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对夫妻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一对白骨并排“站立”


如今,中国的医疗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顶尖的,这其中离不开一些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比如开国少将涂通今,他在建国后参与创建了医疗系统,后来又任空军军医大学校长,为共和国培养了大量杏林才俊。还有李秉权和胡素秋夫妇,他们不仅将大半生都献给了救死扶伤事业,临终时还立下遗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李秉权1922年生于云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起早贪黑赚的辛苦钱只够维持温饱,遇上灾害年馑,一家人都是要饿肚子的。
幼年时,李秉权亲眼目睹了母亲没钱去医院而活活病死,给其幼小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立誓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根除天下一切顽疾,救病患于水火。
李父是个坚强的男人,在母亲离世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即便吃不饱饭,李父还是坚持送李秉权去读书。李秉权不敢辜负父亲的这份厚恩,拼命学习,在高考过后成功被云南大学医学院录取。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伴侣胡素秋。

胡素秋同样生于1922年,云南昆明人,其父母都是商人,家里财力雄厚,她自小就有两个保姆照料,吃饭穿衣都不需要自己动手。
胡素秋的父母思想比较封建,他们想将胡素秋作为闺阁之秀培养,待到十五六岁时,便挑一个好人家嫁出去,往后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内助。
可胡素秋自己并不想就这么过完一生,她想要独立,想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便前往云南大学医学院就读。
父母认为她上大学是“不务正业”,于是便切断对她的经济支持,逼她回家。胡素秋并没有屈服,她跟着同学们一起啃杂粮馒头,吃咸菜疙瘩,喝凉水,一起在浩瀚的学海中泛舟,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期间,缅甸方面不断有中国远征军的伤兵运来,胡素秋与同学们虽然还未完成学业,但已经掌握了大量急救知识,于是便被派往医院支援。
耽搁的课程就只能通过课余时间来补,因为图书馆经常都是满座,胡素秋只能去校外的茶馆租座位学习。
在此期间,她与李秉权相识了,对方学习刻苦,而且很有礼貌,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胡素秋便主动与李秉权接触,慢慢培养起感情,最终结为情侣。
胡素秋的父母听说李秉权是个穷小子,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要求胡素秋立即与他分手。胡素秋却扬言非李秉权不嫁,父母拗不过她,只好将李秉权认为女婿。
1948年,胡素秋与李秉权完成学业,李秉权觉得这段感情应该有个结果,于是正式向胡素秋求婚。次年,两人举行婚礼。

与此同时,云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医科大学,并响应政府号召,开办附属医院。由于缺乏主治医生,医院领导便向学校毕业生们发出邀请,李秉权和胡素秋立即应邀。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医疗系统还未筹建完备,医疗条件并不好,药物、器械、专业科室医生奇缺。李秉权与胡素秋在大学时学的都是外科,但因医院其他科室缺乏人手,便主动转过去帮忙。
李秉权主要研究神经外科,而胡素秋专攻妇产科。后来,李秉权被召到北京接受了一年的培训,回到昆明后便筹备了脑系科门诊。胡素秋也在妇产科领域小有成就,撰写出了《妇女更年期卫生》一书,至今仍有一定的医学参考价值。

这对伉俪就这样在医疗系统里奉献了近50年,挽救过无数病患的生命。即便在退休之后,两人仍在翻阅各种资料,做研究、写论文,日子过得平静、幸福。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李秉权的身体状态开始恶化,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将儿女和妻子胡素秋叫到身边,叮嘱他们在自己死后将遗体捐献出去,做成骨架标本供后人研究,也算是自己为卫生医疗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2005年,李秉权去世,他的遗体被收入医科大学,2015年,胡素秋离世,她和丈夫一样,也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学。
4年后,医科大学将这对夫妇的骨架并排摆放在一起保存,他们历经了14年的分离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重逢在一起,再续未尽的缘分。

李秉权与胡素秋堪称“华佗在世”,他们从医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是为了救死扶伤,而不是为了就业,更不是为了赚钱。他们将一腔热血全都撒在医疗事业上,为我国公共卫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在去世后,他们仍在医疗教育中继续发光发热,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