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和许光达谦让军衔,不谋而合向中央提出让这两人授大将军衔


人民军队普及军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建国之初就有人提出过军衔制,不过当时经过组织研究后,迟迟没有定论,直到后来才在军委研究会议上拍板决定,在全军实施军衔制。
军衔制的普及便是在1955年首次授衔后体现的,当时根据部队干部的履历等进行了授衔,不过在授衔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有部分领导干部谦让军衔的,这其中就不得不说徐海东和许光达两人了,虽然他们都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但是两人却一再谦让,并且还推举了两位大将人选,这两位大将人选竟然还不谋而合的一致,那么是什么缘故让两位本应该得到大将军衔的两位干部要推举这两位干部出任大将呢?

一、两位优秀干部谦让军衔
在授衔结束后不久,有两位从红军革命时走来的优秀干部居然谦让军衔,这第一位就是徐海东,第二位是许光达。
徐海东在革命战争初期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敌众我寡,敌人屡屡调来精兵来围剿红军,作为红军中的骨干力量,徐海东毅然带领部队进行了多次反围剿战役,粉碎了敌人企图全部歼灭红军的阴谋。
在反围剿战役中,虽然屡屡击退敌军,但是敌人显然没有善罢甘休的意思,屡屡对苏区发动包围外,还企图引诱红军与之决战,但红军在徐海东指挥下成功避开了敌人的包围圈,在这期间激烈的战斗一场接一场,徐海东身为指挥官,却从不搞特殊化,带领战士们冲在革命战争的一线,这也让他最终留下了多处战伤。

徐海东在红军革命时期受到了累累战伤,这让他在抗战爆发后基本都在养伤,也是从这时起他基本没有指挥过多少重要战役直到革命战争胜利后,徐海东才被组织安排了一个新职务。
在整个革命战争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自己都没有露面,徐海东自然不愿意要这样一个大将军衔了,于是他屡次推辞。虽然徐海东屡屡写信要求推辞自己的大将军衔,这让主席在给他的回信中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徐海东是一位对革命事业有过重大贡献的人,自然有资格担任大将。

除了徐海东外,还有一位干部推辞军衔,他就是许光达。
许光达在授衔时下发他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后,便开始屡次推辞自己的大将军衔了,主要还是认为自己的资历不够,所以许光达本人并不想接受大将军衔,于是屡屡推辞大将军衔。
当时授予大将军衔的大部分都是军委委员级别的,但是许光达只有正兵团的级别,很显然是有些差距的,不过为了红二军团考虑,授予当时指挥红二军团的许光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二、推举两人为大将,不谋而合
自认为没有资格担任大将的两位将才,虽然认为自己不能出任大将,但还是推举了两个人更为合适的人选,这两个人居然是不谋而合,堪称一个完美的巧合。
当时两位将才在推举人才上都推荐了萧克和王震,那么这两位将才有什么样的特点,让两位饱经革命战火洗礼优秀干部都点名要推荐他呢?
首先王震和萧克也是资历深厚的优秀干部。在红军革命时期,萧克就已经担任过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了,在指挥红军作战上可以说是功绩突出的一位干部,另外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萧克来到八路军中任职,其指挥了多场重要的反击战,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萧克还在晋察冀军区中指挥了多场反击战,于是萧克凭借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这些履历能够得到大将也是情理之中的。

除了萧克以外,王震也是一位不得不谈的将才。早在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王震就担任了红六军团的政委,开始扎根于部队的政治工作建设,这让红军部队中始终保持了思想政治上的统一,也奠定了红军强大战斗力的基础。
抗战时期,王震依旧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向部队中传达党组织的抗战方针,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王震来到了西北野战军中任职,并担任兵团司令,为解放西北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王震这样的将才在徐海东和许光达眼中不授予大将军衔也是太屈才了。
就这样两人在向组织举荐时便不谋而合,共同举荐了萧克和王震评选为大将,此后这两位将才也确在被授予大将的名单之中,可见两位干部看人还是非常之准的。

三、结语:
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徐海东和许光达都要谦让军衔,不过他们的请求都被驳回了,他们也确实是在革命战争中大有贡献的人。不过两人在谦让军衔时也向组织上提交过举荐干部的人选,两位干部在写举荐人选时还不谋而合,可见两人看到的将才都是非常之准,也让这些优秀将才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当代人敬仰和学习。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上坟带上此三人,祖先高兴财上门”,指的是哪三种人?
“床头四不向,无灾不欠账”,至今还在流传,“四不向”是指啥?
两女共侍一夫?江苏新郎与两位新娘结婚,称:以后就是三口子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点击“在看”按钮一键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点击上方“田螺姑娘说历史”即可关注笔者,方便各位朋友发表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