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有两位英雄可谓是名垂青史的,这便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英雄虽然没有上战争与日寇一决高下,但是却推动了统一的抗日战线的成立,所以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全国拧成一股绳与日寇决战了八年之久,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却清算了两位英雄,一个被处死,一个依旧被囚禁。
当张学良重获自由后,他在美国接待了一位十分特殊的客人,这便是杨虎城之孙。但张学良的态度却十分冷漠,这让杨虎城之孙非常疑惑,为什么张学良会如此冷漠以待呢?这件事直到张学良去世才揭开了谜底,那么张学良当年为什么要冷漠以待呢?
一、相见只说了四个字
当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迫于宋美龄的压力,没有立即处置张学良和杨虎城,而是将他们软禁,直到蒋介石最后败走台湾时,才对两人进行了处理。
张学良被押送往台湾继续关押,而杨虎城却被处死,两人的处境可谓是天差地别,于是在张学良重获自由后,杨虎城之子就想拜访他,想多问问西安事变相关的细节问题。
但是让人没有料到的是刚准备启程,他便因重病离世,这个重担被落到了杨虎城之孙-杨瀚的肩上了。
杨瀚抱着父亲的重托,启程来到了美国,拜访了已经98岁的张学良。见到张学良后,张学良起初热情相待,可是当他说出自己是杨虎城之孙后,张学良的态度大变,变得非常冷漠,随后缓缓地说出了四个字-我知道了。
这四个字说出后,杨瀚大感震惊,原本想继续问一些关于西安事变的细节,但是张学良却开始巧妙地闭口不答,这让杨瀚可谓是碰了一鼻子灰,感觉张学良与自己想象的差距很远,作为一代枭雄的他还在忌讳着什么吗?
不明所以的杨瀚后来看到张学良在接待其他西北军家属的后代时表现得十分热情,于是这让杨瀚顿时怀恨在心,认为这是张学良有意如此。
结果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张学良去世后,整理他的日记时,发现了张学良对那一天接待杨瀚有过详细的记录,同时也披露了相关的细节,那么张学良究竟是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冷漠呢?
二、西安事变后的心结
对于面见杨瀚后的张学良,在自己的日记中有过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于自己内心的愧疚更是难以掩饰。
其实张学良之所以面对杨瀚会如此冷漠,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曾经在西安事变中的错误决定所致,这也就导致了两人未来落得十分凄惨的下场。
当年的杨虎城意气风发,在治理陕西省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这让张学良十分敬佩这位富有才华的将才。
在两人论起政治前途的时候,杨虎城便果断提出了要以抵抗日寇的大局为重,这与张学良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两人随后便策划了西安事变,打算共同策划这场影响历史进程的行动。
原本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同意了建立统一的抗日战线,并停止内战,但是张学良因为轻信了宋美龄的话,结果将蒋介石送回了南京。这一次不仅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说,还让杨虎城就此丢了性命,也是从这时开始杨虎城和张学良都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成为了特别对待的罪犯。
张学良有宋美龄说情,侥幸保全了性命,但是杨虎城却被蒋介石残忍杀害,这件事令张学良就此悔恨终身。
因为在张学良看来,倘若自己当年没有轻易地相信宋美龄的话,而是按照杨虎城的这么去做,那么结局很有可能完全不同,起码杨虎城不会落得被惨遭杀害的命运。
于是张学良直至重获自由后,都不愿意提及这个细节,这也是他看到杨虎城之孙杨瀚后,表现冷漠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张学良的日记内容传出后,杨瀚听闻张学良的真实想法后,却为此感到了十分哀伤,毕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倘若张学良真按照自己祖父的意思去行事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爆发二次内战,从这里也能看出张学良其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无奈之举。
杨瀚的理解西安事变中尘封的往事开始渐渐显露在了客观的历史解读之下,也让后世对西安事变有了一个更深入和更为全面的了解。
三、结语:
作为西安事变的主导者之一的张学良,重获自由后却对曾经同在一条战线的杨虎城的孙子冷漠以待,不愿意提及西安事变的细节。直到离世后才披露了内心的愧疚,从张学良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无奈与自责。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杨勇将军母亲离世后,老家让他寄500元办后事,他却说:200就够了
女特务张春莲:潜伏大陆30多年,为隐藏身份嫁农民,生下8个孩子
士兵被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仓库里9年,支撑他活下来的是一个女人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点击“在看”按钮一键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点击上方“田螺姑娘说历史”即可关注笔者,方便各位朋友发表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