刘侠贞和潘惠英便以负气的名义回了各自老家。
没有了羁绊的蔡锷迅速开始布置脱离藩篱的计划。1915年,蔡锷以赴日治病为由,秘密离京,一路辗转回到昆明,随即组建护国军,宣布起兵讨袁。
蔡锷的护国军虽然力量并不是很强大,却很快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力量的士气,在全国造成了强烈的反响和多方力量的支持。
可是天不遂人愿,蔡锷却因为喉癌病情恶化,不得不在潘惠英的陪护于1916年9月东渡日本治疗。11月,将星陨落,蔡锷病逝于福冈医院,年仅34岁。在他的遗嘱中还不忘安排那些追随他讨袁的将士抚恤事宜。
1917年,北洋政府为蔡锷举行国葬。在民国历史上,蔡锷是第一个享此殊荣的将军。
蔡锷的一生短暂、光耀甚至有些神奇。历史上如他这般少年聪慧成名的也寥寥无几。如果不是刘辉阁的一场婚约,也许他的一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局面。英雄可能依旧还是英雄,但是蹉跎可能也在所难免。所以有时候人生里能够得到贵人相助,也是很幸运的事情。
更多精彩内容:
名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下句才是精髓,可惜鲜有人知晓
“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出毫”是什么意思?不无道理
韩国教授:瞧不起中国的只有韩国,而中国青年眼里却根本没有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