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元帅资格的萧克,却仅授予了上将军衔,真的是因为跟了张国焘吗


您好!阅读本文前,请您停留10秒钟,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以史佐茶”,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能每天收到精彩文章,我们会用心写好每一篇文章,您觉得文章不错的话,可以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在看”,好文章我们一起分享。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古往今来,但凡经历了朝代更替之后,都会根据个人的功绩进行封赏,以此鼓舞那些有着特殊贡献的人。解放战争后,中共中央也开展了一次盛大的表彰仪式,对那些在革命中有着突出贡献的将领都授予了一定的军衔,从中选出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这些人都是实至名归,是人们认可的革命英雄。但是有一位将领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说他应该位列元帅,但是最终却连大将的头衔都没有,只是个上将,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这位将领就是萧克,他是新四军120师的师长,也是革命的大功臣。元帅之选大多都是主力师的主将,因此按照资历来说,萧克完全有可能成为元帅,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却连大将都没评上,这不免让人为他叫屈。有人觉得这是因为萧克之前曾经跟过张国焘另立政府,从而让主席对他产生了嫌隙,因此才会错失元帅之衔。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其实不然,我们从很多事件可以看出来,共产党对知错就改的同志是十分宽容的,况且当时萧克跟延安方面失去了联系,才被张国焘蒙蔽,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党的怀抱,因此中央不会因为他的这一经历而排斥他。那为何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名将仅授予了上将军衔呢?其实这样的安排另有深意,是各位领导人慎重商议之后才决定的。

萧克是难得一见的儒将,他的家庭都是文人,虽然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极其重视教育,因此萧克从小就耳濡目染,在学习上非常用功。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最终他不得不弃笔从戎,开启军旅生涯。萧克曾就读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他的军事能力非凡,在战场上格外勇猛。后来蒋介石叛变,但是萧克并没有跟随他,而是选择了跟随叶挺的部队,成为了反国民党的一员。萧克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他根据在黄埔军校学到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役。空闲之余,他还会将一些军事理论和战术传授给手底下的士兵,将一个个普通的战士变成训练成一个强大的军队,因此后来他所在的部队便成为了红军的主力之一。

萧克凭借自己的才智取得了多次胜利,完成了一次次的艰难任务,在反国民党的战斗中格外出色,一次次地将国民党的阴谋瓦解。他的名声也很快传开了,成为了军中的红人。就连万耀煌率领的敢死队,都对萧克都是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期间,萧克作为120师的副师长参加了上达数百次的战役,消灭的敌人没有五千也有一万。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歼灭了白崇禧的43万大军,如此卓著的功绩,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佩服。随后萧克曾跟着张国焘做了几天的军长,但是后期认识到错误之后马上就回到了延安和大部队会合。

就此看来,萧克不管是在功绩还是在资历上都有大元帅的资格,至少评个大将是没问题的,但中央却有自己的考量。虽然萧克当兵的年龄比较老了,贡献也比较突出,但是这次的选拔必须要遵循平衡的原则,否则会让许多人都不服气。除了萧克之外,粟裕也没评上元帅,而是评为了大将,这样一来也就说得通了,可以让那些觉得不服气的人闭了嘴。看他们可以为元帅的都成了大将,可以为大将的都成了上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授勋结束后,果然有个别将领前来抱怨说不服气,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但是一说起萧克和粟裕,他们也无言以对,毕竟人家的贡献有目共睹,人家都不觉得委屈,你有什么可委屈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为什么这么多将领偏偏让萧克受委屈,那是因为毛主席了解萧克的个性,他出身书香世家,对名利并不是很看重,因此只有他才可以理解主席的行为。萧克自己也觉得,比起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现在的他们幸运多了。
对于萧克而言,打仗的目的在于将人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而不是为了当上大官。而战争之所以可以胜利,并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全部冲锋陷阵的士兵的功勋,尤其是那些牺牲的士兵,更应该受到嘉奖。但是如今这些功劳都给了活下来的人,这已经是莫大的奖励,那为什么还要去争论奖赏的多少呢。对于萧克来说,争名逐利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因此他个人认为自己评上什么都无所谓,更不会觉得委屈。

萧克为了革命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文学和平静,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他又开始拿起纸笔来从事他的文学爱好,并且获得了不小的成就。这样能文能武又不贪图军功的人才,是革命之幸是中国之幸,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他的精神和智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