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不好了!有人要来拆无人机库!挖掘机都开到机库大门口了。”
听到这话,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腾地一下站了起来,风一般的冲了出去。学生们也跟着他,急忙赶出去。
吉林大学机库门前,水泥地映着正午的阳光,略有些晃眼。一辆挖掘机正对着大门,张牙舞爪地发出轰隆隆的响声。
中年男子冲到挖掘机前,对领头来的人说:“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报告。这个机库是违章建筑,必须拆除。请你让开,配合一下我们工作。”
说罢,挖掘机咆哮的声音更大了,掀起的灰尘在空中随意飘散,扑得人脸上身上都是。
眼看着挖掘机就要伸进来了,中年男子突然闪身向前,直挺挺地往车前一躺:“要想拆了机库,除非从我身上碾过去。”
“黄老师……”顿时,震惊、担心,一时间弥漫在学生们的心里。
“赶快停下来,这是我们学校的黄教授。”闻讯赶来的学校领导连忙与对方交涉。
得知“耍死狗”一样的“大赖皮”、“钉子户”,居然是海归的大教授、大专家,对方也傻眼了。
无人机库被保住了,这个大教授,却被很多人看成了“疯子”。
他本人却毫不介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就要有一批 ‘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他就是感动中国2017年人物,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
一个海归的科学家,为什么要用这种耍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且听我细细道来。
黄大年是广西人,父母都是地质学校的老师,家学渊源。中学毕业后,17岁的他成为一名航空物探操作员。那时,他要扛着磁秤仪,跋山涉水,记录不同地点的磁力变化。这项工作也让他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瞰大地,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航空物探操作员的工作十分危险。一次,飞机在飞行中出现故障,他的一位同事因此牺牲了。他的额头也永远留下了一道疤痕。
然而,他对大地深处的好奇却越来越强烈。
恢复高考后,他毅然报考了长春地质学院,这是李四光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也是他们全家心中最神圣的地探殿堂。
父母鼓励他:“要珍惜时间,早日学成报国。”
那时,他就确立了自己人生的信念:“做一名优秀的地球物理学家,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毕业时,他在留言册上写下了一句话:“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在同学的惊讶之中,一个不习惯北方生活的南方学生,留校任教。几年之后,他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成为三十个人中唯一一位地学研究者,得以去英国留学。
临别时,黄大年挥着手说:“等着我,等我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学成了,咱们一起努力,研制我们国家的地球物探仪器。”
十八年一晃而过。当年的青年学者,在航空重力学研究和深地探测领域,已经是英美等国声名远扬的传奇人物。
他在英国有了自己的花园洋房,妻子开了两间诊所,女儿也在英国读书。一家人过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一封来自国内的邮件和一位久不登门的访客,打断了他和妻子平静的生活。
一天,黄大年收到了来自母校——吉林大学的一封邮件,吉林大学希望他能回长春母校去工作。
黄大年兴冲冲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张艳。
张艳忧心忡忡地问:“你回国了,我怎么办?女儿怎么办?”
“这一次啊,你要是不跟我回国,咱们就只有离婚了!”黄大年毫不犹豫地说,也不知是开玩笑,还是说真的。
瞬间,张艳的眼圈红了。
黄大年劝慰她:“你不跟我回去,我没法全心投入工作。”
妻子点头同意了,女儿也支持他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很快收到了黄大年的回复:“多数人选择叶落归根,但作为高科技人才,应该在果实累累时回来,我现在正是有价值的时候,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去,实现报国梦想。”
在这封邮件在他家掀起惊涛骇浪的同时,有一位访客,也给他带来了国家的期望。
2009年5月,黄大年在剑桥的家里,迎来了一位客人高平。她是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一位副司长。
高平说:“大年,我一直特别希望你回来……, 国内的条件比不了国外,你们在英国周末能出去郊游,在国内可能就是五加二,白加黑,还可能遇到你本来没受过的苦……”
“我知道,物质条件对我一点意义也没有。我在这里,充其量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我已经想好了。”
张艳知道,黄大年只想做祖国大地上一株傲然挺立的松柏,不愿做康河柔波里随风摇曳的水草。
决定要回国了,黄大年在短短几个月里,放弃了公司的股份,处理了部分家当,妻子的诊所也联系了人接手。
这天,黄大年从早晨等到中午,去处理诊所的妻子还没有回家。他放心不下,赶去了诊所。
却见妻子坐在地上默默流泪,诊所凌乱不堪,药品、器械散落一地。原来,接手的人只是看中了这个地方,药品、器械等全得张艳自行处理。
那是张艳一辈子的梦想啊!多年之后,提起这个,黄大年依然为妻子感到痛心。
“要不,咱们把这些东西打包回国?”
“算了,你的事业更重要。”张艳明白,这个连父母去世都没有回家的人,他的心里,只有祖国。
2004年,北大西洋海底,黄大年正在专心做着试验。
突然,他接到了万里之外父亲的电话:“你可以不为父母尽孝,但不能不为国家尽忠,你是有祖国的人!”
原来,黄大年的父亲,自感时日无多,几经辗转,才联系上了黄大年。
“我们可以破例上去,送你去见你父亲一面,但这个试验,不得不中断。”舰长看着黄大年,有些动容。
那时,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究正在关键阶段。如果不是黄大年的导师极力推荐,外方绝不会让一个中国人参与其中,如果中断,这个仪器可能就不会转为民用,而只有转为民用,中国才有机会接触这一技术。
黄大年犹豫片刻,终于摇了摇头。半年后,他才回到祖国,在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
父亲去世,他回不去,母亲去世,他仍然没有好好的告别。
时间到了2006年,他的母亲弥留之际,打来电话:“大年啊,早点回来,给我们国家做点儿事情……”
父母的教导,伴随他一生的抉择,2009年12月,他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作别了西天的云彩。
回到祖国的第六天,他就与吉林大学签约,头衔只有一个: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大年,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咱们尽力解决。”学校领导特别担心,吉大这座庙太小,留不住他这尊大神。
然而,事实证明,领导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从回来,就没想着离开吉大。他从回来,就一头扎进工作中。
2010年,黄大年应邀主持地球深部探测专项第九项目的工作。这个专项工作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项目。整个项目集结了一千六百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当时,我国的探测水平落后欧美国家近三十年,矿产探测深度只四百米,油气开采深度不足四千五百米,地形复杂的国土至今没有被开发。
而探测装备长期依赖进口,这对我国的发展,无疑是个很大的阻力。
黄大年主持的第九项目就是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说简单些,就是他们要研制出来给地球做 “CT”和“核磁”的仪器装备,把地下两公里,都看得清清楚楚。
与此同时,他还在研制飞机、舰艇、卫星等移动平台,装“千里眼”,他想把“国家失去的三十年时间追回来”。
谈论会上,黄大年说:“既然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年了,就不能从零开始,我们要把国外最先进的设备买回来,对关键部位和插件进行升级改造,让我们的‘蓝军’直接进入‘红军’的心脏,一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黄大年拿出他的调查,向领导汇报说:“国外的设备 ,肯定是市场卖一套,家里存一套,正在研发的又是一套。只有找到后发优势 ,我们才能赶超国外。”
他这种“把人家的后台数据买回来,升级改造后再卖出去”的想法,一时惊世骇俗。
说完就干,他就像一台新马达,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机器开到最大马力。
为了集思广益,他找人翻译了一本书《疯狂科学家俱乐部》,送给参与项目的机构,希望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还引入一套项目管理模式,把第九项目的任务,分配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用计算机记录工时。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都进行实时监督、直接干预、询问指导,哪些问题是智力问题,哪些是资源问题,哪些又是人为的,他对这些问题都及时解决,不让任何一个问题,阻碍了进程。
每天晚上十一点,他就会登录系统,检查工作进展。为此,地质宫的灯光,天天亮到两三点。
在这样的辛苦之下,2014年下半年,深探专项第九项目传来捷报:移动平台综合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平台的24个插件完成了,整个系统实现了升级换代。
如同拨云见日,整个深探领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移动平台的24个插件完成之后,中国地质院副院长董树文眼前一亮:“我们能不能用大年的观点,来做万米钻机?”
按照这个想法,黄大年团队开始了又一轮研究。终于,“地壳一号”万米科学钻研制成功。
“地壳一号”万米科学钻,被称为“入地望远镜”,是深探专项第九项目的核心内容。它一举创下地下六千米钻探的亚洲记录,并且还在向更深处迸发。
被国外一直垄断的设备终于换上了“中国芯”,中国也成为继俄罗斯、德国后,第三个掌握地下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
黄大年,一下子成了众人口里心里的“黄大牛”,人人向他翘起了大拇指。来找黄大年的人越来越多,黄大年也越来越忙。
黄大年的助手于平说:“黄老师经常半夜给我打电话,让我和团队分析数据。很多事,和团队的事根本没关系,却都是国家紧急需要的东西。”
在他的感召之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科学家应该具有冲向世界的创新力量。
黄大年的办公室,有九组书柜,个个塞得实实的,最右侧的书柜里,挂满了参加各种会议的挂牌,与书和挂牌不和谐的是一床被子。多少个深夜里,他在赶课题、改材料之后,裹着被子,在沙发上凑合几个钟头,第二天起来,又是一个活蹦乱跳,生机勃勃的黄大年。
于是,“黄大牛”,在大家眼里,又成了“大黄牛”。
一年四季,除了出差,“大黄牛”就驻守在地质宫的五楼。
冬天的地质宫,风寒料峭,夏天的地质宫,却雨似倾盆,五楼简直惨不忍睹。
时任地探学院党委书记的黄忠民在检查修缮情况时愣住了。507办公室到处蒙着塑料布,地上摆满了脸盆和大桶。黄大年坐在屋子中央,他的秘书一边打着伞,一边核对数据。
“黄老师,这房子站没法站,坐没法坐,怎么工作啊?”
“手头的工作太多,一天也不能耽搁啊!”
“黄老师手上至少有十五个大项目排着队。”秘书接口道:“他不仅担任‘863项目’、‘十二五’主题项目高精度航空测量技术的首席专家,还接下了863计划环境技术领域主题项目。一个一个都得策划、协调、组织,每一个都得通盘考虑,简直忙不过来。”
归国伊始,黄大年就把目光盯上了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他把在英国原有的研究基础和方向都进行了拓展,他希望海上有无人船,水下有无人潜航船,空中有无人机。
这项技术涉及多项交叉学科,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机会。
在黄大年的倡议之下,经过一年的酝酿讨论,2016年,吉大新兴交叉学科学部成立,由黄大年担任学部长,这个学部,辐射地学部、物理学院、机械学院等多个科研特区。
他与仪器专家探讨深地探测仪器,与机械专家合作重载荷物探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一起研发大数据……,在他想要构建的科研专区里,没有什么不敢想,没有什么不能做。
于是,“大年童话”正在变为现实,几乎涵盖吉林大学近三分之一的专业。
“大年童话”一步一步走向现实,然而这其中的过程却十分曲折。
在研制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的关键环节,无人机的研制与存放需要机库。而选地方、建机库、消防设施、管理等更是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都需要逐项审批。
只是,过了半年,签章才盖了一半。
黄大年怒了,他拍着桌子:“这还能干吗?”
为了这个机库,他一连几月,跑到销售无人机店里,一个一个看,一个一个试,最后,自己掏钱,把模型抱回办公室。样机买回来,谁知道想搭建一个机库放样机,竟这么难。
一开始 ,准备在食堂边上修建,结果,字是签完了,公示时,一群老大爷,老大妈围着黄大年,说是挡了他们采光。任黄大年磨破嘴皮子,大爷大妈硬是不同意。
实在没办法,学校在地质宫边上给腾出了一块地方。
这一折腾,就到了10月,最不适合动工的季节,因着黄大年要赶进度,机库动工了。
只要不出差,黄大年天天下班后就要过去看看。长春的冬天,零下二十几度,钢架机构简直就是冰窟,他裹件军大衣就守在机库边。
2015年3月,机库就要修成了。工作人员发现机库临街的门上,贴了一张告知书:“限该建筑所有权人于2015年4月2日前自行拆除。超过日期不拆,我局将照规定申请强制拆除。”
黄大年立刻给学校汇报了情况,又给有关部门打了报告。对方回复:“收到了。”黄大年才放心了。
然而,过了些日 子,挖掘机却开到了门前,想强拆机库。
黄大年疯了一样冲上去,躺在地上,阻止了强拆。无人机保住了,黄大年出名了,成了他人眼里的“科研疯子”。
这个“疯子”的脑袋里,藏着无数的想法,除了自己努力想把“大年童话”变成现实外,他还用心培养后来人,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地球科学的行列。
2010年8月的一天,黄忠民来找黄大年,他犹犹豫豫半天,才迟疑地问道:
“大年啊,学校想设置‘李四光本科实验班’,想邀请一些大专家担任班主任……”
“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是好事,我愿意。”
听到这消息,学生们沸腾了。然而,后面还有更让他们沸腾的消息。
“老师,我来交作业。”
“这是你的手稿吗?你怎么不用电脑画图?”
“老师,我用电脑画的,我可是花了几天的饭钱,才在网吧画出来的,我厉害吧?”另一位学生有些嘚瑟。
黄大年没有吱声。
“快来几个人,帮我搬回教室。每位一台。”
这次,学生们比上次更加雀跃。
助手急了:“黄老师,咱们还没打报告呢。”
“我已经给夫人打过报告了,这是我从家里拿的钱。”
就这样,黄大年给全班24位同学,每人配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他看来,学生没有电脑,就像战士上战场没有枪一样。要想探索前沿的科学,首先要掌握先进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视野更开阔,他订阅期刊,让学生阅读,送他们出国参加一些国际会议,不能报销的票据,他当场就把票据撕掉,自己掏钱给学生报销。
他鼓励学生考无人机驾照,他给出钱;学生的家人生病,他给借钱。为了培养学生,他一年八十万的薪水,有多少花给了学生,自己也不清楚。
然而,他给学生的,并不是借钱、花钱这些土豪就能做的事,他真正把他们的学业放在了心上。
黄大年在笔记本电脑上,建了文件夹,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读书报告。不出差的时候,他会挨个问他们,最近学了什么,想了什么,有没有问题。
出差了,他就在机场、车站、开会期间,通过邮件查改作业,或者开视频会议,在线给学生讲解。
即使他生病期间,他也把学生叫到病房,问他们的学习情况。
他教育学生:“科学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有丝毫懈怠。”
7年间,他指导的学生,有14人获得了省部级奖励,8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李四光奖”。他想把每一个学生,都打磨成一块玉,为祖国闪闪发光。
黄大年爱国,爱学生,就是不爱钱。
2010年,一个国家级的大项目找上门来。
“黄老师,我们正在部署一个项目,有关航空重力梯度仪方面的。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仪器设备等万事俱备,只欠领军人物这一枝东风了。”科技部的负责人开门见山,态度诚恳。
“没问题。”黄大年眉眼含笑地回答。
“黄老师,我们想请您牵头,管理团队,指导技术,可是给您分不到一分钱。”
“没问题。”黄大年仍然笑着。
负责人一时有些惊讶。
“这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研究,我愿意做。”黄大年解释道。
“做了牵头人,这些项目和课题的评审、论证、验收,可能会占用您很多额外的时间。”
“没问题。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干。”黄大年很坚定。
航空重力梯度仪是一项战略尖端技术。就好像在飞机上安装“千里眼”,地下几百米深度内,相当于一辆卡车大小的地方,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不论什么样的地形,它都可以完成传统方法几个月的工作量。
当年,就是为了航空重力梯度仪,连父亲去世,他都没有回家。如今研究的机会,就摆在他面前,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随后的几个月,黄大年跑遍十几个与项目相关的研究所。对这些研究所彻底“摸过家底”之后,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想出了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从移动平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飞跑着向前走。
不给他分钱的项目,他比分了钱的人干得更起劲。他眼里,只要是为国家做的事,管他有钱没钱。
有一段时间,刘财陪他外出争取经费,结果发现:“大年到了人家那里,从来就不谈钱。”
有一次,他去见财政部的一位司长,两个小时的谈话里,他掰开揉碎地讲国际上正在做的尖端技术,关于经费,一个字也没提。急得刘财坐立不宁。
没想到那位司长听得津津有味,中午还请他们一起吃盒饭,此后不仅痛快地给了经费,还一直追着黄大年做项目。只是这种情形很少见。
黄大年要钱的时候不吭声,给钱的时候,却十分慷慨大方。
他手里有经费,就有自认为和他关系不错的专家找来,想给某科研机构“弄些经费”,他也不管人家面子上过得去、过不去,一句话就把人噎了个半死:“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不符合条件的,再熟的人,他也不理;符合条件的,他自己找上门去送钱。
“黄老师,这是想参与第九项目的一些科研单位资料,你有空了看看。”
“不用看,我直接去实地考察。”
黄大年说到做到,他也不打招呼,直接就钻进人家的实验室和车间,现场考察去了。
看中了人家的资质水平之后,他就直接给人打电话:“我有个上亿的项目,你们的技术符合我们的要求,我可以提供经费,咱们一起合作完成这个项目?”
对方听得一头雾水,还以为是骗子:“给吉林大学打个电话核实一下。真的假的,还有送上门来的好事。”
黄忠民看他整天飞来飞去地谈项目,手上的项目却经常给了外校,就问他:“你忙我们地探学院的事,我支持,你忙吉林大学的项目,我也支持,可你整天帮人家出谋划策,设计项目,钱也都给人家了,你好歹也想一想咱们呀。”
黄大年十分认真地说:“咱们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身为党委书记,黄忠民听了,居然无话可说。
但黄大年也有为了钱发脾气的时候。
按照项目要求 ,第九项目要召开项目课题视频答辩会。
“怎么回事?人都齐了吗?”
“已经全部催过了。”
第九项目千头万绪,盘根错节,正是课题具体目标的关键阶段。离开会还有十分钟,要求提前上交的材料还没有收齐,人也没有到齐。
“人浮于事。”黄大年怒了,他用力把手机砸向地面,手机屏幕摔了个粉碎。在场的人惊呆了。
“我们拿了国家这么多钱,做事怎么这么草率?PPT不好好做,开会也不按时到?”他这是担心中国赶不上外国啊!
7年时间,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无数的成绩。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
万米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横空出世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
……
深探五年取得的成绩,已经超过过去五十年,中国已正式进入 “深地时代 ”。
取得了这么多成绩,黄大年还在甩开脚步,准备往前走,然而,多年辛苦,积劳成疾,他的身体已是强虏之末。
2016年6月27日 ,他在办公室晕倒了。休息了一会,他又继续工作了,还不许学生告诉别人。
只是,没多久,他又在飞机上昏迷了,就这样,他还抱着自己的电脑不放。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让人把自己的电脑交给国家。
2016 年12月31日 ,他给学生周文月发微信:“我已经联系过剑桥大学,推荐你去读博士学位。”
最后,他改了微信签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黄大年走了,他留下了他的“大年童话”,影响了更多的后来者。更多的人,记住了他的话:“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黄大年走了,他作别了康河的水草,归来作祖国的栋梁。他在这7年的分分秒秒里,透支自己,让人生发光;他在这7年里,帮助祖国实现了“弯道超车”的梦想。
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全中国。黄大年,你是真正的“黄大牛” “大黄牛”。愿你一路安好。
. END .
【文| 池边梅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